劉彩霞
摘 要: 新世紀以來,我國農業生產產量實現了“十二連增”,但是農業生產規模小、農產品生產成本高、產品質量良莠不齊,致使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競爭中缺乏競爭力,同時也阻礙著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顯著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本文從烏蘭察布市農業發展現狀出發,探究我市農業供給與農產品需求間的矛盾,以此提出我市實現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農業 供給側改革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2-0073-01
2015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在這次會議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第一次進入了公眾的視野。會議明確指出,當前的工作中,必須要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保障農產品供給的數量和質量,以此更好得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就是實現農業結構的調整,形成結構合理的農產品有效供給體系。就烏蘭察布市目前農業發展的現狀來看,農業供給側改革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當前烏蘭察布市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烏蘭察布市農畜產品資源豐富,是全國重要的馬鈴薯、蔬菜、肉羊、奶牛、生豬、肉雞等綠色農畜產品生產供應基地,是全國地級市中最大的馬鈴薯生產基地。建立了冷涼蔬菜和飼料科學院士工作站。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授予“中國馬鈴薯之都”,被評為“中國十佳食品安全城市”、“全國十大牛奶生產強市”。
近年來,我市農業發展基本呈穩定發展態勢。
筆者于2016年9月初,對烏蘭察布市11個旗縣市區的鄉鎮蘇木領導干部通過問卷的形式,就我市農業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調查。主要問題集中于以下幾點:
1.政府宣傳工作不到位
隨著社會經濟建設不斷發展,我市經濟水平和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提升。我市有86%的鄉鎮農業發展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但是農業生產率低,且農產品的供給品種、數量上與市場需求之間還存在一定偏差。加強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推動農產品結構調整是當前的重要任務。
2.市場矛盾突出
從調查中發現,當前制約烏蘭察布市農牧業現代化發展的還存在兩個因素,首先是缺乏優質的明星、品牌產品。雖然,我市生產的部分農產品已經獲得國家“三品一標”認證,但是由于種植的規模化程度不高,品類較為單一,因此在市場中仍然缺乏競爭力。
其次,就是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落后于城鎮化建設,導致物流成本高,價格優勢不明顯,同時農產品季節性強,在不恒定的自然環境中容易變質,尤其是標準化方面存在先天不足,難以做到產品的優質優價。
與低廉的價格相比,農產品的成本卻在不斷地攀升。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我市農業生產中土地分散、種植戶分散的現象較為嚴重,這無形中就增加了農產品的成本。再加上農業生產中所必需的化肥、農藥等消耗品的價格也在增長,這樣一來就導致了農產品成本的居高不下。
3.農村短板效應
從當前烏蘭察布市農牧業現代化發展的實際狀況來看,存在一個極為嚴重的問題就是缺乏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與引進,同時也缺少具備較強專業知識與技能的高素質人才投入到農牧業的發展當中。從數據上顯示,當前我市雖然有76%的農牧業生產開始了機械化作業。然而使用率較高的僅占32%,還有半成農牧業的機械化作業依然停留在初級階段。與此同時,先進農業技術的來源僅有28%是來源于社會企業,超過半成的先進技術來源是農業部門。 雖然從調查中發現,有超過60%的被調查者愿意或者正在進行有分散經營向規模化集約經營的轉變,但是從實際的推進過程來看,由于土地流轉中面臨的諸多問題,導致我市廣大農村地區進行土地流轉難度大,最大的問題是農牧民不理解、不支持土地流轉工作,這就極大地影響了我市農牧業生產的集約化、規模化經營進程。同時,由于當前從事農牧業生產的人員年齡普遍偏大,缺乏先進的管理理念和專業技術支持,也為我市農牧業現代化推進工作造成了更大的阻礙。
二、關于當前我市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思考
通過我們的調研發現,目前,我市農牧業發展最主要的矛盾就是發展的高成本與低效益的矛盾。為此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加快推進土地流轉
要想解決烏蘭察布市農牧業發展的主要矛盾,就必須從供給側入手,盡早實施我市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我市的農業供給側改革工作當中,首當其沖的就是要推進以及規范土地流轉工作。要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就是落實我市土地承包經營權權屬。當然,落實經營權權屬工作一定要基于不改變二輪承包時期權屬關系與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之上進行,可以說,該項工作是對于二輪承包工作的補充。土地流轉主要是以出租和承包為主,再次就是轉讓和互換,通過土地流轉可以將農戶土地集中起來招商引資,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加快發展專業合作組織,進一步提升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壯大土地流轉受讓方,推動土地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經營;同時還可以通過建設生態保護項目,吸引種植大戶承包土地,擴大經營規模,建立采摘園、觀光旅游等。這樣既促進了當地土地流轉,又增加了農民就業機會,提高了農民收入,一部分外出務工人員積累了一定的資本,也可以返鄉創業發展現代農業。當然,在進行土地流轉時,一定確保農牧民的利益,這樣一來農牧民才更愿意進行土地的流轉。
2.調整農業結構
農業結構調整分為兩個層面,分別是經營結構的調整與生產結構的調整。經營結構調整主要的兩項任務,就是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其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服務包括農業技術服務及其他基礎性服務、針對合作社成員提供的專門服務、為龍頭企業提供的服務與專業服務組織提供的服務等。而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首先是要對當前我市五進行三元種植結構的調整,將三元產品進行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經濟作物面積,積極發展飼料作物以及進行規模化養殖;其次就是要加強農牧業與其他產業的合作,比如加強農牧業與第三產業的聯系,以旅游業帶動農牧業的建設,搞好農牧業建設,同時也為旅游業的更好發展做宣傳,以此來促進農業的發展,最后就是要充分考慮到國內市場的差異與特點,了解國內市場的現狀,延長產業鏈,通過開發農產品的多種功能對所有農產品進行加工處理來提高農產品的附加效益,提供纖維、能源等高端產品,尤其是要將本地具有特色的產品進行精加工,實現加工轉化增值,才能使我市農產品在國內市場中更加具有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楊建利,邢嬌陽. 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6,37(4)
[2]彭建濤,杜俊濤.當前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3(7)
[3]張海鵬.我國農業發展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6,7(2):22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