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娜
摘 要: 語言文化博大精深,語文教學的范圍更為廣泛,生活中時時有語文,處處有語文,那么怎樣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呢?筆者從教學工作中分析得出:學生可以通過《語文主題叢書》來提高閱讀量,切實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語文主題叢書》 語文素養 閱讀量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2-0171-01
語文主題學習追求的是把大量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學生們除了學習教材上的課文,還要在老師的指導下閱讀配套的主題學習叢書。叢書的容量很大,初中三年下來,學生僅僅閱讀主題叢書,就可以達到600多萬字。海量的閱讀,豐富了學生的積累,加深了認識,滋潤了心靈,提升了他們的語文素養。那怎樣指導學生閱讀主題學習叢書,使叢書在學生的語文學習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呢?下面我來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第一是要有明確閱讀目標。有時我們發現:有些學生讀的書不算少,整體語文素養卻不見有多大提高。出現這種“怪圈”的原因,主要在于這些學生總是帶著休閑的心態去讀書,是“看熱鬧”式的“虛讀”,而不是“看門道”式的“研讀”。如果學生的課外閱讀完全以休閑為目的,也就烙上了“先天不足”的印記。長期以往,學生的思想就很難得到磨礪,語言也難以得到發展。所以,閱讀主題叢書不能是漫無目的的,應該是在老師的科學指導下的自主閱讀,需要達成一定的閱讀目標。我們老師可以從課程、單元、課時的角度確定閱讀目標,指導學生有目的地進行閱讀叢書。不同年級對相同的內容教學會有不同的目標和要求。例如同樣是寫人的文章,初一教材中《我的老師》的學習目標是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初二教材中的《背影》的學習目標是學習平實的語言和傳神的細節描寫,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那么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主題叢書時就要明確目標,提出相關的要求。可以讓初一學生閱讀主題叢書上十篇文章,歸納中心,看看作者是如何選材的。初二學生精讀主題叢書上寫父親的五篇文章,然后師生一起交流作者是通過哪些方法來塑造父親的形象的,文章有哪些語句特別打動人心,引起情感上的共鳴。
第二是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教師要配合學習的重點,教會學生根據不同的內容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的閱讀方法。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閱讀的內容和閱讀的需要來決定,哪些要略讀,哪些要精讀。例如知識性的讀物,可以用略讀的方式;而優秀的文學作品,要品味其優美的文字、動人的情感,那就要精讀了。同時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那就是“不動筆墨不讀書”。鼓勵學生多讀書勤動筆,既可以在書上做眉批,也可以寫讀書筆記,摘錄句段,記下讀書感悟等。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方法的同時,還要指導他們養成專注、質疑、持之以恒的閱讀習慣。無論泛讀或精讀,都需要專注,這樣才能通過閱讀來獲取豐富的知識。同時,閱讀更需要質疑,正如孟子所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要用懷疑的精神去閱讀,要學會辨偽存真,提出獨到見解。
第三,在指導閱讀時,教師要關注分層閱讀,關注不同類型學生的閱讀需求。閱讀的方式方法因文而異,多種多樣。大體上可歸納為兩類:一類是一般性閱讀法,主要包括泛讀、認讀、吟讀、作讀書筆記、寫作品人物評論等;另一類為提高閱讀法,主要包括定向閱讀、橫向閱讀、探究性閱讀、比較閱讀等。如對于閱讀能力一般的學生應采用第一類方法。要求學生理解文章的字、詞、句;弄清文章結構,把握文章主題;重點內容加以摘抄等。對于閱讀能力較強的學生宜使用提高性閱讀法。這類方法探索性強,讀者不是盲目地接受現成的事實或觀點,而是以審慎的態度對閱讀材料進行鑒別和驗證,進而發現新問題,尋求新答案。比如采用橫向閱讀(發散閱讀)法,要求學生將要讀的文章與已學過的相關文章聯系起來,從文章內容、表達方式、語言特色等方面進行橫向聯系,通過聯系和比較,使之相互滲透、補充和深化,從而發現真偽,分清優劣,找出規律,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第四,豐富閱讀課型,使學生愛上閱讀。閱讀課不是一成不變的,靈活運用不同的閱讀課型,會大大增強閱讀課的效果。如自主閱讀課、欣賞推薦課、閱讀交流課、成果展示課、實踐活動課等。
1.課前自由讀——自由徜徉
我們在學習每一單元時,可以鼓勵學生閱讀《叢書》中的相關篇章,這時要求不宜太高,重在讓學生享受自由的閱讀,讓他們邊閱讀邊勾畫好詞佳句,待結束后再將這些好詞佳句讀一遍即可。這樣負擔不重,學生們會愿意沉浸到書海中,享受醇美的閱讀時光。
2.課堂重點讀——遷移運用
講讀課時,可以采用“一篇帶多篇”的方式,就是在學習教材課文時,插入一篇或多篇主題學習叢書上的文章,目的是為了突破教材上的重難點,或是進行知識的遷移訓練。例如在學習《記承天寺夜游》一課時,為了讓學生能夠真正理解蘇軾當時的心境,我想最好讓學生對蘇軾的生平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因此我推薦學生閱讀叢書的三篇文章——《蘇軾的數字人生》、《一首清冷的月光曲》、《人間“鵲橋”》,使學生了解了蘇軾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也更容易走進蘇軾筆下的月色,深切體會作者的情感,形成文化的積淀。
3.自主閱讀課——形成習慣
我校每周都有閱讀課,教師會從《叢書》中精選一部分與本單元主題相似的文章,先以大約一節課 3/4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批注式閱讀,剩下1/4的時間師生進行討論交流。主要是圍繞文章的主要內容、好詞佳句、寫法和閱讀感受等方面展開。這樣的做法,既可以使孩子們閱讀到更豐富,更精彩的作品,又真正落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培養閱讀悟性,克服浮光掠影式的“休閑性”閱讀。
4.實踐活動課——拓展能力
我校經常舉辦一些豐富多彩的語文主題學習活動,如今年四月份的“暢想春天、分享閱讀”讀書節,五月份的“好書伴我成長”演講比賽和十月份的“書香潤澤校園,閱讀豐富心靈”的讀書周活動。以《語文主題叢書》為主,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靈活多樣的讀書學習活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以讀書小報、讀后感、讀書沙龍、讀書筆記和讀書競賽等形式多樣的成果進行展示。主題閱讀學習活動的開展,使校園彌漫書香,使學生快樂成長。
以上就是我指導學生閱讀主題學習叢書的具體做法。最后,我想說:只要我們心在《叢書》,收獲便在《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