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芳
【摘 要】 在長期的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有些老師為了在一堂課上給孩子更多的成長,往往殫精竭慮、費勁心思地設計多個教學訓練點,然而所換來的卻是學生課堂上的疲憊、困惑和低效。因此,讓學生站在課堂中央,為課堂教學瘦身的號角頻頻在各大小學語文論壇吹響。小學語文課堂正悄然醞釀一場為課堂瘦身的教學變革。
【關鍵詞】 課堂教學;瘦身;語文素養;高效
在長期的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有些老師為了在一堂課上給孩子更多的成長,往往殫精竭慮、費勁心思地設計多個教學訓練點,然而所換來的卻是學生課堂上的疲憊、困惑和低效。因此,讓學生站在課堂中央,為課堂教學“瘦身”的號角頻頻在各大小學語文論壇吹響。小學語文課堂正悄然醞釀一場為課堂“瘦身”的教學變革。
那么,如何為語文課堂“瘦”身,為學生的語文素養增“肥”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刪繁就簡,教學目標少而精當
一堂40分鐘的語文課,如果設置多元、復雜的教學目標,構思輾轉曲折的教學過程,運用眼花繚亂的教學手段,這樣的課堂必定高耗低效。教學目標少而精當,才能把時間讓出來,在一個教學目標上下足功夫,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例如一位老師在設計《灰椋鳥》這篇課文第二課時的教學時,設計了四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想象灰椋鳥歸林的壯觀場面,理解植樹造林的意義及林場工人的辛勤勞動。
3.理解分號的用法。
4.了解徐秀娟的環保事跡,欣賞《一個真實的故事》,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其實在這四個教學目標中,針對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第一個應該瘦身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正確、流利”是針對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第三個目標只需要學生體會分號的用法,不需要深入探究,可以刪掉。第四個目標可以作為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作為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顯然是不合適的。放在第二課時,勢必會擠壓學生對第二目標的學習時間,淺嘗輒止,收效甚微。所以精簡為兩個目標就可以了。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想象灰椋鳥歸林的壯觀場面,理解植樹造林的意義及林場工人的辛勤勞動。
二、優化環節,教學內容精簡豐滿
1.直奔主題,簡化教學情境
新課改倡導創設多樣化的情境,有些老師就膚淺地認為語文課一定要用情境導入。有的老師就在情境導入上下足了功夫,實物道具、畫面音樂、冗長的娓娓講述,占去課堂開頭寶貴三分鐘。
張家港市白鹿小學的唐燕老師在執教《水》這篇課文第二課時,用了兩句話導入:學過第一課時,我們都認識了一個缺水的村子。(村民排隊擔水畫面,音樂緩緩響起)在這樣嚴重干旱的地區,村民們肩上擔著的不僅僅是一擔擔水,更是兩行心酸的淚。
簡潔的兩句話,所費不過三十秒,就直奔課文主題:缺水,在學生腦海中構筑了清晰的畫面:村民遠道取水,也奠定了全課的中心:心酸。這樣精簡、高效的導入設計,堪稱情境設計的經典。
2.優化選擇,精簡理解性語用內容
教材是眾多學者、專家心血的結晶,是經過精挑細選、反復洗練的,但教材內容不等于教學內容。教師必須“深入”鉆研,胸懷大語文觀,在細化課程標準學段目標與內容的基礎上細讀文本,基于學情來找準相關的言語實踐點,個性解讀,確定“教學內容”,善于發現那些學生真正需要的、有用的東西。學生才能真正地接觸語言、吸納語言。
還是唐老師執教的《水》第二課時,在教學母親用一勺水給我們兄弟四個沖涼的內容時,原本課文有三個自然段,第五自然段集中表現沖涼“舒服”,也是語言最為精彩、運用最為出色。唐老師就和孩子們重點學習這個自然段。這樣,既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體會四兄弟一勺水沖涼很舒服的感受”的教學任務,同樣解決“感悟作者的寫法”的語用教學,達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這就是教學內容的精簡效果。
3.個性解讀,增厚表達性語用內容
另外,“語文教學要建構一種由‘語言使用者的意圖、社會背景、心理狀態、言語行為、聽話人的解釋與交流,以及接觸、情感、交談方式等共同構筑的可貴的生命狀態與精神家園。抓住這一點,才能抓住語文教學的靈魂。”
因此基于語用的教學內容,我們必須從接受性語用躍進到表達性語用,也就是說不只是理解教學內容,而更應該把如何運用語言文字作為教學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這篇文章寫了什么?”“這篇文章是怎樣寫的?”“文章有什么值得我學習和質疑的地方?”等問題。
如《水》,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思考:“作者如何把這份雨天洗澡的快樂寫出來的”,這樣,學生自然從理解層面上提高到關注語言文字的表達藝術,如孩子們在雨天洗澡“光溜溜,奔跑跳躍,大呼小叫——仰起頭,張大嘴巴,吃”等動作、神態的具體描繪;還會關注到“痛痛快快”這個疊詞的特殊表達效果。不,還可以更厚實一點,教師把這段文字按詩歌的形式重新排列一下,讓學生感悟到長短句的音韻美,短句的特殊表達效果。這就是教學內容的個性解讀增厚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循序漸進,語用訓練扎實高效
為學生的語文素養增“肥”,就必須借助文本,通過發現言語現象,感受到語言使用的方法和藝術,然后通過多層次的語言實踐訓練,讓學生在不斷的言語實踐中享受言語表達的樂趣,樹立言語表達的自信,從而形成駕馭語言的技能。
仍然是唐老師的《水》。“讀句子,說畫面,想一想作者寫得好在哪里。”這是唐老師布置學生默讀三到五自然段,要學生關注語言文字,理解畫面,發現言語藝術的具體要求,也是漸進的語用訓練過程。
在學完整篇課文以后,唐老師又布置了這樣一個作業:如果你手里有一瓶水,在極度干旱的背景下,你會怎樣喝這瓶水?要求學生采用分步寫法寫細膩,運用擬人、夸張手法寫生動,這就提高到了語用訓練的最高階段運用語言了。在這整個過程中,多層次設計展開的語用訓練讓學生不斷觸摸到言語的本身,享受到言語表達的趣味,又落實到寫作上,通過親歷實踐來形成駕馭語言的技能。
為語文課堂教學“瘦”身,為學生語文素養增“肥”,需要老師有真功夫,既能得心應手地運用母語,又能深入鉆研個性解讀教材文本,設計展開有效的語用訓練,還得有靈活駕馭課堂的能力,不斷引領學生提升語文素養的能力。只有在這樣“瘦”了的小語課堂,學生的語文素養才能“肥”起來,“厚”起來,才能得到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