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彥昌 陳立新 張棟武
【摘要】 目的 研究規范治療及依從性對老年2型糖尿病足病防控的應用價值。方法 100例老年2型糖尿病非足病住院患者, 采用分層比例法將患者分為實驗組(能夠嚴格遵守醫囑并規范防控措施, 依從性較好者)和對照組(平常生活習慣隨意性強, 易健忘者), 每組50例。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用藥治療, 并囑出院后用藥規范;實驗組患者此基礎上給予定期糖尿病足病知識防控及常規護理干預方法培訓。持續跟蹤2年后, 觀察兩組患者糖尿病足病發生率, 比較兩組患者出院前及出院干預1年后的自護能力、認知功能評分及血糖指標變化情況。結果 出院干預1年后, 實驗組患者糖尿病足病發生率為0,
低于對照組的8.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前, 兩組患者自護能力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年后, 實驗組患者自護能力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年后, 實驗組認知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 空腹血糖(FPG)和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 規范治療及良好依從性對糖尿病足病的防控有積極意義, 可提高老年患者自我防護能力, 改善血糖控制水平, 并減少糖尿病足病發生率。
【關鍵詞】 依從性;2型糖尿病;糖尿病足病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5.085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application value of standard treatment and compliance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enile diabetic foot. Methods A total of 100 senile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without foot disease were divided by delamination percentage metho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patients with good compliance and could strictly follow medical advice and standard control measures) and control group (oblivious patients with arbitrariness in daily life),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 Both groups received conventional drug therapy, along with medication standard after discharg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regula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iabetic foot and training of general nursing measures. After 2-year follow-up, observation was made on incidence of diabetic foot in both groups. Changes in self-caring ability, cognitive function score and blood glucose index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in 1 year after discharge. Results In 1 year of intervention after discharg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lower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s 0 than 8.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Before discharge,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self-caring abil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After 1 year of interventi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better self-caring ability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After 1 year of interventi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higher cognitive function sco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its 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 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bA1c) levels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s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1). Conclusion Standard treatment and good compliance contain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enile diabetic foot. This method can enhance self-caring ability in senile patients, improve their blood glucose control level, and reduce incidence of diabetic foot.
【Key words】 Compliance;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Diabetic foot
糖尿病足?。╠iabetic foot, DF)是由糖尿病引起的下肢遠端神經異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圍血管病變的足部疾病, 可導致下肢感染、潰瘍和(或)深層組織破壞。該病療程長、致殘率高, 嚴重甚至會導致死亡, 是糖尿病患者最為常見的嚴重并發癥之一。該病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防控, 常導致患者病足潰瘍經久不愈而不得不采取截肢治療, 給患者造成沉重經濟負擔和極大痛苦, 成為醫護工作中的難題[1, 2]。有資料顯示采取早期預防和進行預見性醫療干預措施, 可有效減少患者糖尿病足病的發生率。延續性醫療干預可將以患者為中心的優質干預服務理念延伸到患者的家庭及社區, 對患者并發癥防控起到積極作用[3, 4]。本研究擬將可提高出院糖尿病患者自我防護能力和治療依從性的持續干預方案與隨機患者進行對照研究, 旨在探索糖尿病并發癥的防控途徑, 為糖尿病足病防控帶來幫助。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4年7月于本院內分泌科住院的100例老年2型糖尿病非足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均簽署治療知情同意書, 并報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采用分層比例法將患者分為實驗組(能夠嚴格遵守醫囑并規范防控措施, 依從性較好者)和對照組(平常生活習慣隨意性強, 易健忘者), 每組50例。納入標準:①符合國際衛生組織(WHO)于1999年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ADA)1997年提出糖尿病診斷標準的修訂標準[5], 并按Wagner分級法[6]處于0級糖尿病足病的患者。②病程約10年;③能讀寫中文和無溝通障礙;④患者自愿參加本研究活動, 包括糖尿病健康教育專題講座、電話隨訪和家庭訪視。排除標準:①1型糖尿病及非糖尿病患者;②患者受文化程度、聽力、智力及行動不便因素影響, 而無法與醫務人員進行有效溝通的;③合并有嚴重心、腦、眼、肝、腎及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
1. 2 方法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規范降低血糖治療處理后, 于出院時對兩組患者給予糖尿病足病常規出院指導。①糖尿病足病防護方法:每天觀察與檢查足部情況;注意保持足部清潔, 以避免感染;預防外傷發生注意事項;促進肢體血液循環方法。②飲食營養要求、藥物用法、運動鍛煉、血糖自我監測及定期門診復診的規范干預。對患者進行認知功能量表和自護行為量表監測;監測患者血糖控制水平, 6個月進行一次糖化血紅蛋白測定。在此基礎上實驗組患者要求參與定期舉行的糖尿病足病知識防控及常規護理干預方法培訓, 所有患者均定期電話回訪并提醒患者復診時間。所有患者均持續跟蹤2年。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糖尿病足病發生率, 比較兩組患者出院前及出院1年后的自護行為量表、認知功能量表評分及血糖控制指標(空腹血葡萄糖水平、糖化血紅蛋白)變化情況。糖尿病足病按糖尿病足病Wagner分級標準[6, 7]進行診斷, 分為0~5級, 其中1~5級為患有糖尿病足??;自護能力評價采用2型糖尿病自我護理行為問卷(diabetes self-care scale, 2-DSCS)[8], 該問卷包括飲食控制、規律運動、遵醫囑用藥、血糖監測、足部護理、高低血糖的預防及處理等6個方案進行, 分為良好、中等、差;上述各指標分別于患者出院前及出院干預1年后進行監測和測評。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等級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糖尿病足病發生率比較 出院干預1年后, 實驗組患者糖尿病足病發生率為0, 低于對照組的8.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自護能力比較 出院前, 兩組患者自護能力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年后, 實驗組患者自護能力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認知功能、血糖控制情況比較 干預1年后, 實驗組認知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 FPG和HbA1c水平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3 討論
糖尿病足病是糖尿病的主要慢性并發癥之一, 其以長病程、難治愈、高心理負擔、高經濟負擔、高致殘率、高致死率為特點[7, 8], 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預后帶來嚴重威脅, 為此, 對糖尿病足病高?;颊哌M行早期干預, 指導正確的足部防控行為, 采取針對性預防措施, 是行內學者肩負的神圣使命。0級糖尿病足病患者是進一步發展為糖尿病足病的高危人群, 其易發生糖尿病足病的危險因素較多, 是防范的重要環節?;诹己梅揽啬苁?0%存在糖尿病足病危險因素患者不發生足部潰瘍[9-12]。干預的重要環節是首先指導患者如何進行糖尿病足病的自我防控, 主要措施包括:每天檢查雙足部有無感覺減退、麻木、刺痛感, 足部皮膚有無顏色、溫度改變, 趾甲、趾間、足底有無胼胝、甲溝炎及其治療, 足部是否有紅腫、水皰、潰瘍等損傷;保持足部清潔及冬季防止足部皸裂、堅持餐1 h后快步行走15~30 min、足部穴位按摩等措施, 均被證明能有效改善患者足部血液循環而起到糖尿病足病防控功效。
資料顯示, 發生糖尿病足病潰瘍的危險性及足潰瘍發展均與血糖控制密切相關, 糖化血紅蛋白及血糖值是干預有效與否的感指標[13-17], 本研究結果顯示, 對醫囑能夠很好執行(依從性好)的實驗組患者, 其自護能力、認知功能、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均優于對照組(P<0.05), 2年追蹤結果顯示, 該組糖尿病足病發病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提示糖尿病患者對醫囑執行力與其足病發生率有直接關聯, 反之, 若不能規范用藥, 或不能按醫囑要求進行血糖監測隨意(依從性差)的對照組患者, 其自護能力等監控指標較實驗組顯著降低, 直接結果就是糖尿病足病發病率較實驗組顯著增加, 這與關小宏[1]研究結論相近。通過對糖尿病患者進行相關防控知識培訓, 提高了患者對醫囑的執行力和對疾病治療的信心;規范監控血糖水平, 能夠依據檢測結果調整干預措施, 同樣對糖尿病并發癥的進展有積極意義。定期回訪能夠對患者病情及認知能力、依從性均有較大幫助, 值得推廣。
綜上所述, 對糖尿病患者進行相關知識宣教, 督促患者餐后適度運動, 不僅能夠促進患者足部血液循環, 利于血糖控制, 對糖尿病足病防控意義重大。但是, 作為防控糖尿病足病這一關乎患者生命健康、生活素質的重大工程, 其標準的防控流程依然不夠完善, 有待同行繼續研究并不斷修正。
參考文獻
[1] 關小宏.糖尿病足發展史.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電子版, 2011, 6(4):509-515.
[2] 關小宏, 楊彩哲, 吳石白. 糖尿病足病感染的特點與治療.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2, 22(19):4237-4239.
[3] 周冬梅, 李偉, 湯正義. 糖尿病足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和腦鈉肽、尿微量白蛋白的關系. 中國老年學, 2015(4):902-903.
[4] 劉叢, 金雪雁. 老年糖尿病足病的防治進展. 中國社區醫師, 2016, 32(22):9-10.
[5] 曹靈, 張真穩, 朱妍. 糖尿病足病治療現狀及進展. 中國實用醫藥, 2015(26):277-279.
[6] 許樟榮, 敬華. 糖尿病足國際臨床指南.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3:10.
[7] 楊兵全, 殷漢, 袁月星, 等. 糖尿病足病危險因素的篩查與評估. 糖尿病臨床, 2015, 9(8):406-409.
[8] 黃娟. 規范化血糖監測在社區早期糖尿病足病人中的臨床應用. 全科護理, 2015(12):1081-1082.
[9] 劉建琴. 如何進行預防糖尿病足病的患者教育. 糖尿病天地:臨床, 2015, 9(10):512-513.
[10] Singh N, Armstrong DG, Lipsky BA. Preventing foot ulcers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JAMA, 2005, 293(2):217-228.
[11] 喻云蘭, 熊琪輝, 秦淑蘭. 老年糖尿病足患者的預防護理. 實用臨床醫學, 2016(7):81-82.
[12] 曠小艷, 陸璐, 朱均梅. 院后上門指導對糖尿病足患者的心理狀況及治療依從性的研究.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5(20):2828-2830.
[13] 伍云霞. 246例糖尿病足的臨床特點和循證護理的療效分析. 職業與健康, 2014, 30(18):2683-2685.
[14] 李喜梅, 牛武國. 健康教育提高糖尿病足患者治療依從性的效果評價. 中國健康教育, 2013, 29(12):1138-1140.
[15] 周妮娜. 健康教育提高糖尿病足患者治療依從性的效果評價. 醫學美學美容旬刊, 2014(10):650-651.
[16] 孫淑巖, 闞建科, 孫艷, 等. 個體化綜合護理干預對早期糖尿病足患者治療依從性及治療效果的影響分析. 山西醫藥雜志, 2016, 45(17):2091-2093.
[17] 符玉玲. 淺析老年糖尿病足的預防和護理. 中國醫療美容, 2015(3):166-167.
[收稿日期:2016-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