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旸
摘 要: 獨立學院學生在理論性課程學習中普遍學習困難大、排斥心理強。本文將以《金融學》課程為例,探討獨立學院的理論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的困境、教學內容應針對獨立學院學生樹立的新目標以及其實現的路徑。
關鍵詞:教學內容 實務 案例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2-0101-01
獨立學院學生在理論性課程學習中困難大、排斥心理強已經成為獨立學院教師普遍認可的教學難題之一。但是,理論教學又是獨立學院不可忽視的重要教學環節,對于完善學生知識體系、未來有效運用專業知識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在學生的學習困難和排斥心理之下將理論課程在獨立學院的教學深入有效開展,勢必要對傳統的理論課程教學內容予以改革。本文將以《金融學》課程為例,探討獨立學院的理論課程教學內容改革方法與路徑。
一、獨立學院《金融學》課程教學內容的困境
1.教材內容傳統
由于出版周期等問題的限制,目前的教材普遍內容陳舊,重宏觀經濟理論和金融學的學習,輕微觀公司金融和銀行實際業務的學習;現有的教材中對貨幣理論、貨幣政策以及通貨膨脹內容較為詳細,但是具體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公司金融等方面內容涉及很少。對于獨立學院的學生來說大部分今后就業方向是實體企業,也就說微觀金融和其未來就業中與銀行接觸的實際業務產品特點對學生來說更加重要。另外,在金融市場的內容介紹中,對貨幣市場、貨幣市場、外匯市場等傳統市場原理介紹詳細,但是對金融市場的具體產品和實際運用情況介紹很少,而這些金融工具的真是存在狀態對于獨立學院的學生來說無疑更有吸引力。
2.學生對教學內容興趣不高
如果按原來傳統的教學內容編排,那是單靠教師一味的說教講解,即在課堂中照本宣科,按照教材的章、節順序平鋪,大條套小條,甚至大段念誦教材,講解中不突出重點、難點和熱點,不注意知識的連貫性,忽略每章內節與節之間以及各章節之間的內在聯系。整個教學過程中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大大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空間。這樣一來,既不利于教學相長,也不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獲取知識、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二、獨立學院《金融學》教學內容的新定位
1.重視概念、理論的比較與運用
傳統的《金融學》教學大多是為了傳遞傳統、經典的金融學概念,完善金融學系統知識框架,理解經典的貨幣需求、供給、利率決定、通貨膨脹、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等理論內容。通過與學生的溝通,筆者發覺,如能在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并將概念在實際經濟中的地位、作用及與學生工作生活的聯系闡釋清楚,學生對于概念和理論部分的教學印象將大為加深,運用更為靈活。該目標的調整能夠充分迎合獨立學院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2.重視銀行經營現狀與實務教學
根據在學生中的調查反饋,關于銀行經營現狀與銀行實際業務方面的介紹最能引發獨立學院學生學習興趣。因此在本課程教學內容調整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興趣,廣泛查閱資料,緊跟市場最新動態,充分重視這部分教學內容,并通過引入多媒體、視頻、文獻、實務票據等教學手段進入課堂實現對這一興趣的充分保護,將課程的理論與實踐結合能力推上新的高度。
三、獨立學院《金融學》課程教學內容的調整建議
1.理論內容與實踐內容的分配
根據獨立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本課程的教學重點,利率決定理論、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理論和貨幣需求理論應該得到重點突出,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及課堂作業的反饋發現,將理論的假設、要點、圖像等用表格的形式加以總結和比較是最便于學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故在這些理論教學中大量加入表格比較、鼓勵學生筆記并將理論的精髓與經典之處講通、講清是此部分的重點。由于理論被主次分明且加以了總結比較,更多的課時可以在獨立學院的教學中向實踐教學中傾斜。
2.銀行實務與案例分析的加入
當前經濟發展中變化最快的部分莫過于金融系統,這導致現有“金融學”教材中許多內容已與現實不符,因此,在該門課程的教學中,授課教師必須根據形勢的變化,及時調整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補充新知識。如在信用形式部分,結合我國現階段發展住房貸款的發展態勢,應加大介紹“消費信用形式及其作用”;在信用工具部分,應加大介紹各種銀行信用工具的更新、銀行利潤點、業務操作模式等內容;在貨幣形式發展部分,要增加“電子貨幣”的內容;在商業銀行部分,應加入商業銀行改革方面的知識介紹,特別是應加大介紹我國以工、農、中、建四大國有行股份制改革為代表的商業銀行深化改革的內容,以及商業股份制銀行的崛起和網絡銀行的現代化發展等內容;在金融風險部分,應該加大介紹金融衍生品的作用、目前我國銀行業對各類金融風險的把控政策以及金融監管的內容。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應用能力,還要加大直接融資內容的介紹,特別是對資本市場的運作、資本市場常用金融工具、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規避企業外匯風險等知識的介紹。
另一方面,對于學生而言,案例能迫使他們把理論化作工具來解決應用中的問題,不僅使他們理解理論,也提高其邏輯思維能力,特別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其語言表達能力等。這些能力的培養對于獨立學院的學生無疑更有吸引力也更為重要。“金融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的課程,課中很多內容都很適合案例教學,通過案例教學,不僅可以使枯燥的理論中變得生動活潑,活躍課堂氣氛,還有利于學生盡快掌握抽象理論,提高舉一反三的實際問題分析能力。例如,在分析商業銀行的表外業務(或中間、業務)時,可以引用美國花旗銀行等國際大銀行運用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長處,也可以分析一下著名的金融危機的發端———美國次貸危機事件,既可以使學生們了解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利潤所在,也可以提醒大家運用不當時其危害所在。同時將更多案例的搜集交由學生分小組完成,交流、討論、展示,既能夠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能夠更深刻的鞏固住學生的學習成果,一舉多得。
3.教學內容與考核的結合
根據前文所述,單一憑借期末考試成績對本課程學習狀況進行評定的方法無法體現金融知識需求的側重點,尤其對符合學生興趣且學生未來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能夠運用到的銀行實務、金融思維方式等內容難以在考試中體現出來,使得部分學生對于本來有興趣學習的部分也因為考試中無法通過分數予以回報而失去了應有的動力。針對這一現象,筆者建議,將獨立學院的《金融學》的教學與考核有機結合起來,讓考試的負擔與壓力能夠下放到平時的課堂學習中,也通過更加多元化的成績評定方式將銀行實務、金融思維方式等內容很好的融入成績評價體系。如在講述完短期信用工具的內容之后,要求學生課堂上制作關于工具名稱、工具概念、轉讓性和銀行利潤點的總結性表格;在講述完貨幣需求理論之后讓學生理解操練計算題;在講解完利率概述部分之后,給出由現實的公積金利率、貸款金額、年限等構成的實際情況要求學生計算月供和總還款利息,既鞏固知識又有現實意義。
綜上所述,《金融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均非常強的課程,理論抽象、模型眾多,與各個專業的密切聯系需要教師深入挖掘。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改革,將理論與實際部分合理的分配、結合,將銀行實務與案例分析大量加入,將考核合理融入日常教學,相信能夠避免獨立學院的學生對本課程學習的畏難與抵觸情緒,大大增加學習興趣、提升教學質量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