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摘 要: 從語義學角度對漢語介詞進行研究是漢語語法研究中的重要方面,本文借助《現代漢語詞典》中5個常用介詞的釋義,以賈彥德《漢語語義學》中對于義位結構式的符號表達為依據,按照表意功能的不同,歸納概括出其義位結構式。
關鍵詞:介詞 語義學 釋義 功能 義位結構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2-0117-01
漢語作為一種缺乏嚴格意義上形態變化的語言需要依靠語序和虛詞這兩種語法手段來表達一定的語法意義和語法關系,而介詞就可以發揮這樣的作用。漢語“介詞”一名出自《馬氏文通》(1898),“凡虛字用以連實字相關之意者,曰‘介字。‘介字云者,尤為實字之介紹耳。”這一開創性的提法主要就介詞這一類別和介詞的功能做了解釋,奠定了漢語介詞研究的基本格局。介詞是虛詞的一種,不能單獨做句子成分,附著在其他詞語前構成介詞短語,主要做狀語,也可以做補語或定語等句法成分。
現代漢語中許多介詞是從古代漢語的動詞虛化而來。因此,有些詞既是介詞,又是動詞。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介詞本身還具有連詞等詞性。本文中對介詞語義的考量只限定在介詞范圍內,對于它所兼備的其他詞性不做分析。本文依據《現代漢語詞典》中一些常用介詞的釋義,采用賈彥德《漢語語義學》(2001)中關于義位結構式的符號規定,對以下5類常用介詞中的5個介詞按照功能的不同概括出它們各自的義位結構式。
一、自、當、到、從、由
這五個介詞都以表示處所、時間、方向為主。以“自”為例。
《現代漢語詞典》(以下簡稱《現漢》)釋義:“從;由:~古以來/選~《人民日報》/來~各國的朋友/他~小在這兒長大。”
義位結構式:[L介詞]
{N(后)[(名詞)∨(代詞)∨(形容詞)]}
[H(表示)→(起點)]
[F1(處所)∨(時間)∨(方向)]
{C(自字短語)[(狀語)∨(補語)]}
二、以、按照
這兩個介詞以表示方式為主。以“以”為例。
《現漢》釋義:“①用;拿:~少勝多/喻之~理。②依:~次就座。③因:何~知之?④〈書〉于;在(時間):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⑤用在單純的方位詞前,組成合成的方位詞或方位結構,表示時間、數量的界限:~前。”
義位結構式:[L介詞]
[N(后)名詞]
[H(表示)→(界限)∨(憑借)]
[F1(方式)∨(時間)∨(目的)]
[C(以字短語)狀語]
[W前置]
三、對、對于、關于、除了
這四個介詞都以表示對象為主。“對”“對于”表示涉及的對象,“關于”表示涉及的對象的范圍。使用“對”和“對于”時,只能說主體對客體怎么樣,而不能反過來,而且這兩個介詞在許多場合都可以通用,但“對”的意思更廣泛,保留的動詞性較強。以“對”為例。
《現漢》釋義:“用法基本上跟‘對于相同:決不~困難屈服。”
義位結構式:[L介詞]
{N(后)[(名詞)∨(代詞)]}
[H(表示)→(關涉)]
[F1(對象)]
[C(對字短語)狀語]
[W(位于主體和客體中間,主客體不能對調)]
[X(保留的動詞性較強,比“對于”意義更廣泛)]
四、和、跟、同、比
這四個介詞都表示比較,但前三個介詞是以表示對象為主。“和”“跟”“同”是介詞,又是連詞。作為介詞,其前后兩項互換位置后意思會跟原來完全不同,而且前邊可以插入修飾成分。另外,比較高下的時候用的是“比”,表示異同的時候用“跟”或“同”。以“和”為例。
《現漢》釋義:“表示相關、比較等:他~大家講他自己參加抗戰的故事。”
義位結構式:[L介詞]
[N(前)副詞]{N(后)[(名詞)∨(代詞)]}
[H(表示)→(關涉)∨(異同)]
[F1(對象)∨(比較)]
[C(和字短語)狀語]
[W(位于主體和客體中間,主客體不能對調)]
五、把、被、叫、讓、給
這一組介詞都表示受事、施事。“把”字的作用是引出受事。“被”“叫”“讓”“給”的作用在于引出施事。以“把”為例。
在使用介詞“把”的句子中,動詞不能是單純的單音節或雙音節動詞,至少也得是動詞重疊式,更為常見的是其前后有一些別的成分。而且,“把”字的賓語在意念上總是有定的。“把”字的賓語也有表示施事的,在這種情況里動詞大多是表示消極意義的不及物動詞。
《現漢》釋義:“①賓語是后面動詞的受事者,整個格式有處置的意思:~頭一扭。②后面的動詞,是‘忙、累、急、氣等加上表示結果的補語,整個格式有致使的意思:~他樂壞了。③賓語是后面動詞的施事者,整個格式表示不如意的事情:正在節骨眼上偏偏~老張病了。”
義位結構式:[L介詞]
{N(后)[(名詞)∨(代詞)∨(形容詞)]}
[H(表示)→(處置)∨(致使)∨(不如意)]
[F1(對象)∨(受事)∨(施事)]
[C(把字短語)狀語]
[Y引出受事]
[X(動詞不能是單純的,賓語在意念上是有定的)]
對于漢語中常用介詞義位結構式的分析,這里只能是一種探索式的嘗試,而且,關于義位結構式在符號標記上的規定現今還缺乏統一的規范,這也給分析工作帶來了不便。盡管如此,仍然希望基礎性研究能對漢語介詞的語義分析工作提供一點幫助。
參考文獻
[1]賈彥德.漢語語義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黃伯榮,廖旭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馬氏文通[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4]陳昌來.介詞和介引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5]周小兵.介詞的語法性質和介詞研究的系統方法[J].中山大學學報,1997(3): 109-115.
[6]李瑞.近年來現代漢語介詞研究綜論[J].沙洋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6): 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