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永生 孫漢臻 任長吉
【摘要】目的 研究針刀點刺聯合高壓靜電療法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方法 選取我科2015年6月3日~2016年9月31日在住院治療的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患者59例作為研究對象,疼痛持續時間≥1個月,納入觀察時因藥物不良反應停用5個半衰期患者,隨機分為3組,即治療組(A)、對照1組(B)、對照2組(C),在治療前、14天、1月、4月記錄觀察三組患者相關數據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治療組給予針刀點刺、高壓靜電療法;對照1組予普瑞巴林、扶他林藥物口服治療;對照2組在予普瑞巴林、扶他林藥物口服治療基礎上加用針刀點刺加高壓靜電療法。結果 與入院時相比,三組NRS評分在各個治療觀察點均下降,與入院時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刀點刺聯合高壓靜電療法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臨床療效好,不良反應發生率低。
【關鍵詞】針刀點刺;高壓靜電療法;帶狀皰疹后神經痛
【中圖分類號】R752.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26..03
所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指皰疹消退后局部皮膚仍遺留疼痛不適,且疼痛持續時間大于等于一個月,嚴重者可影響休息、睡眠、精神狀態等[1]。
傳統中醫針刀療法治療PHN臨床有效,多見文獻報道[2],被廣泛應用于多種慢性疼痛的治療。我科采用針刀點刺聯合高壓靜電療法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取得滿意臨床療效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簡單、安全性高、臨床易操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6月3日~2016年9月31日收治的帶狀皰疹后神經痛(PHN)患者59例作為研究對象,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征得患者本人同意,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疼痛持續時間≥1個月,入院時NRS評分≥7分(重度疼痛),曾使用過鎮痛藥者至納入觀察時藥物不良反應停藥5個半衰期,經健康教育可準確理解和配合醫生對評估表內容做出準確選擇,其中男34例,女25例,年齡38~82歲,平均65.2歲。伴隨糖尿病4例,高血壓7例,腫瘤2例(經手術放療后無腫瘤相關疼痛),冠心病3例,見表1。
1.2 排除標準
(1)嚴重貧血、高血壓病、凝血功能障礙,(2)肝腎功能障礙失代償者,(3)消化道潰瘍,(4)治療區域有感染者。
1.3 觀察指標
記錄患者入院時(T0)及經不同治療方案14天(T14D),30天(T1M),4個月(T4M)時三組患者NRS及簡式McGill疼痛問卷表評分。記錄患者NRS≤3分時普瑞巴林總消耗量,并記錄患者用藥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頭痛、頭暈、嗜睡、譫妄、惡心、嘔吐、便秘、腹脹等),針刀點刺不良反應(暈厥、出血、感染、神經損傷等)。
1.4 研究方法
按患者住院號隨機分為三組。治療組(A組)21例,觀察1組(B組)20例,觀察2組(C組)18例。
1.4.1 治療組-針刀點刺聯合高壓靜電療法
予以針刀點刺,患者取舒適體位,完全暴露患處,并標記痛點(阿是穴)及選取足三里、夾脊穴等特定穴位,消毒穿刺點周圍皮膚,鋪無菌洞巾,采取針刀呈分散狀點刺治療,術畢,按壓止血后外用敷料包扎,臥床20-30分鐘可下床適當活動,3-5天一次,4-5次一療程。同時進行高壓靜電場療法,每天一次,一次30分鐘,15天一療程,休息3-5天后可視病情開始第二療程。
1.4.2 對照1組-藥物治療組
予普瑞巴林75 mg,2次/d,視病情變化,可加量至150 mg,2次/d;扶他林25 mg,2次/d,有胃腸道反應時,可適量加用保護胃黏膜藥治療。
1.4.3 對照2組-針刀點刺聯合高壓靜電療法加藥物治療組
予普瑞巴林75 mg、2次/d,扶他林25mg、2次/d,在此基礎上予針刀點刺并聯合高壓靜電療法,方法與治療組相同。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三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疼痛持續時間評分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組內治療不同時間點與入院時比較NRS、McGill評分變化情況(見表2和表3)
與入院時相比,三組NRS評分在各個治療觀察點均下降,與入院時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在T14D時,A組、B組McGill評分雖有下降,但與入院時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C組與入院時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在治療T1M時McGill評分B組與入院時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A組有統計學意義。在治療T4M時,三組McGill與入院時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2.3 治療不同時間點組間比較NRS及McGill評分變化情況
T14DB組與A組及C組比較P<0.05有統計學意義,A組與C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1M、T4M三組NRS相互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T14DMcGill疼痛問卷表評分比較差異B組與A組及C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與C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T1MMcGill疼痛問卷表評分比較差異B組與A組及C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與C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4M三組McGill疼痛問卷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4 鎮痛滿意度NRS≦3分時普瑞巴林總消耗量
B組普瑞巴林用藥量明顯多于C組,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5 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3 討 論
PHN相關的疼痛癥狀通常分為三大類:持續性自發性疼痛;陣發性針刺樣、電擊樣疼痛;機械性痛覺超敏和機械性痛覺過敏[3]。
PHN目前尚無有效的對因治療方法,治療主要以促進神經損傷修復和功能調整為主,藥物治療是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方法。治療藥物主要包括外用及口服兩種。外用藥物主要有5%利多卡因皮貼、0.075%辣椒堿乳劑、8%辣椒堿皮貼[4]等,口服藥物主要有阿片類鎮痛藥(羥考酮、嗎啡)、三環抗抑郁藥(阿米替林、鹽酸多塞平等)和抗驚厥藥物(加巴噴丁、普瑞巴林等)[5]。由于疼痛癥狀可持續數年或終身,所以患者可能需要長期服藥。但由于藥物治療存在諸多副作用,部分患者因不能耐受被迫停藥。在非藥物治療方面主要有神經阻滯和神經毀損治療。神經阻滯主要以硬膜外腔阻滯、交感神經阻滯、神經叢阻滯、神經干阻滯和局部神經阻滯為主。神經毀損主要以周圍神經、神經節和脊神經后支毀損為主,常用藥物有無水乙醇、多柔比星等[6]。近年來射頻技術得到了更多應用,與傳統化學毀損方法相比,具有定位準確、毀損范圍可控性好和并發癥少等優勢[7]。此外還有物理療法、針刺療法、心理療法等療法,也可減輕PHN患者病痛,改善其生活質量。針刀療法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吸收現代西醫及自然科學成果,再加以創新而成的醫學新學科,具有療效好、見效快、療程短、無毒副作用、適應范圍廣等優點,針刀點刺操作形式相似與針刺時的提插動作。針刀點刺治療在本病中能起到:(1)物理松解的作用:皰疹致皮膚破損,皮下組織粘連、疤痕形成,周圍神經張力增高,針刀點刺可以松解局部粘連帶,外周神經壓迫解除,并且外周神經的活動度增加,神經刺激癥狀緩解。(2)對周圍神經末梢及外周感受器的破壞作用,行針刀松解至淺筋膜,對分布于皮膚等組織中的痛覺感受器及神經末梢直接破壞,減少了周圍神經痛覺反射弧的痛覺信號傳入,并且可以直接作用于組織的神經末梢,并刺激抑制性中間神經元釋放內啡肽等物質,達到鎮痛作用。(3)影響神經沖動的傳導:針刀點刺可抑制脊髓背角痛覺神經沖動的傳入,同時,也可增強下行抑制神經元興奮沖動的傳出。(4)針刺效應:通過刺激疼痛區域和夾脊穴、足三里,可以起到:①疏筋通絡、活血化瘀;②點刺可以影響體內各種神經遞質的釋放,如可抑制致痛遞質腦啡肽的釋放,和促進各種抑制性疼痛遞質的釋放,如5-羥色胺、嗎啡肽物質等[8]。
高壓靜電療法是利用靜電場作用于機體以達到治療作用的一種全身性療法,也稱為高電位治療,它是利用高壓靜電場來調節機體血液酸堿平衡,促進新陳代謝,從根本上提高人體免疫力和對疾病的抵抗力,消除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使各器官逐漸恢復正常功能。具有鎮痛、強化免疫、消除炎癥的效果。帶狀皰疹形成的機制是人體免疫力低下而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是周圍及中樞神經敏感化,是體內內環境發生一些病理性改變、失衡。高壓電場通過影響和調節體內正負離子的流動,進而影響各種離子濃度在細胞內外的分布,而調節體液酸堿平衡;溫和調節或影響外周痛覺感受器,降低周圍神經的敏感化。同時,也可影響痛覺神經沖動的傳入,刺激調節視床下部、腦垂體的神經元的沖動傳導,降低中樞神經敏感化,激活或調節植物神經、內分泌及免疫系統的活性,改善新陳代謝,增強人體免疫力[9]。
我院采用針刀點刺聯合高壓靜電療法治療頑固性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且不良反應率低,并且大大減少了患者用藥量及治療費用,該療法臨床可操作性強,安全,耐受性好,有關其遠期療效及安全性尚需多臨床中心及大樣本進一步觀察。
參考文獻
[1] van Seventer R,Sadosky A,Lucero M et al.Across-sectional survey of health state impairment and treatment patterns in patients with posterpetic neuralgia[J].Age Ageing,2006,35(2):132-137.
[2] 翟志超,劉思同,李慧瑩,劉金鋒,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治療研究進展.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6,22(1):55-58.
[3] 周世榮,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發病機制及治療進展[J].皮膚病與性病,2011,33(4);204-410.
[4] 張 義,高麗華.淺析針刀療法的實質.中國針灸學會第八屆全國中青年針灸推拿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2008,7(1)26-27.
[5] 尚經軒,高壓靜電療法的研究現狀,2016,10(15)151.
[6] 李美藝,謝 娜,牛敬忠,等.加巴噴丁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1,28(9):862-864.
[7] Truini A,Galeotti F, Haanpaa M,et al. Pathophysiology of pain in postherpetic neuralgia:a clinical and neurophysiological study[J].Pain,2008,140(3):405-410.
[8] 李素珍,楊海珍,劉玲玲,等.泛昔洛韋(famciclovir)隨機對照治療帶狀皰疹多中心臨床試驗[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00(04):269-271.
[9] Choi B,Rowbotham M C.Effect of adrenergic receptor activation on post-herpetic neuralgia pain and sensory disturbances[J]. Pain,1997,69(1-2):55-63.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