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針對高校對軟件外包人才培養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的現實問題,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基于“3+1”校企合作軟件外包人才培養模式應運而生,這種模式改變了以往理論學習與實際操作脫節的人才培養漏洞,使得學生在實踐操作技能、項目管理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等方面均取得了大幅度的提高。本文以某師范類軟件外包人才專業“3+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為研究案例,并以發達軟件外包人才培養領域成熟的“印度模式”作為范本,探討了新型模式下,校企合作軟件外包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包括對于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不足,校企合作不夠深入等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意見與建議。
關鍵詞:軟件外包 校企合作 3+1人才培養模式 問題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2-0180-02
一、引言
軟件產業的核心是人才競爭,對于從事軟件外包的企業而言,人才既是財富,也是企業發展的動力與關鍵,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然而,我國現階段國內軟件外包人才培養模式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導致目前不論是在數量、質量還是在人才結構上都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嚴重的阻礙了軟件外包乃至整個軟件產業的發展。
“3+1”校企合作軟件外包人才培養模式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而產生,所謂“3+1”人才培養的學制,即學生入學后,首先在高校完成3年的理論課學習,第4年通過與校外企業。如下圖所示,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較,“3+1”校企合作軟件外包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的人才,相關業務技能大都得到了提升。
二、基于軟件外包產業人才培養的“印度模式”分析
印度是軟件產業外包模式的策源地,同時也是全球軟件外包行業的主要接包國。據IDC的相關數據統計,2004年全球軟件服務外包的產業規模總值達328億美元,其中,印度的市場規模就達到了114.3億美元,占到了全球軟件離岸外包規模的34.8%。印度軟件產業發展模式是一種立足國外市場、依靠成熟技術提供軟件加工及軟件服務的發展模式。秦燕等人的相關研究指出,在全球軟件企業的印度、美國和日本三種發展模式中,印度模式最值得中國軟件外包企業借鑒。目前,我國軟件服務外包在全球市場所占份額仍遠不及印度,其中主要的問題就在專業人才匱乏。因此,印度在軟件外包領域內的人才培養模式就成為了我國人才培養的一種值得借鑒的標準。
三、“3+1”校企合作軟件外包人才培養模式的問題
通過對“3+1”校企合作軟件外包人才培養模式的開展情況進行跟蹤調查,相比較傳統的學科體系培養模式而言,“3+1”校企合作新型培養模式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學生們實際動手能力弱的問題,而項目管理能力和團隊協作與溝通能力也有了相當大幅度的提高,學生對于行業技術規范及相關領域內國際標準的認知也有明顯提高。但是分析也發現,目前的培養模式現狀仍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1.語言培養不足,缺乏國際交流與合作
軟件產業是國際化的產業,作為一項舶來品,國外先進的IT技術始終起到了引領性的作用,加之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迭代速度非常快,閉門造車已經不可能,因此國際性的交流合作對于青年人才培養而言就成了當務之急。因此,加強計算機領域人才的外語培養,尤其是對日語和英語的培養,其作用不容忽視。
目前,培養體系中雖然開設了相關的日語課程,但學生們的語言水平依然處于劣勢狀態,特別是缺乏國際交流經驗,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十分不足,尚不能完全滿足目前激烈競爭的國際軟件市場中的人才需求。
2.合作深度不夠,校企缺乏共通共融
一般來說,企業參與到“3+1”模式中來,往往也要付出很高的培養成本,對企業來講,這無疑是一筆額外的負擔。業務壓力過大,人力資源有限,所以通常情況下很難抽調出人手深度參與到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中來,也不會主動去提供幫助。有時還出現“現來現管,不來不問”的情況。而軟件行業的瞬息萬變,往往又決定了企業對于人才的要求不斷發生變化這一事實,最終導致培養的人才不能夠充分達到企業要求。
3.創新能力不足,缺乏產學研相結合
傳統的意義上,企業只從事生產,高校則只負責教學與研究工作。但是這些年來的經驗已經充分表明,企業在行業領域內的研發往往比較落后,缺乏相關的人才、設備和成果引進,資本運作雖然充分,但技術推動力往往不足。而反觀高校的科研和教學,往往又與實際的生產相脫節。如何通過學生培養為紐帶,將產學研三者密切結合,就成了“3+1”軟件外包人才培養模式致力解決的問題。但是就目前來看,因為校企雙方結合不夠緊密,缺乏統籌協調和相應的計劃,所以產、學、研脫節的情況依然存在。
四、相關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1.樹立辦學理念,健全校企合作機制
高校首先要在辦學理念上做出調整,改變以往封閉教學的傳統。調整過去以書本為主,理論先行的“精英式教育”思想,逐漸樹立起符合市場發展需求的,貼近技術發展前沿的,以培育實用型人才為導向的人才培養觀念。這種觀念上的轉變,是目前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2.增進國際交流,提高對外業務能力
掌握特定外包要求的外語能力,熟悉文化背景的專業人才目前仍然是各大軟件外包企業青睞的稀缺性人才。有效的應對策略是加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外語語言學習力度,加強國際性交流,為學生盡可能創造日語交流機會。
加強外語技能學習主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以日語為例,高校和企業一方面要努力為學生日常使用外語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比如在培養過程中盡可能的提倡日語交流,適當向學生滲透日語專業的技術術語,鼓勵學生了解日本的企業文化背景和相關的禮儀知識;另一方面,校企雙方也要盡可能地教授學生熟練使用日語工具,比如日文版的軟件開發環境,以及croquis、ftver150等常用日語輸入法和各類常用日語辦公軟件等。
3.加強校企聯系,完善人才培養環節
越是校企雙方進行銜接的重要階段,也越容易出現盲區。在“3+1”校企合作軟件外包人才培養模式中,學生在校期間的第三年和實習的一年恰恰是關鍵所在,它關系到學生的基本知識素養和實踐操作是否能夠很好的結合在一起。“3+1”校企合作軟件外包人才培養模式不應僅僅簡單地理解為3年學校學習和1年企業實踐那樣簡單,應當做到企業深度參與到學生的3年在校學習中去,在技能培養等方面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樣,學生最后的實習也應當反映出3年在校學習的成果,相關的成績與不足也應當及時反饋,在學校的培養體系中得到時時的補充和完善。
五、結語
近年來,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在很多高校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一些學科主動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建立了一批實訓基地,并在教學改革和專業建設上下功夫,可見高校越來越重視“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的培養為本位”的人才培養新思路,校企合作也逐漸走向成熟。誠然,“3+1”校企合作軟件外包人才培養模式在探索階段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不論對于高校還是企業而言,仍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
參考文獻
[1]劉斌, 朱海林. 基于“3+1”校企合作軟件外包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 中文信息, 2015(1).
[2]Hollander M. A nonparametric test for the two-sample problem[J]. Psychometrika, 1963, 28(4):395-403.
[3]李可學. 高職院校"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 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 2008, 17(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