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淑枝
【摘要】目的 探討分析刮宮術診治子宮異常出血的療效。方法 選取我站2013年7月~2016年9月收治的數百例需要終止妊娠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流產后共有56例出現子宮異常出血癥狀,進行子宮內膜組織病理學檢查及分析,從而給予刮宮術進行診治。結果 臨床上均給予刮宮術治療,其療效統計為治愈率64.29%(36/56)、有效率32.14%(18/56)、失效率3.57%(2/56),故刮宮術治療子宮異常出血的總有效率達96.43%;并且56例子宮異常出血患者均經活體組織病理學檢查,診斷顯示均為流產后子宮內膜仍殘留絨毛而引發子宮異常出血癥狀。結論 子宮異常出血多為流產后并發的一種常見并發癥,因流產后患者的宮頸口已明顯擴張,故實施刮宮術較易于患者接受,也是臨床止血療效較為明確的一種積極處理手段,在臨床上的應用程度較高且綜合評價性高。
【關鍵詞】刮宮術;子宮異常出血;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R71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26..01
藥物流產是臨床上十分常用的一種早起終止妊娠的處理方法,其危害性相對較小。藥物流產的主要作用機制是前期通過兩種藥物(米非司酮與拮抗孕酮)相互結合起效后,可促使子宮增加對前列腺素的敏感性,進而達到軟化及擴張宮頸的藥效,但同時也易引發子宮出血現象[1];多數孕婦在藥物流產后會伴有陰道流血現象,對于流血量少者,給予口服止血藥物,持續服用3-5d即可有效止血;但對于流血量多者,則需要懷疑絨毛為徹底排除可能,以及時行刮宮術進行積極止血處理[2],并對刮出的活體組織進行檢查分析,以明確子宮異常出血的根本原因。本文收錄得數百例需終止妊娠的患者中篩選出流產后出現子宮異常出血患者56例,對其進行子宮內膜活體組織病理學檢查及診斷分析,從而給予對癥處理并分析了具體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站2013年7月~2016年9月收治的數百例需要終止妊娠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流產后共有56例出現子宮異常出血癥狀,年齡25~39歲,流產前均經B超檢查提示為宮內妊娠,孕周5~8周,均為健康早孕婦女,均無任何藥禁忌癥,也無心肝腎等重要器官慢性疾病。56例患者中54例為藥物流產,2例為刮宮術流產。本組患者發生子宮異常出血的時間:32例為流產當日,18例為流產后3~7天、6例流產后2周。
1.2 診斷標準
子宮出血異常的診斷標準:自妊娠囊排出5~7天后,一般情況下患者的子宮內多會出現正常的流產后出血現象,但血量不會很大[3],若子宮出血量大并超過已往正常月經量,則可視為子宮出血異;自妊娠囊排出2周后,其子宮仍出血不凈,并且子宮出血的時間有所延長,也屬于子宮出血異常。
1.3 止血方法
患者均行B超檢查,觀察其宮內膜厚度、子宮擴張的程度及宮內狀況,對達到標準的患者盡早實施刮宮術。本文的56例均達到行刮宮術進行止血處理的厚度標準,并將刮出的組織進行了病理學檢查及研究分析,所得相關數據均處于統計學處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3 討 論
子宮異常出血的發生可與多種原因相關,臨床中常用藥物流產終止早起妊娠,其危害性雖然相對比較小,但卻容易引發子宮異常出血現象。當妊娠囊被排出宮外后,其子宮內往往會留有一定的創口,多數流產者會存在流產后陰道流血現象,但一般情況下,此種流血情況會在3-5d內自行逐漸恢復,也可在適量的藥物干預下有效止血。但部分流產者的流血量會異常多且持續的時間較長,此時則需要及早采用有效的止血藥物治療,并且對刮出的活體組織進行病理學檢驗分析,檢查這些組織是否存在變性絨毛或滋養細胞,以明確異常出血的根本原因,進而進一步采取對癥處理,也可有效防止感染問題。
經本次研究顯示,本組子宮異常出血患者56例多為采用藥物流產者,因此,臨床對其采用刮宮術進行止血治療,并對刮取出的活體組織進行病理學分析,結果顯示其子宮異常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子宮內膜仍殘留絨毛。通過上述臨床分析可知,刮宮術是一種干預子宮異常出血的有效手段。
綜上所述,刮宮術診治子宮異常出血的療效明確,其在臨床上的應用價值較高且在臨床中綜合評價性也頗高,其不僅可以及時解決孕婦流產后出現的多種身體不適現象,還可以顯著提高臨床人流的成功率,大大減少患者的痛苦,進而有效避免其在藥流后并發其他癥狀,提高其流產后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程 燕,何玉潔.宮腔鏡電切術與宮腔鏡刮宮術治療異常子宮出血的療效比較[J].《現代養生》,2016(2):171.
[2] 王云霞.宮腔鏡下電切術與宮腔鏡下刮宮術診治異常子宮出血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5(2Z):86.
本文編輯:劉帥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