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德
【摘 要】以發展理念轉變引領發展方式轉變,統領“四個寧夏”建設,創新發展理念,把握《十三五規劃》全新思路,分析區情,謀時而動,抓住后發優勢,找準突破點,明確主體功能區界定、以低碳循環發展、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為抓手、優化環境、保護環境、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要搶抓“一帶一路”戰略、中阿博覽會、內陸開放試驗區和銀川綜合保稅區建設等機遇,堅持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關鍵詞】發展理念 創新 “四個寧夏”
在寧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階段,要用五大發展理念武裝頭腦,戰略機遇期內涵的深刻變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要用發展的眼光捕捉時代的機遇,用發展理念轉變引領發展方式轉變,以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全面推進“四個寧夏”的建設目標。
1 創新,是建設“四個寧夏”的第一動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十八屆五中全會從“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構建產業新體系、構建發展新體制、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等七個方面,強調創新發展的關鍵點。建設“四個寧夏”就要把握其中的核心元素,推動全民創業氛圍,實施智慧寧夏戰略,發揮科技創新在“四個寧夏”建設中的引領作用,完善有利于建設“四個寧夏”的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制度、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使創新的各項元素發揮各自特殊的功能。
2 協調,是建設“四個寧夏”的內在要求
協調發展理念,旨在補齊發展短板,解決發展差異化問題,建設“四個寧夏”必須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后勁。寧夏雖小,但發展上卻很不平衡,明顯地存在著山川差異、城鄉差異。堅持把寧夏作為一個城市規劃發展的理念,統籌兼顧,全面推進協調發展,發揮川區、中部干旱帶和南部山區各自優勢,實現優勢互補,長短板相互彌合,逐步縮小和消除發展差距。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為契機,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農民轉移就業相關政策,促進農業人口向沿黃城市帶有序轉移。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建設一批規模適度、基礎設施完備、服務功能較為完善的新農村,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協調發展是建成“四個寧夏”的重要保證,是提升發展整體效能、推進事業全面進步的有力保障。
3 綠色,是建設“四個寧夏”的基本前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寧夏盡可能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遵照主體功能區的劃分、合理開發環境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把治理環境提上議事日程、構筑生態安全防火墻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加強南部山區退耕還林保護和生態移民移出區生態恢復,加大荒漠、沙地和荒灘治理,推進荒地生態化、無害化、微損害利用。無論城市化方向、生態安全建設,綠色發展產業體系,都要符合科學實際的原則。實現綠色發展,寧夏必須徹底告別過去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政績觀,真正樹立尊重自然規律、了解自然規律、切實從行動上保護自然的生態文化自覺意識,把生態文明綠色發展建設放到一個新的高度,守住生態底線,讓寧夏大地真正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
4 開放,是建設“四個寧夏”的必要條件
開放帶來進步。堅持開放發展,主動贏得國際競爭的話語權,掌握經濟發展的主動權,是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促進各地區全面共同繁榮發展的關鍵。寧夏要想方設法要搶抓“一帶一路”戰略、中阿博覽會、內陸開放試驗區和銀川綜合保稅區建設等機遇,打造中阿合作先行區、內陸開放示范區、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支點,搭建開放平臺、建好開放載體、暢通開放通道,把寧夏的發展準確定位嵌入國家發展的大格局,發揮寧夏穆斯林和西亞、中東國家人民文化相近、習俗相通的獨特優勢,突出清真品牌,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推進資金、產品、產能、文化走出去,加快向西開放步伐,努力開創開放新格局。既要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完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又要健全服務貿易促進體系,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既要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打造內外聯動的全面開放新格局,又要深化東部沿海地區的合作發展,提升寧夏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
5 共享,是建設“四個寧夏”的必然結果
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堅持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落實精準扶貧,全力推進中部干旱帶和南部山區扶貧攻堅;一是通過發展符合當地實際特色產業脫貧和合理轉移就業人口相結合達到脫貧目標;二是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縣鄉村實施扶貧搬遷脫貧;三是對南部山區生態特別重要和脆弱的實行生態保護扶貧脫貧;四是對喪失勞動能力的實施兜底性保障政策脫貧;五是對因病致貧的提供醫療救助保障脫貧。動員全社會參與扶貧工作,拓寬扶貧投入渠道。加快教育改革,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創造條件支持社會力量辦學,鼓勵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提供多樣化教育服務。打破城鄉藩籬,落實就業政策,加強就業服務,促進轉移就業,以創業帶就業。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基本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積極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行城鄉聯合辦醫、注冊醫生多點執業、發展遠程醫療。充分發揮寧夏“船小好調頭”的優勢,在扶貧攻堅、教育、衛生和社會保障改革等方面在全國走在前,創造可供借鑒的經驗。
參考文獻:
[1]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會同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外文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
[2]王東明.堅定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四川未來發展.四川黨的建設:城市版,2016(4):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