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若楠
摘 要: 本文作者認為激光制導武器將賦予中國一種獨特的技術優勢,在軍事競爭如浪遏飛舟,一槳不力,槳槳落后的今天,對激光制導武器技術的精準掌控將使中國軍隊走在競爭對手的前面,激光制導武器無疑會使未來的戰場環境和作戰方式發生深刻的變革。本文簡要討論了激光制導的原理及工作方式,對典型激光制導武器進行了詳細介紹,著重描述了中國激光制導武器的發展現狀。
關鍵詞:激光制導武器 半主動制導 駕束制導 指令制導
中圖分類號:TJ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2-0260-01
前不久,美國《華盛頓郵報》刊登文章稱,如果聆聽過中國軍事專家沈丁力教授論述有關未來戰爭的話題,人們會對中國未來軍事力量的發展有一種全新的認識,特別是當武器的涵義已經擴展到包括信息網絡、空間對抗、激光脈沖武器及其他定向能量束武器之時。沈丁力教授的觀點表明了一種趨勢,那就是由于先進技術的存在,戰爭的本質也正在接近另一個關鍵點,正如曾經歷史上飛機、火箭彈和核武器等改變戰爭的原貌,處于研發設計階段的新一代武器也將會再次改變戰爭的樣式。激光武器作為一種新概念武器,以其快速、靈活、精確和抗電磁干擾等優異性能,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
激光技術與制導技術相結合,產生了多種制導體制的激光制導武器,以激光為信息載體,將導彈、炮彈或炸彈等引向目標而實施精確打擊。由于激光的單色性好,光束發散角小,敵方很難對制導系統實施有效干擾,因而它具有其他制導方式無法匹敵的優勢。所以,當激光制導武器攻擊目標時,命中率極高,需要時甚至可以從通氣孔進入,炸毀地下目標,令敵方防不勝防。激光制導與紅外、雷達、GPS等實現復合制導,則更有利于提高制導精度和應付各種復雜的戰場環境,從而發揮全天候作戰的優勢。
目前,在中國,對于戰術導彈與制導兵器來說,主要的激光制導體制有激光半主動制導、激光駕束制導和激光指令制導。激光半主動制導(SAL)屬于尋的制導,射手發射導彈,并向目標發射經編碼的激光波束,保持跟蹤照射目標,導彈上的導引頭根據目標反射的激光回波信息,按照選定的制導律和控制律控制導彈,最終命中目標。與此相對比的激光駕束制導則屬于遙控制導,它由制導儀和導彈組成,激光束在導彈飛行的空間形成控制場,導彈發射后在激光束中飛行,導彈尾部裝有可以感應導彈偏離激光控制場中心的光電探測裝置,當導彈偏離控制場中心時,彈上探測裝置可以測出偏離的大小和方向,彈上制導控制裝置將此偏離信號經處理運算,形成控制信號,將導彈修正到瞄準線上,直至擊中目標。而激光指令制導也屬遙控制導,其工作原理與一般的指令制導一致,制導站根據偏差和選定的制導律,形成控制指令。
現代戰爭對精確打擊的要求越來越高,精確制導武器的出現和衍化也使人們對于戰爭擁有全新概念,其擁有程度和運用能力已成為衡量國家軍事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
中國激光武器的研制最早始于1964年,在863計劃后取得較大進展。目前中國擁有激光武器領域的權威專家,并掌握了五大核心技術:激光材料技術、激光輻射材料物理機理及成像圖譜技術、一次性快速跟蹤定位控制技術、激光成像技術和高密度能量可逆轉換載體材料技術。同時,我國擁有很多世界一流的激光武器,早在2015年,網絡上流傳著一張疑似國產激光制導炸彈測試的圖片,筆者認為,這張圖片只向我們揭示了我國激光制導炸彈目前發展情況的冰山一角,LT-2很有可能會成為中國發展的最后一種純粹的激光制導炸彈,從LT-3開始中國的激光制導炸彈會全面轉入復合制導的范圍。現在的中國已經能夠穩定可靠的批量裝備部隊,有力地提高了我軍航空兵的對地打擊能力。在新興激光軍事技術方面,例如量子點激光器方面的研究中,中國的超強功率的固態激光器發射的激光束可在三千公里的距離獲得每平方厘米三十五千焦耳能量密度,此能量密度比攻擊導彈所必需的破壞高出近一個數量級以上,以此粗略推算,中國的攻擊激光雷達有效殺傷力超過3萬公里。“主動尋”是各類精確制導武器的發展目標,自然也是激光制導武器的發展趨勢。我國目前尚沒有投入作戰的激光主動尋的制導武器,主要受電源系統的小型化仍無突破性進展與激光目標自動識別問題的限制。但隨著中國“北斗”全球定位導航衛星系統的完善和技術提高,以及高精度慣性測量系統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實用技術的發展,中國的激光武器制導技術必然將會得到更快和更有效的提高。
武器裝備的發展總是遵循“需求牽引,技術推動”的規律的,縱觀我國激光制導武器的發展,可謂是走了一條“先西后東,整合東西”的道路,最終研制出具備自己特色的陸海空精確制導武器,并且已經有能力利用國內力量發展世界先進水平的復合制導武器,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它是國家發展道路的縮影。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所期待的以光速實施作戰行動,談論能量的高度集中所帶來的精確性,幫助戰場指揮官如何對目標實施攻擊以及攻擊哪些目標,綜上所述可推知激光制導武器必將為世界的軍事局勢帶來革命性的變化,而中國在這一技術上保持的領先水平無疑在軍事領域占據了極大優勢。
參考文獻
[1]王恒坤,王兵,陳兆兵.對抗激光制導武器的光電裝備的發展分析[J].艦船電子工程,2011,08:14-17.
[2]付偉. 激光制導武器的發展現狀[J].飛航導彈,1995,05: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