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2-0339-01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扶貧開發戰略的大力推進,扶貧事業取得了偉大成就,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7.7億減少到2015年的5575萬。但在“脫貧”成績顯著的同時,農村扶貧不穩定性問題突出。為了鞏固扶貧成果,打好新一輪扶貧攻堅戰,“扶貧不穩定性”問題的治理迫在眉睫。
一、農村扶貧不穩定性的定義及其危害
扶貧不穩定性是農村扶貧開發及其反貧困戰略實施過程中出現的經濟社會現象。它是指農村中經過扶貧開發后而脫貧的農戶, 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 導致經濟收入條件惡化而重新返回到貧困戶隊伍中去的現象,即經歷貧困—脫貧—貧困反復循環的發展過程。農戶在經歷多次返貧后, 會喪失脫貧的信心, 甚至陷入宿命論。從這個意義上說, 扶貧不穩定比單純的貧困更具有危害性。
二、農村扶貧不穩定性現象的原因分析
1.客觀因素方面,農村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的劣勢是造成農村扶貧不穩定的根本原因
第一、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我國是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之一,嚴重自然災害往往導致一部分已經擺脫貧困的農民返回貧困。第二、家庭成員的重大疾病。經濟基礎尚不牢固的脫貧戶, 一旦遇到家庭成員患有重大疾病, 則往往成為返貧的“ 先行者” 。第三、市場風險的逐漸加重。經濟力量比較薄弱的脫貧農戶, 一旦在市場經營中失敗, 就有可能使自己重新返回到貧困戶行列中。第四、子女教育費用的不斷攀升。在農村中,有相當一批農民因支付高昂的子女教育經費而重新淪為貧困之中。
2.主觀因素方面,農民文化水平低下和自身的惰性是造成農村扶貧不穩定的主要原因
第一,自身文化水平低下。目前農民的文化水平總體上偏低,全國平均每百個農村勞動力中,52.7%是初中程度,高中程度僅為11.7%,大專及以上是2.1%。這樣的人力資本只能勉強維持現狀,難于打破溫飽陷阱的低水平均衡。第二,惰性較強。一些貧困人口在獲得長期扶持后,把脫貧看成是黨和國家天經地義的工作和任務, 自己游手好閑、無所作為,缺乏發展的后勁。第三,傳統觀念落后。有的脫貧人口至今還保持著農村傳統落后的重男輕女的生育觀念, 脫貧后有能力多生育, 導致計劃外生育。有些脫貧戶手頭稍微寬松就盲目效仿別人高消費, 大肆操辦紅白喜事,其脫貧自然也不持久。
3.社會因素方面,扶貧工作沒有幫助貧困戶建立起在正常經濟環境下的、可持續的、提高自身經濟收人的能力,這是造成農村扶貧不穩定的重要原因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政府不得不采取自給自足的溫飽工程戰略,首先解決吃飯問題。這種情況下的扶貧政策基本上根據傳統的計劃經濟思想制定,也帶來了一系列與計劃經濟相連的弊病,沒有充分考慮到市場體制建立和發展的今天,如何讓政府行為逐漸退出,形成以提高農民收人能力為首要任務的市場行為。這也是“扶貧不穩定”現象在基本解決溫飽任務完成后,依然會出現的重要原因。
三、農村扶貧不穩定性的對策研究
1.根據導致返貧的客觀原因, 采取針對性的對策與措施, 防止扶貧不穩定現象發生
從自然災害導致的返貧情況看,主要采取國家與社會救助方式來進行。 在受災農戶盡可能地采取自力更生辦法, 堅持自救的前提下, 通過國家公共財政資金籌措社會救助資金、利用社會救助救濟機構提供社會救助基金等多方面籌集資金和物資, 幫助受災農戶恢復生產, 重建家園;對因病返貧農戶來說,建立比較完善的適應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的農村醫療保險制度還是非常必要的、迫切的。為此, 要使農民確立正確的醫療保障觀念, 合理確定適合農村醫療保險費的收費標準, 以籌措農村醫療保險基金, 為使農民醫療問題從目前的極不健全的合作醫療過渡到農村醫療保險制度提供必要的條件。面對市場風險, 作為市場主體的農戶來說,當務之急是要強化的市場經濟觀念, 提高駕馭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素質和水平。要做到這一點, 首先, 不僅要求農民從理論上學習市場經濟知識與運行原理, 更重要的是在市場經濟的運營實踐中逐步探索和掌握市場經濟運行原理及其規律。其次,要充分發揮政府有關職能部門的作用, 及時向農民發布市場信息及其預測經濟發展趨勢, 以減少農民盲目生產經營活動所造成的市場風險;從目前農村教育費用的負擔情況看, 完善非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救助制度。對于進入高校學習的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高校必須真正落實助學貸款制度及其勤工儉學制度, 幫助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的同時, 盡可能解決家庭教育費用支出造成的返貧問題;同時也要 建立健全政府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直接資助制度。
2.加強自身建設,提高貧困人口自主“脫貧”能力
農村貧困人口作為一個弱勢群體,在解決脫貧不穩定性的問題上主要還得借助外部力量的支持。但根據馬克思唯物辯證法,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必要條件,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源泉,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因此農村貧困人口要改變脫貧不穩定性現狀,最根本的還得靠自己。一方面,要增強“脫貧”主觀能動性。要克服克服 “等、靠、要”思想,改變一味依靠政府的惰性觀念,樹立艱苦創業、苦干實干精神,積極參與到扶貧開發的各項建設之中,努力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對于貧困家庭來說,“主觀能動性”還包括積極支持國家方針政策,例如堅持計劃生育政策,避免自身因“超生”而致貧、返貧;不亂墾亂伐,保護生態環境等。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對于政府開展的各項免費扶貧培訓,積極響應的同時視自身情況選擇性的參與,努力做到學以致用。同時應自我創造學習機會,提高自身素質。例如如果想小額貸款創業,對于相關技術和貸款流程就可請教相關工作人員。另外,對于自己的學習需求可向相關部門提出訴求,請求支持與幫助。總之,只有通過貧困人口自身主動的學習,才能持續提高其自我發展能力。有了自我發展能力意味著擁有了“脫貧”的能力,也意味著可以自我遏制“返貧”。
3.深入實施精準扶貧,建立健全扶貧攻堅長效機制
要做到精準扶貧,精確識別是前提。通過深入調研,摸清家底,創新方法,對貧困戶進行精準識別、建檔立卡。總的原則是“縣為單位、規模控制、分級負責、精準識別、動態管理”。識別貧困戶的全過程公開透明,群眾參與;要做到精準扶貧,精確施策是關鍵。精準識別后要對貧困戶進行科學精準分類,然后精確施策。按照“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工作方針,進行點穴式的靶向治療、“精準滴灌”,做到一戶一本臺賬、一戶一個脫貧計劃、一戶一套扶貧措施,確保扶貧幫到點上扶到根上。對有勞動能力的,采取產業扶貧、就業幫助實現脫貧;對無勞動能力、因病因殘致貧的,通過低保、醫保、大病救助等政策實施“兜底”扶貧;對生存環境惡劣、就地脫貧難度大的,進行易地搬遷安居扶貧;要做到精準扶貧,精準管理是保證。這包括健全扶貧資金投入和管理機制、健全干部幫扶機制、健全督促考核機制。對扶貧資金要建立完善嚴格的管理制度、扶貧資金信息披露制度及扶貧對象、扶貧項目公告公示制度,保證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在陽光下運行;要確保每個貧困村都有工作隊,每個貧困戶都有幫扶責任人;要完善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考評體系,促使黨委政府把工作重點和各類資源放在精準扶貧上;要加強農戶信息管理,建立貧困戶的信息網絡系統,及時更新,動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