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布敦嘎
摘 要: 契丹族是北宋時期對當時歷史發展影響很大的一個少數民族,契丹當地統治者的生活方式和捺缽有著深遠的聯系。契丹民族的四時捺缽活動和其所生存的環境又息息相關,其生活所在獨特的地理自然環境是四時捺缽制度產生的根源,捺缽時間和捺缽地的選擇無不體現了契丹民族當時所生存環境的自然資源特征,是契丹民族對他們當時自然環境的適應和調整,這種生活方式對整個契丹民族社會生產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并且這種制度被后來的金、元、清等朝代所承襲。本文主要結合實際,就地環境和契丹人的四時捺缽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更好認識契丹民族的四時捺缽制度有一定幫助。
關鍵詞:契丹民族 地理環境 四時捺缽
中圖分類號:K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2-0385-01
眾所周知,內蒙古地處長城內外,是中原農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重要地帶。這里曾孕育和培養出了許多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過重要影響的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而契丹族就是其中的一個杰出代表。契丹族建立的大遼王朝,歷時二百余年,開啟了中國第二次南北朝的局面,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盁o聞中國有北宋,只知契丹即中國”,遼王朝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特別是草原絲綢之路的恢復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這些種種成績取得的背后,無不與契丹人的“捺缽制度”密不可分?!稗嗬彙笔瞧醯ふZ,譯成漢語為“行營”。專指皇帝出行時的臨時住所。那么這樣一種起到臨時住所作用的捺缽,又是如何形成制度的呢,針對這一問需要我們結合當時契丹民族生存的地理環境進行深入探究和分析。
一、地理環境是契丹民族四時捺缽制度形成的根源
907年,契丹建立了政權,成為中國北方一個強大勢力。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創建契丹國。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國號為遼,遼成為中國北方統一的政權。契丹王國強盛,其疆域東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長城,北絕大漠。1125年,遼為金所滅,此后契丹逐漸被融合。遼國地處中國北方邊疆,自然地理環境和當時的中原氣候環境囧詭異,總體上講,氣候寒冷,多風沙,土地貧瘠,干旱少雨。如《行次奚山》詩即云:“奚山繚繞百廈深,握節何妨馬上吟。當路牛羊眠薦草,避人鳥鵲噪寒林。贏肌已怯旃裘重,衰鬢寧禁霰雪侵。獨愛潺湲溪澗水,無人知此有清音?!庇帧端妥鎿駥W士使北》:“燕山??嗪?,漢使涉窮臘。路長人馬愁,風急沙霰雜。”“每食冰生盤,欲飲酒凍榼(kē)。見其君長時,國禮何勤納。”等等。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契丹地理環境冬季嚴寒,多雨雪,并且寒冷。進入春季之后,地區常常會出現大風沙塵天氣,特別是遼國建國中期后,地區干旱少雨,旱災頻發。
遼國的自然地理環境不適合發展農耕,地區廣袤的草原和林地為契丹民族發展四時捺缽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但是四時游牧并不能解決契丹民族的衣食住行,特別是契丹建國早期更是如此,為了生存就需要向自然界獲取更多的生活資料。遼國建立中期,契丹民族中衣食住行得到滿足之后,契丹人將四時行獵當做練兵和休閑娛樂的主要方式延續下來。遼國境內的廣袤草原和林地為野生動物繁衍提供了必要的場所,獨特的自然資源,就為契丹統治階級四時狩獵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再加上地區氣候寒冷,契丹民族要越冬防寒,春夏要避暑,逐漸就形成了隨著水草更替就畋畋漁的捺缽習俗。由此可以看出,契丹民族所形成的四時捺缽和地區的地理環境有著密不可分關系,生活在該環境中的契丹民族為了更好的適應環境,選擇了游獵為主的生活方式,可以說我國北方邊疆獨特自然環境和生態資源孕育了契丹民族特色鮮明的捺缽文化。
二、地理環境是契丹民族選擇四時捺缽主要影響因素
作為馬背上的游牧民族契丹人來說,大都精于騎射,喜好行圍打獵,皇帝和貴族們亦是如此。遼太宗時,遼王朝雖然占據了燕云十六州,其國土已擴展到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但遼王朝為保持契丹族騎射善戰的傳統,永葆尚武之風,仍然過著“轉徙隨時,車馬為家”的生活。冰融河開的春天到湖上捕魚,葉落林疏的秋日去山中狩獵,赤日炎炎的盛夏躲進樹蔭乘涼,大雪紛飛的隆冬則鉆進帳篷取暖?!靶袪I到處即為家,一卓穹廬數乘車。千里山川無土著,四時畋獵是生涯。”這樣一首詩形象地再現了契丹的生活場景。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遼王朝才逐漸形成了一套具有鮮明游牧特色的“捺缽制度”。遼朝皇帝一年四季大多在捺缽中度過。四時捺缽的時間差不多是平均分配的,皇帝及其周圍的一行人,每3個月就要從一個捺缽遷往另一捺缽。他們至春捺缽的時間是正月上旬。至夏捺缽時間是四月中旬。至秋捺缽時間是七月中旬。至冬捺缽時間是十月以后。
1.春捺缽
春捺缽地點在鴨子河濼,亦稱魚兒濼,即今吉林大安附近的月亮泡,每年初春皇帝在這里捕鵝及鑿冰釣魚。因為這些活動都是在水邊及冰上進行的,所以在春捺缽進行的這些活動又稱“春水”。在遼代前期,契丹民族的統治者的春捺缽地點主要長濼和鴛鴦濼等西遼河流域的河湖地帶,當時西遼河流域分布著眾多的湖澤,水草豐茂,環境優越,直到今天西遼河流域沖擊平原上依然保留著很多湖泊。圣宗之后,契丹民族統治者將春捺缽的地點由遼河流域向著松嫩平原轉移,由西南方向向著東南方向轉移。圣宗在統合的25年間,契丹人在奚人聚居建立了中京,奚人稱臣,這時圣宗就不需要經常到遼河流域狩獵。還有人認為,春捺缽地點轉移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西遼河流域的生態環境發生了改變,遼河沖擊平原自然環境整體趨于惡化,湖澤數量和面積持續銳減,所以后來春捺缽的地點主要在鴨子河濼。
2.秋捺缽
秋捺缽的主要活動是狩獵,主要地點在慶州西部諸山,故稱“秋山”,也就是今巴林右旗白塔子。每屆春水、秋山之時,除達官貴人之外,各屬部首領亦來參加。春水、秋山活動主要是為了協調遼朝與各部族的關系。秋季深草和茂林中棲息著不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為了獲取更多動物資源,同時也為了練兵,契丹人往往會選擇在這樣的地方作為秋捺缽地點。秋山不僅自然環境優美,而且茫茫林海中存在多種野生動物,遼代從穆宗、景宗、圣宗和道宗直到天祚帝,秋捺缽都在這里進行。此外,分布大興安嶺西側,今西拉沐淪河上源地區的平地松林也是契丹統治者常常臨幸的秋捺缽地。
3.冬、夏捺缽
冬、夏捺缽亦稱“消夏”和“坐冬”。其主要活動是由皇帝主持召集北、南臣僚會議,處理包括漢族地區在內的遼朝全境范圍的軍國大事。夏捺缽的主要地點是在永安山,冬捺缽的主要地點是在廣平淀,都在慶州附近。右旗境內遼慶陵東陵墓內所繪的《四季山水圖》,就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四時捺缽的情形。
結語
總之,“四時捺缽”,是遼的重要制度,是適應游牧文化而產生的統治制度,遼的政治中心不在哪一“京”,而是在不斷游走的皇帝的“行營”之中。圍繞著捺缽制度產生的相關禮制,是中原制度中所沒有的,這是遼的獨創。而縱觀歷史,一個民族獨創性的具備與否,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歷史與特定時代對這個民族的態度,同時影響著這個民族自身的命運。不廢鞍馬騎射,始終保持游獵習俗和尚武之風的契丹族,像雄鷹一樣在草原上掠過,并在浩如煙海的歷史長卷中留下了他們濃墨重彩的一筆。輝煌燦爛的遼文化依舊是留給我們后人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繼續探索與研究。
參考文獻
[1]孫冬虎.遼金時期環北京地區生態環境管窺[J].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01)
[2]王飛.簡述遼代的四時捺缽[J]. 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