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麗琴
摘 要: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在深刻總結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相結合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通過黨領導廣大革命知識分子和解放區人民貼近生活的豐富創造,呈現出較為體系的文化藝術形態——即延安文化藝術。這一文化藝術的形成,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確立了延安時期文化藝術的基本方向、基本方針、基本原則。從而,為中國文化藝術和民族音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文章通過對這一歷史時期文化藝術現象的梳理和分析,擬從四個方面考量延安文化的走向,及延安文化藝術對中國民族藝術文化發展的影響,并進一步探討這一文化藝術現象在歷史和現實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延安文化;藝術發展;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D633;D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2-0059-03
習近平總書記說,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因此說,文藝,也歷來都是中央領導重視的一份工作。延安時期,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開啟了社會主義文藝發展的新紀元,直接奠定了幾十年來文藝工作的主基調。可以說,延安文化藝術的形成給了后人更多的啟示,并產生重大的歷史作用。然而,學者們在研究延安時期的文化問題時,更多關注和論及的是1942年之后的延安文化建設。通過檢索發現,系統闡述和研究發生在延安整風運動前的“文化運動”——延安文化藝術的形成,研究者涉及不多,其研究論述還處于零散狀態。本文旨在對這一時期文化藝術形成及影響作一梳理和分析。
一、延安時期文化藝術的形成
中國共產黨人落腳陜北以后,延安儼然已是一片熱土。在這片土地上,相繼孕育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命題”、“毛澤東思想”等一系列在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產生深遠影響的重大理論和智慧的結晶。人們把這一時段習慣上稱之為延安時期。延安時期產生的延安文化藝術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日漸顯現并逐步形成。
延安時期產生的文化藝術,正是中國抗戰開始的時期,從一定作用上說,“文化運動在中國的民族解放的歷史上,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特殊的力量”。因此,“目前文化運動的中心應該為著抗戰服務,為著民眾服務,因此必須把文化運動的中心,集中到前線,以提高前線將士對抗戰的國際國內形勢的認識,幫助前線的文化工作;深入到群眾,提高人民的文化水準和民族覺悟。”新華日報叢書第二輯:《動員全體人民參加抗戰》(1938年10月19日),堅持團結抗戰的號角(1938—1947年代論集),重慶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44頁。為著這個目標,在抗戰爆發后的一兩年時間里,大批有民族感的知識分子和文化人奔赴延安,匯聚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抗日文化大軍。他們確立了文藝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根本方向,規定了延安文化藝術的發展方向。創造出諸如:《黃河大合唱》、《松花江上》、《白毛女》、《生產大合唱》、《太陽照在桑干河上》、《暴風驟雨》、《屈原》等不朽佳作。
應該說,從延安文化體系建立到延安文學藝術的基本方向、基本方針、基本原則的確立,為中國新文化藝術發展奠定了渾厚的基礎。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立了一批抗日文藝社團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目標的感召下,從1936年底到1939年5月除陜甘寧邊區文化協會這一規模最大的群眾性文化團體外,還成立了很多全國性的一些文化協會的延安分會,尤以文藝方面的協會和創作演出團體最多。先后成立了其中包括陜甘寧邊區文化界救亡協會、陜甘寧邊區文藝界抗戰聯合會、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延安分會、西北戰地服務團、魯迅藝術學院等文藝團體。這些文藝團體的建立,為抗日救亡運動的展開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二)廣泛開展宣傳和創作活動
1937年8月,丁玲、吳溪如等組織了一個30多人的“西北戰地服務團”,從延安出發到華北前線作宣傳演出。他們通過話書刊號、歌劇、京劇、大鼓、說書、雙簧、地方小調、快板等多種文藝形式創作了多個節目,為廣大軍民進行演出,深受歡迎。在大生產運動中,邊區文聯積極鼓勵作家投身創作,并編輯了反映這一運動的作品集等等。這些形式各異的演出和作品極大地鼓舞著抗戰士氣。
(三)文化藝術成果顯著
延安時期的文化藝術作品主要有艾青的《人民的狂歡節》,何其芳的《夜歌》,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阮章竟的《漳河水》,劉白羽的《延安生活》,丁玲的《一二九師與晉冀魯豫邊區》和《陜北風光》,吳伯簫的《南泥灣》,孫犁的《荷花淀》,以及《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雞毛信》、《小偵察員》、《龍煙村紀事》等。
此外,還有一些優秀劇目和音樂作品,如:秧歌劇《兄妹開荒》、《動員起來》、《牛貴受傷》、《女狀元》、《夫妻識字》、《一朵紅花》等;平劇《三打祝家莊》、《史可法》、《難民曲》、《岳飛》等:歌劇《白毛女》、《劉胡蘭》、《赤葉河》、《延安頌》、《勝利進行曲》、《游擊隊歌》、《軍民進行曲》、《“九一八”大合唱》、《八路軍的鐵騎兵》、《官兵團結一條心》、《勝利歸來》等等。通過創作大批優秀的文藝作品,這不僅為人們提供了精神食糧,而且也為繁榮民族文化作出了重大貢獻。
二、延安時期文化藝術的特質
延安時期創作的藝術作品所展現的延安文化,給人們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為新中國的文藝發展和繁榮指明了方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她真正做到了將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主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抗日戰爭時期,她發揮了廣泛動員人民群眾投入到抗戰中的鮮明作用。正如1938年毛澤東告誡廣大藝術家那樣:“你們不應當是只能簡單地記述社會生活的藝術工作者,而應當有為新中國奮斗的遠大理想。這就是說,不但要抗日,還要在抗戰過程中為建立新的民主共和國而努力,不但要為民主共和國,還要有實現社會主義以至共產主義的理想。”《毛澤東文藝論集》,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17頁。正因為有如此明確的目標,延安文化藝術形成之后,其基本方針和藝術特質就有了非常醒目的標識。
(一)堅定政治方向
藝術界要統一戰線,共同抗日,藝術工作者要寫出符合時代和人民大眾要求的作品。其前進方向,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由于中國共產黨人理論與實踐的一致性和徹底性,使得“延安文化”發自內心地唱出:“你是燈塔,照耀著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著前進的方向”。由此集中展現了延安藝術文化的風貌和魂魄,強調了延安文化藝術反侵略、反投降、反賣國的愛國主義情懷。同時,展現了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開拓創新的理論品質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道德情操。樹立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和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生活作風。可以看出“延安文化”的這一特質,展現了延安藝術文化的遠大生命力。
(二)延安文化藝術的再一個特質是她的價值取向
即,文藝作品為誰服務、怎樣服務?毛澤東認為,延安文藝工作者必須“到群眾中去,不但可以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而且可以提高自己的藝術技巧”《毛澤東文藝論集》,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19頁。。他主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基本出發點。因此,延安文化體系建立之后,文藝工作者所面臨的“工作對象問題,就是文藝作品給誰看的問題”《毛澤東文藝論集》,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51頁。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同樣指出: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人民出版社2016年4月版,第198頁。因為我們的文化是大眾的文化,所以文化工作者必須有為人民服務的高度的熱忱,必須按照群眾的需要和自愿。也就是說,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民大眾的思想感情必須打成一片。
(三)唱響延安文化的主旋律
1939年的一年中,延安魯藝就創作了30多個抗戰劇本,譜寫出100多首抗戰歌曲。同時,延安的文藝刊物如,《文藝戰線》、《戰歌》、《市建設》、《谷魚》、《草葉》等等,紛紛創辦,先后還出現了一大批文藝社團。一時間,抗日的街頭詩、傳單詩、槍桿詩以及抗戰歌曲十分流行。陜北的山城到處傳唱著抗戰的歌聲,“夕陽照耀著山頭的塔影,月色映進河邊的流瀠,春風吹遍了平坦的原野,群山結成了堅固的圍屏……”
此后,根據地廣大農村的戲劇演出和文藝宣傳極為活躍,僅華北根據地太行山區從1940年——1942年,活躍于各地的抗戰劇團和文藝宣傳隊就達1000個以上。他們在宣傳抗日、教育群眾,鼓舞精神方面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參見沙可夫《華北農村戲劇運動和民間藝術改造工作》一文,載《第一屆全國文代會紀念文集》。
上述特質,表明黨在延安時期的文化建設中擔當起推進歷史所賦予的領導中華民族先進文化建設的偉大使命,從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回答了中國無產階級文藝發展道路上的一系列重要的理論和政策問題,強調了廣大文藝工作者首先要為工農兵服務。毛澤東的講話對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重大創新,從理論上深化了中國共產黨對于文化服務對象和文化建設方向的認識。
時至今日,習近平總書記也同樣強調,要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文藝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推動文藝繁榮發展,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創作出無愧于這個時代的優秀文藝作品。《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人民出版社2016年4月版。
三、延安藝術文化與黨的文化統一戰線的建立
延安時期,建立抗日文化統一戰線是應對日本的文化侵略,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曾指出:“在我們為中國人民解放的斗爭中,有各種的戰線,也可以說有文武兩個戰線,這就是文化戰線和軍事戰線。我們要戰勝敵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槍的軍隊。但是僅僅有這種軍隊是不夠的,我們還要有文化的軍隊,這是團結自己、戰勝敵人必不可少的一支文藝軍隊,進行著廣泛的爭取民族解放與獨立的文化活動。《毛澤東文藝論集》,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48頁。面對著民族危亡,在全國抗日熱潮的推動下,一切進步的愛國知識分子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組成了廣泛的抗日民族文化團體,深入基層、敵后、抗戰前線等,形成了統一戰線的格局。
同時,隨著抗日形勢的發展,上海、東北等地的文藝工作者也紛紛奔赴延安。1937年11月14日,“陜甘寧邊區文化界救亡協會”在延安成立,簡稱“邊區文協”。這是建設文化方面一個最大范圍的抗日救亡團體。洛甫在會上對文化界提出了新的任務:第一要適應抗戰,第二要大眾化、中國化。希望每一個文化人都到群眾中、斗爭中,特別是要到前線去生活、去鍛煉。12月11日,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出版的機關刊物《群眾》周刊在漢口創刊,這在事實上是在國統區豎起了一面“文化統一戰線的旗幟”。緊接著,翌年1月11日,《新華日報》在漢口創刊。該報是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公開出版的惟一報紙。她的創刊,團結了一大批國統區的文藝家和文化人士。
在全國文藝人士的共同努力下,1938年3月27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漢口正式宣告成立,簡稱全國文協。周恩來被聘為文協名譽理事,在延安的丁玲、周文、成仿吾等人擔任文協理事。與此同時,全國各地也相繼成立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分會。4月20日,艾思奇在《新中華報》發表的《祝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成立》文章,其中說到:“3月27日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漢口成立,這是一件大事。文藝界的陣線是素來混亂的,文人相輕的傳統的成語,似乎就是為著暴露文人不能團結的特性。直到現在文人都在空前未有的廣泛的范圍內團結起來了,這不是大事嗎?”1939年2月16日,陜甘寧邊區文藝界抗戰聯合會的機關刊物《文藝戰線》在延安創刊,編委有在延安的周揚、丁玲、成仿吾、艾思奇、沙可夫、沙汀、李伯釗、何其芳、柯仲平、陳荒煤、劉白羽、陳學昭、卞之琳、周文等,有在重慶全國文協任職的馮乃超,有在桂林的全國文協理事夏衍等。由于陜甘寧邊區經濟條件的限制,刊物是由夏衍負責聯系,在桂林出版發行。《文藝戰線》號召文化人為抗戰服務,“不僅在陜甘寧邊區和敵后抗日根據地有著重大的影響,就是對于全國文藝界來說,它也是一面鮮明的旗幟”。
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成立和陜甘寧邊區文藝界抗戰聯合會的機關刊物《文藝戰線》的創刊,標志著中國文化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從此,延安文藝界與漢口及全國各地的文藝界抗敵組織聯系更加密切。
總之,中國共產黨通過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文化統一戰線,團結了廣大文化人士,有力地推動了抗戰文化運動的開展,培養了大批抗日文化新生力量,改變了一些地方文化落后的面貌,為我黨開辟了一條動員廣大群眾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途徑,有力地推動了大后方抗日文化的發展,促進了抗戰文化的繁榮。
四、延安時期文化藝術對當代文藝發展的影響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牢牢把握住革命文藝這個有利的武器,特別重視和發展進步文化事業和革命文藝工作,確立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基本方針。
按照毛澤東說的“文藝作品要大眾化、民族化、中國化。積極號召大批文藝工作者走向鄉村、走向內地、走向抗日前線,深入工廠、農村、街頭,進行各種抗日宣傳和演出。作曲家冼星海也提出三個口號“音樂應當大眾化、民族化、藝術化。”文藝作品向著大眾化、民族化、中國化的發展,已成為現實和時代的必然。延安時期文化藝術的形成,開啟了社會主義文藝發展的新紀元,直接奠定了幾十年來中國文藝工作的主基調。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之后,2015年是歌劇《白毛女》在延安首演70周年。2015年11月6日起,由文化部主辦的歌劇《白毛女》(舞臺劇)全國巡演活動在延安啟動,之后赴山西省太原市、河北省石家莊市、廣東省廣州市、湖南省長沙市、上海市、浙江省杭州市、山東省濟南市、吉林省長春市巡演,12月15日回到北京中國劇院連演3場,總演出場次達19場。歌劇《冼星海》、《天下黃河》、《小二黑結婚》等優秀劇目,同樣在全國巡演幾十場次。在新形勢下這些優秀文藝作品重新復排演出并進行廣泛傳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1.文藝工作者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意見》精神,落實中央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推進會的部署。針對當前文藝創作存在的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抄襲模仿、千篇一律、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等現象和問題,充分發揮復排的歌劇在創作觀念、創作方法上的導向作用,引導文藝工作者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創作生產更多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秀作品。
2.強調了延安時期革命年代文化藝術作品發揮的巨大作用,充分認識優秀藝術作品引領社會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社會發展的功能。
3.堅持正確的創作導向,既保留原歌劇“原汁原味”,又具有時代創新精神,適應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
4.廣泛開展革命傳統文化教育,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5.通過老一輩藝術家的傳幫帶,推出優秀青年藝術人才,提升他們的思想修養、藝術水平和表演功力。這不僅關系到經典民族歌劇的傳承,關系到中國歌劇事業和民族聲樂的傳承,還關系到我黨的文藝方針、文藝路線和文藝為誰服務的問題。
五、結語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牢牢把握住革命文藝這個有利的武器,特別重視和發展進步文化事業和革命文藝工作,確立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基本方針,建立了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延安文化藝術的形成為大眾文藝指明了方向,所表現出的民族抗爭精神,及其所產生的歷史作用,在今天來說,也是有著不可忘卻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文藝論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
[2]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動員全體人民參加抗戰[M].北京:新華日報叢書第二輯.
[4] 沙可夫華北農村戲劇運動和民間藝術改造工作——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 表大會上的講話[A].第一屆全國文代會紀念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第一屆全國文代會紀念文集[M].北京:新華書店發行,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