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松琳
【摘要】基于不斷變化的國內外政治局勢,民主與民本思想具有實用主義色彩。民主本身價值包括自由精神、容忍精神、制約權力等,這些精神往往是以具體權利的踐行來表達。民主的價值在管控社會秩序方面表現強烈且利弊相參,最近民主國家的政治活動中體現出強烈的公民意識、權利意識,這反映出社會力量逐漸成為影響政治發展的主要力量。重新審視民主與民本思想,以期對我國當下改革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民主;民本;社會層面
當下在改革過程中,矛盾不斷。新的社會權力形成,社會秩序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重新對民主與民本思想進行認識,打造公民社會,希望有助于推動社會層面的民主進一步發展。
一、民主思想的內涵和分類
民主即人民的權力,主要講主權在民,人民擁有人權、政治權利,比如生命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言論自由權等。民主思想反對專制,平衡國家和人民之間的利益,保障人民權利的行使,制衡權力。民主思想的基本價值包含自由、平等精神,容忍精神,制約權力。在制度上體現民主思想的價值,對個人、社會、國家來說具有積極意義。從全球來看,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民主思想追求秩序良性發展,往往需要平衡個人、社會、國家這三者之間的利益。如何處理好這三者之間利益,所遵循的便是民主思想中保障權利,制約權力,既得利益者是不可能自己限制自己的權力,而這就需要民主思想打造的制度去制約權力。
在實踐中,政治力量向來是影響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美國川普上臺之后的限制移民入境政策受到社會公眾的強烈不滿,社會力量制約總統權力,雙方在互相辯護中體現出美國民主制度背后公民意識的強大。在結合具體國情需要的背景下,我國總結歷史教訓,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制度,為人民服務是我國民主制度的根本目的。雖然民主的內涵不斷變化,但是民主的價值是不容拋棄的,沒有民主的價值,就如同人沒有了靈魂,民主就有可能隨著統治階級基于種種目的而濫用其名。
有人把民主分為“思想民主,社會民主,政治民主,經濟民主,國際民主?!庇腥藦姆g的角度把民主分為政體視覺的民主思想和主義視覺的民主思想,從意識形態和觀念發展的角度來看民主。事物于動態中更新,首要考慮的民主自身具有什么價值這樣的事實,同時又要考慮到新事物的需求,民主亦有國家層面的民主和社會層面的民主,前者主要表現在政體的新建上,后者主要體現民主價值得以在社會生活中踐行。
二、民本思想的內涵和實踐
民本思想乃儒家思想要義,其經典表達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泵癖舅枷朐谥袊鴼v朝的階級統治中是作為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基礎,民本思想歷時千年發展,漸成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推動農耕文明國家的治理。傳統的民本思想,歷千年人事,漸成風土人情,這是現實。并且它要求統治者關注民生,實行惠民政策,有利于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這也可以解釋幾千年來農耕文明的中國為什么重視民本思想。
近代,《資政新篇》的提出,戊戌維新,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運動使民主與民本思想互相在中國本土糾纏,一方面在實踐中多數人以民本思想來認識民主,另一方面因戰亂而對民主改變社會現狀的力量寄托迫切希望。民本思想為近代國人接受西方近代民主的價值觀念提供了理論的基點,基于傳統思想作用,近代國人對民主也存在著認識上的局限性。事實上,一種思想的生命力是需要積累到一定程度,逐漸成為一方民情,通過制度的設計和良好運作才得以延續的。
儒家文化歷經歷史的折騰,表現出極強的生命力,尤其是在農村。即便城鎮化推進,但人們主要行為方式的文化依靠大體也是儒家化的一方風土人情。民本思想為人們所接納認可的程度如此之深是很難想象的,打造相應的環境來促進民主與民本思想在社會中各取所需的發展,使得民主對民本有實質性的超越,民本對民主有獨特性的改造,這對社會不斷撕裂的鴻溝也許有著更為重大的意義。
三、促進社會層面的民主發展
近代中國,民國建立,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有識之士探索民主與民本思想之關系,以尋求國家富強之法。民本思想能成為民主思想的宣傳窗口,往往是因為國人所需和戰爭發展所致。有人主張三民主義,有人主張憲政,有人主張無政府主義等,各種主張的共同之處在于社會需要一個穩定強大的秩序,又因為當時的人受到鴉片戰爭以來的經驗影響,在國家主義意識得到鞏固的情況下,大多數人傾向于追求國家層面的民主,主要目標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因時局所需,解放戰爭結束之后,國家層面的民主得到進一步發展,人民民主制度確立。但是,社會層面的民主依然停滯不前,表現在公民意識,權利意識,權力制約意識以及與之相對應的制度并沒有發揮主要作用或者說發揮的影響不足以形成一種慣性力量。
民主與民本思想都在追求一種穩定的秩序,不僅是政治秩序,而且是社會秩序。秩序背后體現的是民眾對統治者的政治信任,這種政治信任依賴于民眾具有符合統治者統治的相對意識形態。這種政治信任涉及何種政治態度的問題,在民本思想中主要從統治者的德行出發,在民主思想中主要是公眾參與政治權利,這就需要打造公民社會,首要的是提倡公民意識。在公共領域,信息、觀念等快速發展,社會需要新生力量來推動,這種新生力量需要具有相當數量的批判性思維的人,主要是當下的知識分子和媒體進行公共信息和意見的有效表達,對權力進行有效監督和嚴肅追責,以便維持和保護公民的種種權利。另外,公民的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社會的走向,公民沉默的態度可能對權力造成一種縱容,這往往不利于推動社會層面的民主。
托夫勒指出在社會發展中,由資本、暴力和知識重新構建新的社會權力。在這樣的背景下,私權的保護和尊重不應該只體現在文本之上,更應該從思想觀念和生活行為習慣上以強有力的制度保證,促進社會層面的民主進一步發展,且離開合理的制度安排,完善的治理結構,公平的分配,民主的價值必然不會得到體現。打造公民社會推動社會層面的民主發展,主要在公民教育上,公民的責任感必須灌輸到每個人身上,讓其明白作為一名公民,不能對社會發生的侵權保持沉默。并且,政府若不能再平衡利益,知識的權力性引發的一系列問題累積下來在未來是可能存在流血危險的。因此,重新審視民主與民本思想,打造公民社會,普及公民教育,推動社會層面的民主發展實為迫切。
參考文獻
[1]張申府《民主問題》[J],憲政月刊,1945,14-15
[2]佟玉平, 佟德志. "Democracy”的多重語義流變——以中國近代以來思想界民主觀念的轉型為例[J]. 探索與爭鳴, 2013(6):79-82.
[3]阿爾文·托夫勒, 托夫勒, 吳迎春,等. 權力的轉移[M]. 中信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