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偉
【摘要】寶雞申新紗廠原系榮氏兄弟創辦的申新紡織公司,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內遷的產物。脫胎于上海的申新紗廠進入寶雞后,傳統農業社會受到現代工業因素的巨大沖擊,這種沖擊不僅是對于經濟結構的沖擊,更多的是體現在文化層面的震動。而文化的劇烈沖擊同時伴隨著不同經濟理念的交鋒。在抗戰的特殊年代,申新紗廠內遷寶雞所帶來的文化影響和經濟變革是密切相關的,這種文化影響不僅存在,并且與經濟變革相互作用,共同促進寶雞由傳統社會走向現代文明。
【關鍵詞】民族工業;申新紗廠;文化影響
一、促進當地民眾的思想變革
關中地區自古以來農業發達,溫和的氣候和穩定的政治使這里成為中國少有的幾處沃土,即使是在19世紀資本主義浪潮席卷全球的進程中,關中地區的自然經濟形態基本保持不變,可以說是全國受沖擊程度最小的地區,因此,這種環境所孕育的文化帶有較強的保守性和排外性。寶雞民眾的排斥也就成為申新紗廠遷入的最大阻力,“他們聞訊后掀起很大的風潮,強烈抗議征購他們的土地?!?[1]雖然工廠用地最終是通過行政渠道強制獲得,但征地事件為寶雞注入工業活力,打破單一的農業生產方式,部分青年勞動力成為紗廠工人。這一點從寶雞申新紗廠逐步擴大的的規模也可以看出 [2],1938年工廠占地面積約400畝,職工數量40人,1941年工廠占地面積約500畝,職工數量66人,1945年工廠占地面積871畝,職工數量211人。因此,申新的內遷,造成寶雞經濟結構的劇烈變動,同時也造成劇烈的經濟理念的變動。
工業文化帶來的影響亦體現在社會生活層面。上海的榮氏企業,自誕生之初就帶有江浙文化元素。當申新紗廠內遷寶雞后,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對寶雞民眾也有很大的影響。例如在華東地區的民眾將提供開水的設備稱作“老虎灶”,而申新人員將這一設備及其名稱帶到了寶雞,旋即在寶雞地區流傳開來,亦將提供開水的設備稱為“老虎灶”[3] 。從這一細微之處的變化可見,寶雞人民的生活方式因申新的到來發生了改變。當地民眾在抗戰的背景下不自覺地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逐漸改變了曾經的思想閉塞狀態。
二、凝聚抗戰力量的精神堡壘
隨著抗戰的爆發和申新的內遷,眾多社會名流與政府要員匯聚寶雞。申新作為西北地區最大的內遷工廠,自然是他們重點關注的對象。國際友人路易·艾黎評價申新說:“與申新在寶雞能繼續交往是一種‘緣分”。林語堂參觀申新的窯洞工場后認為這“是中國抗戰中最偉大的奇跡”。此外,申新對企業職工亦有強大的凝聚力。1938年,申新在搬遷前本已遣散所有職工,但仍有五名工人堅持跟隨工廠,沿鐵路線從武漢步行至寶雞。 [4]這件事一方面反映這五名工人的愛國熱情和抗戰決心,另一方面也展現出寶雞申新紗廠在西北地區的抗戰精神標桿作用。
申新在大后方工業基地中還具有軍事意義。國民政府為滿足軍隊需求而實行的“戰時經濟管理政策”,使寶雞申新紗廠的棉紗被大量低價征購。“據不完全統計,申新紗廠1939年至1945年生產的6萬多件棉紗和1942年至1945年生產的400多萬匹布有一半多低價供給了軍方?!?[5]寶雞申新紗廠雖身處動蕩的戰時市場,但由于戰時物資匱乏,社會需求量大,質優價廉的陜棉仍給寶雞申新紗廠帶來可觀的利潤。盡管考慮到法幣貶值等因素,寶雞申新紗廠良好的經營狀況在后方工業中并不多見。這不僅透露出申新紗廠為滿足抗戰需要所做出的努力,更表現出廠方人員不屈服于外族侵略的愛國主義情懷。
寶雞申新紗廠雖未直接抵達抗戰前線參戰,但后方的工作和前線同樣激烈。作為軍方的棉紗供應廠,申新成為日機的重點轟炸目標。1940、1941年紗廠曾兩度遭受轟炸,上千包棉紗被毀,設備嚴重損壞,但申新人在民族利益面前仍堅守崗位,為了保證生產,紗廠負責人李國偉借鑒西安大華紗廠的教訓,利用寶雞地區的地形特點,修建了獨具特色的窯洞工場,避免了大華紗廠因日機侵襲而長期停產的狀況。所以,申新人的抗戰決心和愛國熱情絕非空話,而是通過每個人的行動展現出來的。寶雞申新紗廠的存在,就是陜西乃至整個西北地區人民抗戰的精神動力。
三、打造城市特色的文化名片
申新紗廠因抗戰遷至寶雞,但在抗戰結束后留在寶雞,成為陜西,乃至西北地區的棉紡織工業的領頭羊。由于寶雞申新紗廠在抗戰中的出色表現,以及紗廠內部先進的管理方法,很多職工在建國后被委派到全國各地的紡織部門指導工作,“申新”模式迅速傳遍全國,在50年代初得到推廣。隨著公私合營、“文革”爆發以及后來的股份制改造,紗廠經營狀況大不如前。盡管如此,申新帶給當地的輝煌至今仍有深遠影響。
建國后,陜棉十二廠成為寶雞申新紗廠的主要繼承者,但由于十二廠管理不善,保護意識淡薄等原因,原有遺址并沒有得到合理的保護開發,直至2016年,在寶雞金臺區政府的推動下,遺址保護才有實質性進展。2017年1月,政府對于遺址開發有了更明確的方向,即“以寶雞城市發祥地、民族工業振興地、著名抗戰遺址為主題,抓好榮氏申新紗廠窯洞車間舊址保護和開發,建設‘兩館一基地和民國風情主題街區,打造長樂園神州文化體驗先導區。” [6]從這則報道中可見,政府欲將紗廠遺址打造成繼青銅器后的又一張城市名片,并對紗廠遺址開發有了更具體的定位。而有關遺址開發的下一步進展,是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民國風情街兩個方向突破。不論向任何一個方向發展,都無法回避寶雞申新紗廠在抗戰年代所做出的貢獻,他們在西北地區堅持生產,保障軍民的基本生存,為爭取民族獨立產生的推動作用。因此,寶雞申新紗廠所產生的文化影響,至今仍作用于寶雞文化政策的制定,同時,申新遺址的開發建設,將成為西北地區繼西安大華紗廠之后又一個工業遺址項目,為西北地區,乃至全國的工業遺址建設提供參考和借鑒。
寶雞申新紗廠的歷史自1938年開始,至1951年完成公私合營,前后僅歷時13年,但它產生的文化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它不僅是促進當地經濟理念轉變的催化劑,更是凝聚抗戰力量的風向標,到今天寶雞申新紗廠已成為獨具特色的文化名片。申新紗廠在抗戰的大背景下進駐寶雞,肩負為抗戰保留民族工業實力的重任,工業文化的滲透,給傳統的大西北注入現代活力,這種文化影響在今天依舊是塑造寶雞形象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蕭尹:《寶雞申新紡織廠史》,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1頁。
[2]蕭尹:《寶雞申新紡織廠史》,第34、280頁。
[3]據寶雞申新紗廠子弟吳寶林口述整理。
[4]據寶雞申新紗廠子弟馮驅口述整理。
[5]政協寶雞市金臺區委員會編.《長樂塬》[M].內部資料,2016年.
[6]白本軍.《發揮資源優勢,打造文化強區》[N].《寶雞日報》2017年1月11日,第A4版.
[7]寶雞市金臺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寶雞市金臺區志》[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8]蕭尹.《寶雞申新紗廠史》[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9]馮驅.《西遷!西遷》[M].香港:銀河出版社,2013年。
[10][新西蘭]路易·艾黎.《艾黎自傳》[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