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觀看各樣影片也逐漸成為人們精神娛樂的一部分。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成為自主“制片人”,他們對各種不同的視頻進行剪輯與匯編,將其成為自己的“作品”,并上傳至互聯網與他人共享。本文從我國《著作權法》角度論述此種行為容易引發的侵權問題。
【關鍵詞】音像制作者;著作權
一、是否為合理使用
不少人認為,不論是按自己的喜好制作小視頻,亦或是將其上傳到網絡的行為都不構成侵權。因為完全是“合理使用”。所謂合理使用是指《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符合此項要求的行為“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主張不侵權者便是以此條第二款說理,認為大家制作這樣的小視頻也有自己的主題,也是為了要說明某種問題,完全符合“合理使用”的規定。
然而筆者不這么認為,理由如下:首先,在上述所提及的合理使用制度當中有兩個非常關鍵的要求。一是“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二是“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換句話說,所引用的部分不能構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或實質部分。反觀如今網絡上的各種混剪視頻,有多少在其中標注了原始片來源?又有多少在其中增加了自己的原創鏡頭?所以制作者以“合理使用”制度為自身抗辯也非是絕對可行的,風險很大。
其次,我國《著作權法》第四十條關于錄音錄像制者的義務中明文規定“錄音錄像制作者使用他人作品制作錄音錄像制品,應當取得著作權人許可,并支付報酬。”但考慮到要激勵創作與傳播優秀文化作品等目的,上文所述的合理使用制度是可以對此條文進行抗辯的。然而在上文已述的并不存在合理使用的條件下,這一強制性規定正是混剪視頻侵犯原電影著作權人的根據。在沒有取得原電影著作權人的許可并沒有對其支付報酬的情況下,混剪他人視頻無疑是侵權的。在非合理使用的情況下,制作人侵犯了著作權人的何種權利,筆者認為有保護作品完整權與信息網絡傳播權。
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內容完整,使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未經作者同意,他人不得擅自刪除、變更作品的內容,或者對作品進行破壞內容、表現形式或藝術效果的變動,以防止作者的名譽、聲望受到損害,維護作品的純潔性。具體而言,制作者未經著作權人同意,對其作品進行剪輯與刪減,明顯破壞了原作品所要表達的內容與思想。信息網絡傳播權,是指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制作人將其“作品”上傳到網絡,使得公眾都能瀏覽,這一行為無疑侵犯了著作權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
二、非營利與無損害結果也可侵犯著作權
既然并非合理使用,那么混剪視頻作為一種在網絡上新興的藝術表現形式,能否以其非營利性作為違法阻卻的理由?并且這樣的做法看上去并未給任何人帶來損失,反倒擴大了原作品的影響力,在這樣的情形下又如何談論侵權與賠償?
對于第一個問題,行為的營利性與否或是否講作品用于商業用途盡管是判斷侵權行為的一個標準,但卻并不是“一票否決”的標準。不帶有營利性質只是非侵權行為的一個要求,不是唯一的要求。盡管營利行為一定構成侵權,但這是一個不可逆命題,不能因為行為沒有營利的性質就判斷其不侵犯作者的著作權,而是要結合其他更多的標準來判斷。雖然大多制作人并未因為制作這樣的小視頻獲取任何利益,但由于公眾在網絡上也可以觀看這段視頻,視頻平臺也確實增加了點擊率,提升了自己的知名度與商業價值,獲得了潛在的商業利益。所以,非營利性不能成為一項免責事由。
其次,對于沒有造成損害結果的行為是否構成侵權這個問題,我國《著作權法》更是沒有將“損害結果”作為侵權的構成要件。對著作權人造成損害的行為一定侵犯著作權人的著作權同樣是個不可逆命題,侵權行為不因未造成損害結果而不成立,跨過權利的邊緣即為侵權,并不需要以造成任何損害為要件。不造成損害結果只是免除侵權賠償責任,并不能免除侵權責任。著作權人仍享有要求制作人排除侵害以及停止侵害等權利,比如刪除視頻等。實際上,著作權人享有對整部影片的著作權,其電影片段可以作為素材而授權。如果他人所需要的部分已經被混剪過,并可以在網絡上免費觀看或者下載,其是否還會聯系著作權人以獲得授權?
三、存在不一定合理 在權利與義務間尋求平衡
隨著科技的發展與網絡的進步,這樣的事情可以說是屢見不鮮。每個公民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與目的對視頻進行剪輯,自我欣賞或是上傳網絡。但是這樣的行為可以因為其基數大,數量多而自然取得合理性嗎?沒有著作權人提出異議即代表這樣的行為不侵犯其權利嗎?答案是否定的。公眾的支持并不代表這樣的行為能得到法律的保護。盡管進行此類侵權訴訟成本高,收益小,很多著作權人選擇沉默,但這也不是此類行為具有合理性的理由。存在不一定合理,所以才需要法律本著“公平、正義”的理念對其進行規制。
然而帶有點評性質的混剪視頻也涉及了公民的言論自由問題。正如一個形象的比喻“著作權與言論自由權可以看成是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面。前者涉及財產所有權,后者卻具有社會政治利益的屬性。它們之間連接在一起,是由于兩者都與知識的創造和傳播有關,不過一個注重利益,而另一個著眼自由。”我國《憲法》明文規定我國公民享有言論自由權,人們可以對一個作品發表言論與評價,促進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這也是符合《著作權法》的主旨的。但《著作權法》同時也應保護作者的利益,那么言論自由權和著作權便不可避免會產生沖突。
所以,“合理使用”制度正是雙方權利義務的一個平衡點。作者的著作權因合理使用制度受到限制,他人的權利也被合理使用制度限制在具體的十二項行為當中。并且,之所以沒有“其他”之類的兜底條款,正是為了防止此制度的濫用。綜上所述,混剪視頻這樣的行為明顯有其一定的限制。例如需要得到原著作權人的授權或是嚴格遵從合理使用的標準等,在表現自身思想同時尊重原著作權人的各項權益。
參考文獻:
[1]吳漢東,知識產權法,法律出版社,2014.
[2]周偉萌,網絡惡搞行為的法律問題分析,法制與社會,2008年第2期。
[3]劉強,網絡惡搞電影作品的法律問題研究,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