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摘要】西方新聞媒體向來自詡倡導言論出版自由,更是打著“自由”的旗號對于其他國家的新聞觀尤其是我國橫加指責。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卻屢屢違背這一原則,往往未經充分調查就隨意報道,利用其在國際輿論中的主導地位,造成國際輿論對我國的不利影響。本文旨在通過對西方新聞自由的歷史發展過程探究其偽自由性。
【關鍵詞】西方新聞自由;客觀報道;國際傳播
2008年,西藏3·14事件發生,引發世界震動。一群暴力恐怖分子持刀見人就砍,造成大量平民傷亡。毫無疑問,這是一起有組織、有預謀的恐怖襲擊。但是,在西方的媒體上,卻甚少見到這類報道,更多的是歪曲事實,無端指責、謾罵中國政府,并對西藏形勢妄加揣測,未經任何調查,甚至移花接木,將國外警察的示威行為的照片用到西藏3·14事件的報道之中。
西方媒體就通過這樣的“客觀”報道,不斷抹黑我國塑造的國際形象,但也同樣,他們的報道也推到了他們在華人心中塑造的客觀、公正的形象,給世界人民上了一堂生動的新聞課程。西方新聞真的自由嗎?在國家和政治需要前,真的還能保持一如既往專業與自由嗎?
一、西方媒體新聞自由原則的歷史由來
1457年,世界上第一份印刷新聞紙誕生于德國紐倫堡,由此,西方新聞頁開始萌芽。進入16世紀,報刊開始轉向思想傳播和政治斗爭,這引起了歐洲各國封建王朝的恐慌,開始對新聞出版進行嚴格的限制,并對部分新聞報刊進行拉攏,補發津貼。1644年,英國著名詩人彌爾頓向國會遞交了一片演說辭,抨擊了出版檢查制度,爭取言論自由,后來印成小冊子《論出版自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彌爾頓主張每個人都有將自己的思想訴諸社會的自由權利,主張讓一切思想、主張公開的表達出來,真理必定在思想的自由市場上戰勝謬誤,彌爾頓也成為爭取新聞自由的先驅。
從18世紀開始,隨著資產階級政權先后在西方不同國家建立,新聞業不斷發展,西方新聞自由由理論探索向制度化實踐轉變。由于新聞自由原則對任何權威所構成的挑戰性、批判性以及某些破壞性,會對剛剛建立的資產階級政權構成現實威脅,資產階級開始對新聞自由進行了重新認識、重新架構的過程。
經過長達300余年的斗爭,至18世紀末19世紀初,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以法律形式確認了新聞自由,西方新聞傳播的自由原則由此形成。
二、西方自由主義的新發展
不斷前進的歷史使西方新聞自由主義理論在實踐中不斷深化、發展并完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29年經濟危機發生后,思想言論的自由使得財富、道德和愛國戰爭都面臨巨大的危險。言論自由逐漸被西方社會民眾所懷疑,被認為是由于獨裁者掌控了信息的流通,束縛了言論自由,導致了群眾缺乏知情權,從而導致了后來的法西斯主義的猖獗。
20世紀30年代,新聞傳播的社會責任論開始出現,美國報紙主編協會主席約斯特又在《新聞學原理》一書中提出報業要對社會負責的理論,其認為如有必要,可以運用法律來限制新聞出版自由,這一輿論與以往的新聞自由觀念存在較大的偏差,引起了學界的嘩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由哈欽斯為主席的新聞自由委員會,經過調查發表了《一個自由與負責的新聞界》、《新聞自由:原則的綱要》,由此,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也逐漸受到媒體界的認可。
社會責任論是對自由主義理論缺陷與不足的一種彌補與修復。自由主義理論強調如何處理政府與新聞的關系,從理論上論證了政府干預報刊發行、干涉新聞自由的危險性,以保證新聞出版的絕對自由。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絕對的自由主義引發的一系列問題開始逐漸暴露——虛假新聞出現、失實報道橫行……這種行為的出現極大的損害了公眾的利益,引起公眾的不滿,這引起了新聞學者的思考,他們必須對這種行為進行制止。
當初自由理論誕生時,西方各國紛紛以法律的形式對自由主義進行了明確與保護,比如美國的憲法第10條修正案、法國的權利法案等,但是社會責任論誕生后這一理論卻沒有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盡管現今這一理論仍然為西方新聞自由的重要理論。我們應該認識到的是,社會責任論雖然止步于理論層次,但是它指明了西方新聞理論發展的方向,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導了西方媒體的新聞實踐,這種宣揚權利與責任相一致的理論必定會在所有媒體中得到遵循。
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西方新聞自由主義理論出現新的變化。在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出現式微,其在民眾中的影響力逐漸下降,以Twitter和FaceBook為代表的新媒體愈發得到廣大受眾的信任和喜愛。同時,網絡傳播的自由性、交互性和開放性使得社會環境透明化,傳播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網絡成為社會信息的發源地與集散地。在這一背景下,自由主義理論尤其是社會責任論不再僅僅針對各個新聞媒體,而是更加注重對個人言論的約束與規范。
現今,每一個人都成為新聞源,每一個人都擁有新聞發布的權利,那么如何引導民眾正確使用這一權利,就成為新聞學者應該思考的問題。自由理論開始強調每個人對于自己傳播內容的責任,這種責任不僅體現在道德上,更體現在法律上。這種新聞觀,在一定程度上對于網絡流言、謠言的傳播有一定的約束作用,但是網絡的匿名性卻使得這一理論的實際運用效果并不明顯。但是這也指出了西方的自由理論的發展方向——一方面既要強調新聞的自由,另一方面也要約束個人和媒介的過度自由,從而使得信息的傳播在社會上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保證社會輿論方向的正確性。
由此可見,西方媒體所謂的“自由主義”的觀點從根本上是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所提出來的,雖然在反對封建統治的過程中發揮過積極的作用,但是當資產階級掌握政權后,就成為資產階級宣傳的工具,為維護資產階級統治服務。
三、西方新聞媒體新聞報道的偽自由客觀
西方新聞媒介在進行新聞傳播時,總是標榜自身的客觀公正,以正義者自居,批評中國新聞報道的不自由、不客觀??墒鞘聦嵣夏?,往往是這些自命不凡的西方媒體受國家政府或利益集團左右,進行著失實報道。
2014年3月1日晚,10余名著裝統一的暴徒在云南昆明火車站砍殺無辜群眾。事件造成29名群眾死亡,143人受傷。警方調查后將這起事件定性為“暴力恐怖襲擊”,是由“疆獨”份子策劃的一起襲擊事件。國外媒體雖然也對這起事件進行了廣泛的報道,但是在偽自由的指導下,卻淡化暴力,同情暴力,引用對立方的聲音,看似客觀自由,卻有失偏頗。
在昆明暴恐事件的報道中,有不少報道引用自國內的報道,但是在引用時卻加上定語——Xinhua,theStateNewsAgency(新華社,政府通訊社)。在西方,政府的或官方控制的,是不獨立的,其潛臺詞就是“不可信任的”。同時在一些報道中,直接對中國的民族政策表示懷疑,引用“恐怖主義”和“民族沖突”的話語也不在少數?!都~約時報》在對恐怖主義的定性上打上了引號,并在暴恐事件的受害者的話語引用中,直接使用“應讓維吾爾人獨立”來凸顯民族矛盾。在不少報道中還延引了之前天安門撞車事件、7·5事件等,以突出中國對少數民族的壓迫政策及漢維矛盾。
西方新聞媒體對于中國的偽自由報道,不僅違背了新聞傳播基本原則和媒體倫理,還破壞了國際傳播秩序。這些報道背后,是西方媒介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狹隘國家利益觀造成的。
應對西方偽自由最好的方法,就是盡快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發展具有世界話語權的新聞媒體。在融媒體時代,我國應充分利用好這一時機,不斷促進媒介的融合發展,合理利用傳播規律,擺脫我國國際話語權弱勢,全方位、多層次傳播我國的國際形象,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為我國的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營造有利的國際輿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