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國輝 (北京)
1955年1月14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授權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生產1955年號的鋁質流通硬幣。1957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1分、2分、5分三種硬幣,與第二套人民幣等值流通。三種硬幣正面圖案均為國徽,上方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字樣。背面圖案中部分別為壹分、貳分、伍分漢字面額,周圍以麥穗圍繞,漢字上方分別為1、2、5阿拉伯數字,下方為年號。這套硬幣的叫法有多種,有人稱“硬分幣”,或“第一套流通硬幣”,其權威的叫法應為“第二套人民幣硬幣”。
第二套人民幣硬幣于1957年12月1日才開始發行,硬分幣背面的1955年或1956年是指的生產年份。
按工藝分,第二套人民幣硬幣可分為精制幣和普制幣兩種形式。精制幣幣面采用噴砂工藝、底面采用拋光鍍鉻處理,這樣可以使錢幣圖文浮雕結構、層次及透視關系更加強烈清晰、底面清潔光亮,構成了精美的錢幣藝術效果。普制幣就沒有這些特殊的工藝。還有些硬幣在工藝和圖案細節表達等方面都遜色于精制幣,但總體又優于普制幣,被收藏者們稱為半精制幣,這些幣沒有拋光鍍鉻、噴砂等工藝,達不到精制幣的鏡面、浮雕效果,不符合中國人民銀行對精制幣的解釋和定義。“半精制”更像一個俗稱,而非學術定義,所以將其劃為普制幣范疇。
按發行渠道分,第二套人民幣硬幣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投入到銀行網點,廣泛進入社會流通使用,統稱為普通流通硬幣。另一部分只用于裝幀成冊,在特定范圍內發行,在流通中基本見不到,統稱為套裝流通硬幣。第二套人民幣硬幣的珍稀品種(收藏界稱為“五大天王”)即出現在套裝流通硬幣中。
中國人民銀行從1979年開始,發行了部分年份的套裝流通硬幣。發行的目的是為了國際交流和出口創匯,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改革開放的中國。這些套裝幣中,除了1991年普制套裝幣外,都含有一枚或幾枚普通流通硬幣中沒有的年份品種。套裝幣絕大部分遠銷國外,在國內當時只能用外匯券在外匯商店才能買到,因此很多年份的套裝幣已經成為了中國流通硬幣中的珍品,深受收藏者喜愛。
被收藏界稱為“五大天王”的1979年、1980年、1981年5分,1980年2分和1981年的1分硬幣(圖1)就存在于套裝流通硬幣中,而“五大天王”的套裝幣有多種裝幀形式。
1.1979年套裝流通硬幣(圖2),為普制幣,上海造幣廠生產,中國造幣公司裝幀,內含1分、2分、5分三枚分幣和一枚羊年紀念章。
2.1980年套裝流通硬幣,目前發現4種包裝,均為沈陽造幣廠生產,中國造幣公司裝幀。1980年長城幣小黑本,里面包含1角、2角、5角、1元,共四枚長城幣;1980年藍皮本和黑皮本套裝幣(圖3),里面各包含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共7枚普制幣。1980年半精制幣小黑本,里面包含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共7枚半精制幣。

圖1

圖2

圖3
3.1981年普制幣小紅本(圖4),沈陽造幣廠生產,中國造幣公司裝幀。里面包含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共7枚普制幣。1981年白外套藍色裝幀硬幣卡(圖5),上海造幣廠生產,中國造幣公司裝幀。里面包含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共7枚精制幣,外加一枚雞年紀念章。
需要說明的是,在市場上,還有其它形式的包裝存在,里面也包含硬分幣“五大天王”,但都是從上面的包裝拆出再加工的,并非官方出品。另外,除了套裝冊外,硬分幣“五大天王”沒有發行散幣,錢幣市場上“五大天王”散幣或是評級幣,都是從這些套裝硬幣冊中拆出來的。

圖4

圖5
硬分幣“五大天王”的發行量是多少?沒有找到1979年套裝流通硬幣發行量國內的權威文獻記載,《上海造幣廠志》中也沒有記載。但有些國內收藏類書上寫的是5000枚,有些寫的是1萬枚,這些書的權威性都不高。日本東京泰星錢幣公司,既經營現代錢幣,又經營歷史貨幣,該公司的總部資料上標明:1979年套裝流通硬幣的發行量為1萬套。2011年,有人發現少部分1979年套裝冊內頁附有一張印刷的日文說明書,上面標明1979年5分發行數量為1萬枚。為什么日本人會知道發行量呢,因為早期套裝流通硬幣都是發往國外,由中國造幣公司向國外總經銷,且對外公布發行量。但是套裝冊內頁的說明書只有中英文,所以日本經銷商在銷售時附加了日文說明。日文說明書上給出的數據,可信度相對較高。1980年套裝流通硬幣,在《沈陽造幣廠圖志—沈陽造幣廠一百周年紀念(1896-1996)》中記載,生產量共為8萬套,因為1980年2分、5分都含在套裝中,所以它們的生產量各為8萬枚;1981年套裝流通硬幣,“沈陽造幣廠圖志”中記載7枚普制套裝幣的生產量為23400套,但旁邊的配圖竟然是上海造幣廠的精制幣套裝。我仔細閱讀了“沈陽造幣廠圖志”一書,發現里面有多處錯誤。也許他們當時沒有1981年普制幣小紅本的圖片,只能拿精制幣套裝的圖片補充,但編輯人員忽視了重要的一點,就是這套精制幣并非沈陽造幣廠生產。另外,也有人推測,書中記載的23400套的生產量,是普制套裝與精制套裝幣生產量的總和。但按照造幣企業保密原則推測,上海造幣廠當年生產了多少硬幣,沈陽造幣廠應該不知道。而且書中提到的其它錢幣的生產量,也都是沈陽造幣廠的鑄造數量。所以,23400套的數量還應是1981年普制幣小紅本的數量。不過,我通過十多年的收藏市場及專業收藏網站數據的觀察、統計及各地藏友提供數據的信息,1981年普制幣小紅本數量極少,難得一見。遠比發行量為1萬套的1979年套裝流通硬幣、發行量為5750套的1984年沈陽版套裝流通硬幣、發行量為4825套的1985年套裝流通硬幣要少得多。所以,我懷疑“沈陽造幣廠圖志”中記載7枚普制套裝幣的生產量23400套,是計劃生產量,并非實際生產量。上海造幣廠的1981年精制幣套裝的生產數量,《上海造幣廠志》中沒有記載,唯一的數據是來自1995年第7期《北京金融》雜志《集幣熱中談中國流通金屬幣及紀念幣》文章中說的鑄造量為1萬套,這個數據是否準確,還需要更權威的資料和部門驗證。
硬分幣“五大天王”,是改革開放初期的產物,有著明顯的歷史烙印。所以在市場上倍受追捧。一些人見有利可圖便開始造假,全部造假的成本太高,所以就采用改刻變造的手法造假。比如,1979年5分用1976年5分改刻,將6字多余的部分鏟掉,缺失的地方補上,變造成9(圖6);1980年2分和5分硬幣,用1986年或是1988年的2分、5分硬幣改刻,將6或8改刻填補成0(圖7、8);1981年的1分和5分硬幣知名度最高,需求者甚多,造假者便將1984年的1分或5分硬幣上的4字改刻成1字(圖9、10)。作假者為了掩人耳目,常把硬幣弄得較臟、較舊,特別是改動過數字的地方。

圖6

圖8

圖9

圖10

圖11
不得不承認,有些改刻變造的硬分幣“五大天王”水平很高(圖11),憑肉眼不好分辨,需要借助高倍放大鏡仔細觀察。要是觀察到年份數字周圍有銼痕、挖補改刻痕跡或字體有變形等現象,那很可能是假幣。
參考資料:
1.王生龍主編:《沈陽造幣廠圖志-沈陽造幣廠一百周年紀念(1896-1996)》, 中國金融出版社,1996年。
2.沈陽造幣廠編輯委員會編輯:《沈陽造幣廠志》,中國金融出版社, 1993年。
3.孫克勤主編:《中國現代流通硬幣標準目錄》第二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年。
4.中國人民銀行官方網站:“中華人民共和國貨幣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