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5日,由中國錢幣學會主辦,河南省錢幣學會、洛陽市錢幣學會承辦的中國錢幣學會2017學術年會在洛陽開幕,來自全國各省、市錢幣學會,錢幣、考古文博系統及高校和科研單位的百余位代表出席了會議。中國人民銀行鄭州中支副行長張培玉、洛陽市中支行長趙德旺等到會致辭。
中國錢幣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錢幣博物館館長周衛榮向參加大會的全國錢幣界代表致歡迎辭,并以《貨幣起源與早期貨幣若干問題的討論》為題作了主旨發言。周館長從貨幣起源入手,講述了有關早期貨幣的幾個重大問題,并提出了一系列可供大家作后續研究的方向性課題,極具啟發性。
之后的討論圍繞“貨幣起源與先秦貨幣”“歷代錢幣鑄造工藝與錢監、鑄錢遺址研究”“絲路貿易與貨幣”三個專題進行。學會秉持交流新方法、新研究、新材料、新觀點的理念,拒絕炒冷飯式的文章,從報名參會的130篇論文中遴選出19篇優秀論文作主題發言。其中,王顯國的《試論延慶軍都山山戎墓地尖首刀幣》一文,從考古學角度對軍都山墓地出土的尖首刀作了仔細的對比研究,提出春秋晚期生活在延慶地區的山戎部落開始使用尖首刀幣,但這時的尖首刀幣是作為青銅削刀的替代品存在和出現的。從形制上來看,尖首刀幣也是模仿青銅削刀的形制鑄造,而非演化而來。張潤澤的《三孔布“南行唐”及其地望再研究》從一枚“南行唐”三孔布切入,并結合相關文獻資料以及作者對繁峙縣漢代地界碑(摩崖石刻)的考察,判定了戰國趙國南行唐較為準確的行政范圍,該文是歷史地理學、碑刻考古與先秦貨幣學的一次緊密結合,很有新意。楊君的《中國古代翻砂鑄錢起源年代考》一文,從鑄造痕跡著眼,關注到撥砂過深造成的撥砂缺陷痕跡是區分錢幣采用“翻砂法”還是“范鑄法”鑄造的重要標志,并在太和五銖、永平五銖和陳五銖上找到了實物證據,從而將中國古代采用翻砂法鑄錢的年代提前到北魏的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胡金華的《河北定縣40號漢墓出土黃金貨幣及相關的幾個問題》,是繼河北定縣40號漢墓考古發掘報告后,對馬蹄金、麟趾金、小金餅的一次系統的梳理,并認為其與海昏侯墓所出均屬一類,正是《漢書》記載所言的馬蹄金和麟趾金實物。
主題發言后,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蔡運章先生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是老輩錢幣學人,見證了錢幣學會從初創期的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到如今的發展和奮斗歷程,對年會予以高度評價,表達了老輩錢幣學人專心錢幣研究,奉獻錢幣事業的一腔情懷。
最后,周館長對年會作了總結講話。周館長強調,中國錢幣學會以學術立命,今后將繼續圍繞“學術年會”和“學術課題”推進錢幣學、貨幣史研究,并努力為全國會員和有志于作錢幣學研究的同仁提供更廣闊的交流平臺。今年,中國錢幣學會首次以學術年會的形式召開學術研討會,選取了在目前學術界頗受關注的幾個專題征集文章,從整體情況來看,無論是論文的數量還是質量,都較前幾年有了顯著提高,有力地推動了錢幣學、貨幣史研究向縱深拓展。今后,中國錢幣學會將進一步加強學術研究工作,引領中國錢幣學、貨幣史研究向規范化、學術化和科學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