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兆丹 韓冬 陶靜 林天雨
深入開展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行動,要積極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東城區委龍潭街道工委堅持以黨建為引領,調動地區居民黨員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創造性地開展了“小巷管家”工作,成為背街小巷治理的重要抓手,解決了城市精細化管理“最后100米”的難題。
“當‘小巷管家是我積極爭取的。作為社區黨員,我們應該自覺推動小巷環境整治工作。”
“帶著我們的‘六字工作法,我正式上崗了,及時發現問題,能做的隨手就做了。”
“這100天,社區環境變美了,以前不想讓朋友來家做客,現在特別想讓他們來看看新變化。”……
8月18日,一場別開生面的慶祝活動在龍潭街道舉行。百名“小巷管家”和社區居民一同慶祝“小巷管家”誕生百天。作為代表,楊玉崑、閆聯生、梁萍、王躍現場分享了自己擔任“小巷管家”100天以來的心得體會。
今年4月25日,龍潭街道工委在幸福社區召開“小巷管家”招募啟動儀式,現場15名社區黨員群眾認領了5條街巷,成為首批“小巷管家”。截至目前,龍潭街道共有 119名居民志愿者成為“小巷管家”,其中黨員66名。對此,龍潭街道工委書記杜娟介紹:“當時,按照市、區‘百街千巷環境整治提升工作整體部署,為進一步落實‘街巷長制工作要求,我們結合地區實際,采取‘一街多管家、一巷一管家形式,面向社區黨員、居民志愿者、駐街單位等公開招募‘小巷管家,參與街巷治理和環境建設。這個舉措不僅極大調動了社區黨員和居民參與社區管理的積極性,而且將街巷治理工作落到了實處,延伸到了細枝末節,真正打通了社區治理的‘微循環。”
119名“小巷管家”實現街巷管理全覆蓋
“昨天下午6點多,我發現小區文化墻上掉了一塊灰磚,馬上上報給街巷長,過了不到一個小時,就有施工隊過來給修理好了。”
在龍潭街道夕照寺西里5號樓東路,趙玉芬指著一面古香古色的文化墻向記者介紹。她是這條長82米寬4米共有101戶居民的社區小巷的“管家”。
戴上藍帽子和“小巷管家”徽章、挎上專用背包,每天早中晚,趙玉芬都要在巷子里轉一轉,發現問題隨時上報。在她隨身攜帶的“小巷管家”日記本里,詳細記錄著這一個月發現的問題和處理結果:“墻邊有裝修扔的堆物堆料。副街巷長已經通知物業處理。”“停車位前面的井蓋沒有蓋好,容易翻動。物業已經處理完畢。”……
趙玉芬是龍潭街道119名“小巷管家”中的一員。目前,龍潭街道10條街、86條小巷均已配備了“小巷管家”,實現了地區街巷全覆蓋。
如何讓“小巷管家”真正把自己“家”管好,龍潭街道工委本著簡便易行的原則,提煉總結出“巡、訪、做、報、記、刷”的六字工作經。“巡”是每日巡,每天早中晚三次在街巷巡查;“訪”是經常訪,通過走訪了解駐區單位、社區居民的民情民意民需,報告街巷基礎信息變化;“做”是隨手做,比如清理狗糞、碼放自行車、勸阻破壞環境的不文明行為等,同時也引導居民參與環境治理、秩序維護和家園共建;“報”是實時報,發現問題要實時通報實時反饋;“記”是及時記,一來便于日后的工作查詢,二來也是對小巷發展歷程的書寫;“刷”是按時刷,通過每日刷卡幫助“小巷管家”儲備志愿服務積分并監督“小巷管家”工作。
為了便于“小巷管家”開展工作,街道工委還為他們頒發了聘書、徽章,發放了“一包、一冊、一臺賬、一卡”等工作用具。
目前,龍潭街道已經初步形成較為規范的“小巷管家”日常管理制度。對此,杜娟說:“‘小巷管家制度,在街巷長制“條”的工作運行體系中,恰好填補了“塊”的工作層面,和街巷長制一起上下聯動、無縫對接,取得了相輔相成的效果。”
“小巷管家”真正以街巷為“家”
“社區有幾棟居民樓,有哪些單位,距離多遠,滅火器、水箱、垃圾桶、變壓箱、狗箱等設施具體位置,都一目了然。”現在,“小巷管家”人手一份自己手繪的“小巷地圖”。“一圖在手”,做到了街巷管理工作底數清、情況明。
手繪“小巷地圖”是“小巷管家”、黨員朱桂椿的首創。安化北里七號樓北側路,這條長約150米的小巷,便是她負責的“地盤”。已經當了5年樓門長的朱桂椿說:“要想當好‘小巷管家,必須對小巷的全部家當都要熟悉,親手畫張地圖再清楚不過了。”想到做到,為了盡可能準確,朱桂椿從家里拿來卷尺,蹲下、彎腰、墊腳,當起了實地測繪員。用了不到兩天,她繪出了“小巷地圖”初稿,上面詳細標注了房屋、綠地、樹木、道路、停車位、違建位置、商鋪位置、消防器材位置、堆物堆料位置等,建立了小巷的第一手檔案。
如今,“小巷地圖”成為“小巷管家”們的工作必備。相對城市社區和網格而言,小巷的地域空間范圍更小(通常龍潭街道小巷的長度只有100多米),巷內居民聯系更緊密,居民訴求更細致。“小巷管家”通過實地測量,手動繪制出“小巷地圖”,真正實現了城市治理精細化和社區服務精細化,優化了“最后100米”的社區服務。
“小巷管家”都由社區居民擔任,是街巷的“自家人”,有廣泛和扎實的群眾基礎。“小巷管家”制實現了“在家門口、做身邊事、敘鄰里情、享共治果”。龍潭街道辦副主任薛洪峰介紹:“當初之所以提出‘小巷管家的名字,并不是一拍腦袋憑空而來的。我們街道工委領導班子討論了很久,才確立了“小巷管家”的名字。所謂‘管家,即把街巷當成‘家來經營,每一位成員,都有責任、有義務、有權利參與街巷的治理,履行好家庭成員的責任,把家里的事‘管好,促進‘家氛圍的營造。”
暢通“背街小巷”治理的“毛細血管”
“前幾天,6號樓一單元居民反映小區樹枝把她家紗窗捅破了,希望能修理下樹枝”,黨員楊玉崑打開自己手機里的“小巷管家之火橋”微信群向記者介紹。她把這條信息發到群里,這件事情很快得到妥善處理。她又及時在微信群里做了反饋:“居民讓我感謝甄師傅,一早他就來修理樹枝了。”
“小巷管家”首次招募時,楊玉崑就第一時間報了名,成為火橋北里1-6號樓前這條巷的“小巷管家”。平時,早上8點,楊玉崑就開始了一天巡邏,看看哪棟樓道里有堆物堆料,哪家的大件廢棄垃圾丟在了樓下,怎么處理的,效果怎么樣,她都一五一十記在了“小巷管家”日記本上。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楊玉崑主動建立了“小巷管家之火橋”微信群。
及時、快速、高效,是“小巷管家”參與街巷治理的特點。“小巷管家”24小時居住于巷內,熟悉居民和巷情,通過“巡、訪、做”,能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并通過“小巷微信群”向副街巷長(社區層面)、街巷長(街道層面)及時快速反饋,并將政府部門的回應及時反饋給小巷居民,大大縮短了街巷管理的環節和程序,增強了政府的回應性、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和居民的獲得感。
“小巷管家”自上崗運行以來,共巡訪16263小時,通過“小巷管家”隨手做,清理亂貼亂畫、碼放自行車、撿拾垃圾狗糞、勸導不文明行為、調解鄰里糾紛5大類2606件事項;通過“小巷管家”上報并解決的問題有占道經營、堆物堆料、群租房、無照游商、違法建設等1102件。社區環境一天比一天變得更美更宜居,有的居民說“社區變整潔漂亮了,住房都跟著升值了”。
從“服務居民”到“居民自治”
夕照寺西里街巷150米長、10米寬,小巷兩側整齊排列著大花盆,月季花正綻放,街道干凈又美觀。“環境整治之前,小巷只有3米寬,巷子兩邊是一層套著一層的違章建筑,又臟又亂。”“小巷管家”、黨員梁萍站在街巷口向記者介紹。
放眼望去,街巷口整齊碼放著一排共享單車,沒有一輛亂停亂放。梁萍擔任“小巷管家”以后,開始做的第一項工作,就是治理共享單車。每天清晨、傍晚,她比上班族還準時。碼放單車,從小巷到小區門前的指定停車位,幾米、幾十米不等,抬幾步,梁萍停下來,大口喘著氣,擦一擦臉上的汗,倚著車子歇一會,再繼續前進……一天下來,梁萍的肩膀、胳膊一陣陣疼。在她的帶動下,現在越來越多的居民自覺把單車停放在了指定位置。綠蔭下的小巷,更加幽靜通暢、安寧和諧。
從為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到引領居民自覺維護社區環境,進而形成獨具特色的小巷自治文化,離不開每一位“小巷管家”的身體力行。在夕照寺街社區,在街道工委和社區黨委的推動下,社區居民幾經討論,形成了凝聚共識的“夕照寺社區居民公約”,并張貼在街巷里。在梁萍、屈振江等6位“小巷管家”積極帶領下,公約內容日漸成為社區居民自覺遵守的行為規范:“公共區域,嚴禁侵占;公共設施,勿做私用;公用樓道,不堆雜物……環境維護,從我做起;優美家園,共同營造。現在,龍潭街道各條街巷的 “小巷管家”們紛紛行動起來,積極組織居民討論形成并宣傳推廣自己社區的居民公約。
“居民事居民做主”。“小巷管家”制改變了過去傳統的自上而下的社區管理模式,轉變為社區居民積極參與社區建設自下而上的街巷治理模式。談到下一步的工作,街道辦副主任薛洪峰介紹,目前街道已經啟動了“小巷管家團”培育計劃,將在有3名或以上“小巷管家”的街巷成立“小巷管家團”。龍潭街道工委致力于把“小巷管家團”打造成具有影響力的居民自治組織,實現在“百街千巷”行動中居民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在街巷社區營造居民自治、社會共治的和諧局面。
(責任編輯:丁兆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