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海
摘 要:2013年以來,我國開始擴大合格抵押品范圍,逐步完善中央銀行抵押品政策基本框架、抵押品范疇、最低評級要求、折扣率等。因此,研究我國中央銀行抵押品政策,完善非市場化資產評級對于確保中央銀行債權的安全性、中小金融機構有效獲取流動性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抵押品 評級現狀 對策 建議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3(c)-017-02
近年來,我國金融市場迅猛發展,但總體上依然是銀行占主導地位,信貸資產集中度較高,債務工具等資產證券化水平依然較低。系統的合格抵押品制度框架尚未建立,合格抵押品品種范圍及適用規定分散在其他貨幣政策操作工具的管理辦法中,范圍小、品種少,且合格性要求、風險評價機制等都急待明確和完善。
1 合格抵押品制度現狀
1.1 合格抵押品范圍
2013年以來,我國開始擴大合格抵押品范圍,完善中央銀行抵押品管理框架。人民銀行分別于2013年2月、2014年3月和9月設立了常備借貸便利(SLF)、支小再貸款和中期借貸便利(MLF)。在2015年2月10日公布的《2014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人民銀行還披露了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首次將信貸資產納入合格抵押品范圍。
2015年5月8日,財政部、央行和銀監會三部委聯合下發《關于2015年采用定向承銷方式發行地方政府債券有關事宜的通知》,以及《2015年采取定向承銷方式發行地方政府債券操作流程》,將地方債納入中央國庫現金管理和試點地區地方國庫現金管理的抵(質)押品范圍,納入央行常備借貸便利(SLF)、中期借貸便利(MLF)、抵押補充貸款(PSL)的抵(質)押品范圍,納入商業銀行質押貸款的抵(質)押品范圍,并按照規定在交易場所開展回購交易。
目前,我國要求提供抵押品的資產業務主要包括公開市場操作、常備借貸便利、中期借貸便利、抵押補充貸款、再貼現和再貸款六個方面,其具體合格抵押品范圍見表1。
1.2 合格抵押品制度試點狀況
為主動增強提供基礎貨幣的能力,自2014年起,我國逐步開展了信貸資產質押和央行內部評級的試點工作,將經人民銀行內部評級的金融機構優質信貸資產納入央行合格抵押品范圍,完善中央銀行抵押品管理框架,通過試點,已建立起可復制推廣的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的基本制度、操作規程和央行內部評級數據庫,發放支農、支小再貸款。具體操作方法如下:人民銀行對貸款企業的信用進行內部評級,根據評級情況判斷金融機構提供的信貸資產抵押品是否符合合格抵押品要求,其信用評級(合格抵押品評級)主要運用指標分析法,即企業情況等定性指標及財務狀況等定量指標,賦予每個指標相應權重,集合形成綜合性指標。
1.3 非市場化抵押品評級概況
在我國,非市場化抵押品主要是流動性較弱、不具備完善二級市場的信貸類資產。對此信貸類資產的評級主要采取了兩種方式:信貸資產的證券化評級和借款企業主體評級。
信貸資產的證券化評級的本質是對信貸資產進行標準化處理,去其非市場化特征以符合市場化要求。與普通貸款相比,資產證券化后的信貸產品的流動性更強,從而符合作為再貸款的抵質押品要求。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自2012年重啟,并采取了與債券市場相類似的雙評級制度——由兩家評級公司對同一項目進行評級并出具評級結果。若將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作為抵質押品,可以要求其必須具有人民銀行認可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多家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應采用其中較低的作為依據。
借款企業主體評級在上海、深圳、江浙等部分地區已開展多年,其中上海地區的借款企業評級目前覆蓋了75%左右的信貸業務,評級結果的準確性得到了金融機構的普遍認可。在這些地區對信貸類抵質押品進行評級時,可以優先采用借款企業主體評級的結果。對借款企業主體評級不發達的地區,可考慮暫時使用合格商業銀行的內部評級,對信貸類抵質押品進行風險評估。
2 金融機構信用及抵押品評級存在的問題
穆迪、標普和惠譽三大國際信用評級機構在一百多年的發展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評級體系,并隨著數據的累計和時事的發展不斷修正。盡管近年來我國金融機構信用評級行業快速發展,但與國際先進的評級機構相比,行業整體依然不夠成熟,缺乏系統性。
2.1 評級技術體系尚不完善,公信力和認同度缺乏
信用評級方法大致包括以下五個步驟:第一步,根據受評主體所處行業,確定主要的核心定量指標或定性指標;第二步,對所有的定量定性指標分別進行分類評分;第三步,將每個指標的得分反映到具體的信用等級;第四步,由分析師對表現異常的指標進行討論分析;第五步,最終確定受評主體的信用等級。其中,其核心就是指標體系和評級模型。通常來說,定量分析包括了對于企業財務數據的指標分析以及在特定金融市場條件下采用特殊復雜模型進行分析;定性分析則主要由公司高級信用評級分析師的經驗、技術完成。不同機構的評級原則也就是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上尋找平衡。
我國評級機構雖然在整體框架上直接借鑒了國際評級機構的先進體系,例如主流的混合模型,再對各個指標的權重做出調整。但在評級實踐中卻存在局限,首先是數據獲取的問題。由于國內的征信主體尚無完整的歷史違約數據,所以很難滿足定量分析模型對數據的基礎要求。其次是市場有效性問題。我國金融市場的有效性較差,市場上提供的財務數據等信息根本無法正確的基本面和市場上供求關系的變化。前兩個問題使我國的評級體系不能過分依賴定量分析模型,凸顯定性判斷的重要性。最后是法律監管體系問題。我國的金融市場處于混業多頭監管的狀況,市場透明度低,市場成熟度不高,各種違規和暗箱操作較多,從事定性分析的評級分析師很難嚴格遵循行業規范,最終致使定性分析失范,“以價定級”或“以級定價”的現象較為普遍。
2.2 尚未建立跟蹤評級體系,缺乏評級結果的檢驗
我國的評級機構無論內審還是外評,都還未普遍建立完善的跟蹤評級監測。雖然規定在再貸款存續期間,要不定期核實抵押品狀況,并按需要要求金融機構調整抵押品,但并沒有明確具體的操作方法和觸發機制,實際上導致跟蹤評級監測或者流于形式,或者基本上就是一次性評級。
評級結果檢驗包括精確度檢驗和穩定性檢驗。而違約率設置則是精確度檢驗,檢驗評級機構評級質量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由于我國資信評級發展落后,歷史數據積累不夠,跟蹤檢驗工作滯后不到位,評級結果利用率不高,難以統計不同等級內的絕對違約率。雖然我國建立了抵押品調整機制,當抵押品價值出現變化時,追加抵押品或退還抵押品,但未設定抵押品違約率。當金融機構出現違約時,對其持有的抵押品,未明確拍賣或實施證券化等處置的具體方式。
2.3 可接受的抵押品類型較少,期限配置缺乏操作性
我國可接受的再貸款合格抵押品主要為證券資產和信貸資產。目前,證券形式的抵押品以國債、地方債和十家中央企業的債券為主,接受信貸資產作為抵押品仍處于試點階段。由于支農、支小等信貸政策支持再貸款集中在地方法人金融機構,這些機構所持債券十分有限。而且自2012年國債由包銷轉承銷后,中小法人機構不具備國債承銷商資格,國債的持有量較小。
在抵押品的期限配置方面,短期操作包括公開市場操作、再貼現、再貸款和常備借貸便利,雖然支農和支小再貸款可以通過展期實現中期操作,但中、長期的抵押品種類不足以支撐中期借貸便利和補充抵押貸款的順利推進,例如英格蘭銀行在指數化長期回購工具操作(ILTRs)中,還包括其他國家債券和第三方機構發行的資產抵押證券等。
3 對策建議
隨著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我國亟需完善抵押品政策。結合國外主要中央銀行的有關經驗,提出以下建議。
3.1 增強抵押品政策的適用性
創新基礎貨幣的投放方式,包括再貸款、常備借貸便利、中期借貸便利等投放方式,探索根據抵押品的評估價值確定流動性供給模式。對于優質的抵押品,在發放的額度、期限方面給予適度寬松。此外,在發放支農再貸款時,要求金融機構提供相應抵押品。
3.2 完善抵押品計價方法
建議抵押品的估值計價以抵押品的市場價格為反映基礎,當沒有可參考的市場價格時,可運用基于未來現金流量折現的定價模型進行估值。基礎抵押率,根據抵押品的類型和風險評級,確定相應的抵押率。附加折扣,可采取對金融機構及其抵押品進行壓力測試等方法,針對抵押品和交易對手的類型確定附加折扣。
3.3 完善抵押品事后管理機制
明確抵押品調整方式。金融機構可增加抵押品,或用高質量資產取代現有抵押品等方式。規范抵押品的處置程序。金融機構因經營不善、破產、違約等因素不按規定償還資金時,可通過拍賣等程序處置抵押品。設置抵押品違約率。隨著金融產品創新和抵押品管理的發展,我國未來可能接受風險更高的抵押品,應考慮交易對手的違約風險,設定合理的抵押品違約率,以此設定最低準入條件。
3.4 提升信貸資產作為抵押品的適用性
進一步細化信貸資產作為抵押品的相關規定。由于長期信貸資產的不良貸款率相應較高,風險相對較大,應明確信貸資產剩余期限上限。在指標分析的基礎上,修正完善信用評價系統,科學判斷處于合格或不合格邊緣地帶的企業資產情況,并要求金融機構定期提供信貸資產的情況證明,隨機抽查其真實性。
參考文獻
[1] 藍虹,穆爭社.論主要經濟體中央銀行抵押品管理制度[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4(12).
[2] 高明.法國中央銀行信用評級體系比較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3(10).
[3] 何曾.中央銀行抵押品政策的設計思路研究[J].金融實踐, 2014(8).
[4] 胡東.中央銀行抵押品政策:主要內容、影響因素及政策建議[J].南方金融,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