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段時期,一些見諸法律條文卻較少運用的監督方式不斷被各地人大及其常委會運用:約見、質詢、特定問題調查……
這些現象,昭示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植根于廣大人民群眾的旺盛生命力,展現出不斷完善發展的新的勃勃生機。
這些現象,從根本上來說還是得益于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個有機統一。黨的十八大尤其是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黨中央高屋建瓴地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提出新任務、新要求,從人大建設理論上提出重大創新,更好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在此背景下,基層人大探索創新動力增強,一些長期擱置的監督方式得以不斷挖掘呈現。
約見,作為較為剛性監督的一種形式,是代表法賦予縣級以上人大代表的權力。這一方式特點是問題擺上桌面,建議得到當場回應,辦法得到商討共識,利于一些長期性、疑難性問題得到盡快解決,保護群眾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安定團結。
當這種形式被更多得到運用,也在實踐中展示出良好的效果價值,既證明了法律條文設計的系統性、科學性、前瞻性,又證明了這種監督方式適應當前新形勢的要求和人民的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五次會議時強調,“全國人大常委會要把憲法法律賦予的監督權用起來,實行正確監督、有效監督”。
這不僅是總書記對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要求,也是對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要求,對人大開展監督工作的要求。
那么,如何實行正確監督、有效監督?包括約見、質詢、特定問題調查這樣的監督方式如何滿足這一要求呢?
實踐證明,只要是有益于人民、有益于深化改革、有益于民主法治建設的監督;只要在監督中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始終堅持和依靠黨的領導開展工作;嚴格在憲法法律賦予的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定程序,采取法定形式行使職權;順應發展趨勢、有利推動工作,就是正確的監督、有效的監督,也是人大監督的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