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燦勇 黃婷婷

雙手如蝴蝶般靈活舞動,一旁的聾啞人看著他的手,時而比劃,時而會意點頭……這樣無聲的法律咨詢,是大渡口區人大代表、重慶鼎圣(大渡口)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唐帥工作中再尋常不過的場景。而這樣的溝通,花費的時間幾乎是正常人的兩三倍。
按照我國訴訟法規定,公民參與訴訟時享有自我辯解和辯護的權利,還可聘請律師進行辯護。但對于這些無聲世界里的人而言,在訴訟中,他們既無法做到自辯,也無法與律師進行有效溝通,致使其維權變得異常艱難。
為聾啞人代言
作為手語律師,32歲的唐帥說:“這是上天給我最好的安排。”
唐帥出生在一個無聲的家庭,受父母都是聾啞人影響,很小就練就了嫻熟的自然手語。后來,他又學習了全國各地的方言手語以及國家普通話手語,并于2006年取得手語翻譯證書。
2012年,西南政法大學畢業的唐帥通過國家司法考試,結合手語技能,成為目前國內唯一一名手語專業執業律師。
從2015年起,唐帥開始協助公、檢、法等部門溝通處理涉及聾啞人的案件。
協助重慶以及廣西、陜西等各省市公、檢、法辦理聾啞人刑事案件上千件;義務為重慶市大渡口區8個街鎮殘疾人普法;義務幫助殘疾人訴訟維權50多起……隨著名氣的增大,慕名來找唐帥尋求法律幫助的聾啞人越來越多。
接待、答疑、接案,成了唐帥每天的“必修課”。與聾啞人溝通非常耗時,忙的時候,他每天從早上9點鐘上班,一直要工作到凌晨1、2點才能回家。
為了方便更多的聾啞人在遇到法律問題時能及時聯系上他,2016年,唐帥拿出全部積蓄,研發了一款名為“幫眾律師”的APP軟件,旨在為各年齡階層的群眾和各類殘疾人朋友提供便捷的法律幫助。截止目前,這個APP的下載量達四萬余次,其中1/4來自聾啞人,已幫助解決法律問題千余個。
然而,單憑一人之力,遠遠無法解決聾啞人訴訟難、維權難的社會問題。
聾啞人維權困局
目前,我國有3000多萬聾啞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比普通人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用于交流,特別在案件發生時,各種信息的交流量直線上升,交流困難更加明顯,維權存在諸多不便。
2016年5月,一位7旬老人走進唐帥辦公室向他下跪哭訴,她女兒是聾啞人,因涉嫌盜竊被公安機關移送檢察院審查起訴。但她認為,女兒是被冤枉的。
“由于家庭貧困,老人先是向法律援助律師求助,但卻被告之律師沒辦法和聾啞人交流。老人求助無門,只好找我幫忙。”唐帥回憶說。
唐帥接下案子后,依法會見了聾啞嫌疑人。她告訴唐帥,她與手語翻譯溝通不暢,且由于文化水平低,看不懂筆錄上的內容,稀里糊涂在筆錄上簽了字。
了解情況后,唐帥到檢察院依法調取了案件的所有證據,以及公安機關訊問時候的同步錄音錄像。經過對比發現,手語翻譯和聾啞嫌疑人的手語存在普通話和方言手語的差別,導致筆錄內容和嫌疑人的闡述有出入,筆錄內容并非其真實意思表達。
在唐帥的建議下,檢察院聘請第三方翻譯機構對筆錄內容進行鑒定。最終,檢察院以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為由對聾啞嫌疑人作出了不予起訴的決定。
這個案例只是目前我國聾啞人訴訟難、維權難的一個縮影。
在我國,通常公安機關在辦理聾啞人刑事案件時會聘請聾啞學校的老師擔任翻譯,但由于我國現行手語存在普通話手語和方言手語的差異,聾啞學校的老師大多只掌握普通話手語,對方言手語不熟悉,加上不是法律專業出身,對法律術語也不了解,所以在案件翻譯中可能出現詞不達意的現象。
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針對聾啞人而設計的訴訟程序,司法機關也沒有專門針對聾啞人群體配備精通手語的司法專業人才,同時也沒有第三方的權威鑒定機構,無具體的法定標準。因此,司法機關在對案件定性時,手語翻譯的意思成為主要依據。
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副院長朱穎表示,由于司法人員大多不懂所翻譯的語言,對翻譯內容無法從實質上對其進行監督。一旦翻譯人員出現誤譯、漏譯,或者與當事人串供、隱瞞案件事實等,將影響案件最終的定罪量刑。
彌補司法漏洞
如何彌補無聲世界司法漏洞?
針對官方手語與民眾自然手語不統一、手語翻譯人員法律知識欠缺、不受管轄隨意性大,特別是在涉聾啞人案件中,聾啞人的真實意思表示與翻譯、筆錄、視頻之間意思表示不一致等問題,唐帥建議,應建立手語翻譯協會,研究研發、學術討論手語,促進我國手語統一;規范法律手語,制定和規范司法手語翻譯標準;建立第三方權威機構,承擔司法機關辦理涉聾啞人案件中聾啞人的真實意思表示與翻譯、筆錄、視頻等的核實和鑒定工作。
重慶市法律援助中心副主任曹輝林則建議,加強法律援助中心和殘疾人聯合協會的合作,派駐法律專業人員在殘聯進行駐點咨詢解答,或者由殘聯選派專業的手語翻譯人員到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以便解決聾啞人法律援助的溝通問題。
“這一工作還要從基礎抓起。”唐帥還提出,應在法學院等高等院校開設手語班,讓有興趣的大學生投身到手語的學習中來,培養更多既會手語又精通法律的專業人才;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在招錄法官、檢察官時,應吸納一些既精通手語也具備法律職業資格的人,科學建立專人辦專案機制,探索設立涉殘疾人案件檢察室、審判庭,努力讓他們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鏈接:中國手語體系尚不完備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美國、英國、瑞典、日本等發達國家就已經陸續將手語作為一種獨立的語言納入國家教育體系,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還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關于手語翻譯的培訓、測試和鑒定體系,有的國家還成立了國家級手語翻譯機構。
在我國,直至2007年1月,手語翻譯才被列為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新職業。此后,中國就業促進會手語實訓基地才推出中國手語翻譯能力實訓和考試認證。但是目前,有關規范和完善該職業的配套法律、法規仍未出臺。
中國手語的自身體系尚不完備,一些詞匯缺乏,且未在全國達成統一。據調查,只有64.44%的聾啞人偶爾看手語新聞,原因主要是看不懂手語翻譯,理解不了新聞內容。而被調查的聾啞人中78%——89%只能理解手語新聞中不足60%的手語。大部分人認為翻譯新聞的手語與他們日常所用的手語差距很大。
我國尚未設立專門的手語翻譯人員行政及行業監管機構,也沒有制定統一的手語翻譯人員管理辦法及執業規范,司法機關無法客觀全面地掌握其個人檔案資料,無從衡量其個人道德素質與誠信程度,沒有可以對其參與刑事訴訟的活動進行監督的有效途徑和合法依據,難以保證其能夠切實依法依紀履行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