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張慧 顏清
摘 要 通過生態供應鏈的模型基礎,以海南熱帶水果產業的發展模式為切入點,構建海南熱帶水果產業生態供應鏈,以供求關系模型及生態效益模型進行假設分析,提出海南熱帶水果產業生態供應鏈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以下建議:海南熱帶水果必須構建生態供應鏈協調機制,通過源頭控制、種植戶管理、兩減措施、廢棄物循環利用等措施,實現海南熱帶水果生態供應鏈的有效運作。
關鍵詞 海南;熱帶水果產業;生態供應鏈;模型構建
中圖分類號 F326.13 文獻標識碼 A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Supply Chain Model
of Tropical Fruit Industry in Hainan
WANG Ping, ZHANG Hui, YAN Q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0228, China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supply chain of Hainan tropical fruit industry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supply chain model.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Hainans tropical fruit industry of ecological supply chain were summzrized based on the supply and demand model, and the ecological model hypothesis analysis. The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A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supply chain for tropical fruit in Hainan should be built through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the source control,farmers management,agricultural recycling,channel construction and cross industry joint strategy.
Key words Hainan; tropical fruit industry; ecological supply chain; model building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17.08.032
作為一個全新的管理理念,生態供應鏈管理的研究和實踐尚處于起步階段[1]。陳杰等[2]認為生態供應鏈是在系統觀和整體觀的指導下,運用生態思維把經濟行為對環境的影響凝固在設計階段,確保經濟活動過程中供應鏈內的物質流和能量流對環境的危害最小。Koh等[3]認為當一條供應鏈內實現了物流生態化,即以降低對環境的污染,減少資源消耗為目標,在生態學原理指導下,通過先進的物流技術進行物流系統的規劃、控制、管理和實施,這條供應鏈可以看作是生態供應鏈。生態供應鏈的目標是在滿足企業追求經濟效益的前提下,通過對供應鏈進行生態型設計或促進,使整個供應鏈對外界環境產生的不良影響降至最小。因而,生態供應鏈可定義為高效、低成本的計劃、實施和控制整個供應鏈的物質流、信息流和資金流,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最大化。
目前熱帶水果產業作為海南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面臨著國內消費需求大增的機遇與進口水果的挑戰,海南熱帶水果產業想更好地抵御東南亞熱帶水果產業的沖擊,獲取更大的市場份額,取得飛躍式發展,必須切實有效地構筑高效、柔性、信息共享和用戶滿意的海南熱帶水果生態供應鏈;同時,海南熱帶水果的產業鏈是根據不同利益的需求,以分工和供需為基礎形成的市場交易關系,大部分都是暫時短期的“一錘子買賣”關系,產業鏈上中下游成員之間都存在著不穩定的因素,而道德風險和信息不對稱等破壞因子也影響了海南熱帶水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要想保護海南生態環境,實現生態效益,必須構建海南熱帶水果生態供應鏈模型。
1 海南熱帶水果生態供應鏈系統模型構建
作為一個“閉環回路”,生態供應鏈是在運作管理領域實現循環經濟的重要手段。生態供應鏈仿照自然界生態過程中物質閉路循環流動和物質梯次使用的方式,不僅考慮企業成本節約和內部環境改善,還充分考慮在生產和流通過程中所選方案會對周圍環境和人員所產生的影響,以及廢棄物和排放物如何處理、回收與再利用等問題,減少由于外部不經濟性而引發的環境污染[4]。海南熱帶水果生態供應鏈應區別于其他供應鏈系統,包括提供果苗、化肥農藥等的熱帶水果種植的供應商、熱帶水果種植戶、中間商和零售商,同時還應包含熱帶水果副產物的回收商和加工商,如圖1所示。
2 模型假設
2.1 海南熱帶水果生態供應鏈的供求關系模型分析
假設海南熱帶水果生態供應鏈系統中,有一群種植戶M與一群供應商S在一個具有不確定性和有限理性的空間進行策略博弈,雙方的策略集合分別為SM(生態,非生態)和SS(生態,非生態)。這表示市場是生態產品和非生態產品并存的狀態,此時供應商可以選擇提供生態原料或非生態原料兩種策略,種植戶也可以選擇采購生態原料生產生態產品或采購非生態原料生產非生態產品兩種策略。因為目前大部分海南熱帶水果種植的生態意識較差,構建環境友好型網絡的理念較淡薄,以此建立雙方的支付矩陣如表1所示。
第1種情況,當△πm<0,△πs<0,意味著采用了生態策略后,生態水果的銷售價格高于正常水果價格,消費者因為缺乏生態意識不愿購買高價的生態水果,同時,種植戶也不會以供應商期望的價格去購買原材料,所以此時只能通過提高創新效率減少創新成本,打造生態水果消費市場,增強消費者生態意識,以此提高海南熱帶水果生態供應鏈的收益。
第2種情況,當△πm≥0,△πs≤0或者△πs≥0,△πm≤0時,這意味著只有一方能夠獲得收益,這就很難維持長期合作,必須通過海南熱帶水果生態供應鏈的利益再分配來進行協調,以求穩定,另外,也可以通過政府給予生態創新的企業各種政策補貼來加強鏈條的穩定。
2.2 海南熱帶水果生態供應鏈的生態效益模型分析
假設模型內有上游種植戶,下游副產物回收加工商,種植戶和回收商都是決策的獨立者而且風險適中,討論相互作用的決策問題,種植戶有3種策略選擇:無害化處理、提供適宜產品和基本處理,回收商有2種策略選擇,接受或者不接受,以此建立雙方博弈的收益矩陣如表2所示。
第1種情況,如果Em1>Em2>Em3,則策略1占優,即使用先進技術再循環副產品的處理成本較低,并且對其他企業而言價值不大。
第2種情況,如果Em1第3種情況,如果Em2>Em1>Em3,則策略2占優,即副產品有可以被其他企業再利用的殘余價值,而種植戶不具備處理副產品再循環的足夠資金,這時候如Ed1>Ed2,回收商會接受,如Ed1
4.4 大力扶持海南熱帶水果生態供應鏈的各種參與模式,減少物流過程碳排放
政府在推進熱帶水果種植戶生態供應鏈模式發展的過程中,大力發展電子商務,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經營實現個性化定制需求,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同時,以滿足消費者不同層次需求為主,給予直采基地、物流企業和大型連鎖超市等多方政府扶持,大力推廣“農超對接”形式,減少熱帶水果流轉的中間環節,在保證海南熱帶水果品質安全的同時達到節能減排最優化,真正滿足熱帶水果種植戶的需求;另外,在公路運輸上控制零擔運輸,加強組織和協調運輸的能力,進一步推廣化零為整的整車貨運,解決物流成本問題,減少碳排放,保護生態環境[15]。
4.5 海南政府應加大發展海南熱帶水果回收商、加工商,產生生態效益
海南政府應該引導跨業聯合,熱帶水果加工企業或零售企業產生的大量果皮由畜牧業進行回收,督促科研機構創新研究各種變廢為寶的處理技術,將廢棄果皮變成畜牧飼料,降低畜牧業的生產成本,例如香蕉皮曬干磨粉作為肉雞飼料,菠蘿皮經酵素發酵作為牛飼料,芒果核提煉葉浸膏作為魚飼料等等,以此完成海南熱帶水果種植戶承擔的回收成本的轉移,最終實現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 施先亮, 喬曉慧. 區域生態供應鏈的內涵研究[J]. 管理世界,2010(2): 171-172.
[2] 陳 杰, 熊 煒. 生態供應鏈與生態型設計[J]. 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 2003, 16(2): 74-76.
[3] Koh S C L, Frank B, Linda L, et al. Current issues of sustainable production,eco-supply chains and eco-logistic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Issues, 2005, 7(1): 88-101.
[4]張茹秀.生態供應鏈的演化機理研究[J]. 生態經濟, 2014(4):46-49
[5] 李季芳. 我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思考[J]. 中國流通經濟,2007(1): 17-19.
[6] 劉貝貝, 陳 歆, 彭黎旭. 我國熱帶水果農藥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現代農業科技, 2013(19): 179-180, 182.
[7] 薛 婷. 農產品供應鏈利益分配機制優化分析[J]. 商業時代,2014(23): 23-25.
[8] 王 萍. 海南熱帶水果產業的SWTO-CLPV矩陣分析[J]. 熱帶農業工程, 2016(1): 36-44.
[9] 宋繼文. 關于回收處理農藥廢棄物問題的探討[J]. 農藥科學與管理, 2012, 33(8): 9-12.
[10] 楊維霞. 農產品供應鏈信任風險及其規避策略研究[J]. 山東農業科學, 2011(4): 112-114, 118.
[11] 徐生菊, 徐升華. 我國農產品供應鏈信息管理研究進展[J]. 貴州農業科學, 2012(8): 210-214.
[12] 羅 巒, 李崇光, 譚 果. 治理結構視角下的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組織模式與質量安全保障[J]. 農業現代化研究, 2014(2):196-199.
[13] 陸 杉. 農產品供應鏈成員信任機制的建立與完善——基于博弈理論的分析[J]. 管理世界, 2012(7): 172-173.
[14] 孫麗君, 倪益華, 吳 健, 等. 基于物聯網農產品供應鏈信息管理系統的構建[J]. 輕工機械, 2014(3): 95-99.
[15] 杜金紅. “農超對接”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穩定性影響因素研究—太原市為例[D]. 太原: 山西財經大學,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