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普及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科普委”)成立于1979年,主要負責中國心理學會的科學普及工作,重點開展心理學理論與知識的交流普及、心理學應用技術的實踐推廣等工作,以加強心理學服務國家、社會和公眾的責任與使命。
科普委第十屆委員會現任主任委員是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高文斌研究員,現有委員共50名,主要由全國各大院校、研究所、醫院以及政府相關部門的心理學專業人員組成。這些專家學者均來自心理學研究與應用一線,覆蓋了全國內地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同時包括了軍隊、司法和國資委大企業等系統的專家。
在過去的30多年里,科普委在老一輩心理學家的細心指導和廣大心理學工作者的積極參與下,在全國范圍組織了多項大型心理科普活動,召開了形式多樣的研討會、交流會、培訓班以及表彰會。2005年以來,科普委承擔開展了多項中國科協領導的心理科普專項活動。2012年以來,科普委連續三年承接了中國科協資助的“學會能力專項”科普子項目。這些活動和項目的開展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新時期推動心理普及、服務社會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并連續為學會贏得了中國科協“全國學會科普工作優秀單位”稱號。
近年來,科普委在中國科協“三結合三加強”工作方針指引下,承擔各項科普素材和科普工具項目工作,積極嘗試探索科普信息化的工作模式和思路,并在全國范圍內組織召開形式多樣的研討會、交流會和培訓活動等,為推動我國心理科學的廣泛普及做出了巨大貢獻。
科普委與時俱進,秉承“服務是最好的科普”的工作理念,在中國心理學會的領導下積極貫徹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在認真分析社會轉型期社會矛盾復雜化、公眾心理科普需求極大上升的社會現狀基礎上,在聯合相關教育單位、心理學專業機構、心理衛生機構、相關企業等,加深了產、學、研密切合作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了心理科普能力,加強科普成果應用轉化,推動了我國心理科普工作更深入和全面的開展。
建立心理科普信息化平臺,打造線上線下聯動模式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科普委面向新的時代特點和需要,聯合相關機構開辟與大眾溝通交流的新渠道,提升宣傳意識,豐富推廣手段;借助新媒體建立暢通的資源輸送渠道,構建常態化輻射服務關系;通過新媒體科普平臺建設,進一步增進公眾對心理科普項目的了解,提升心理科普意識和參與度。
聯合各方力量開展科普活動,滿足公眾需求
科普委指導聯合地方專業機構以講座、主題論壇、沙龍、比賽等形式,面向家長、師生、社會教育工作者、企業員工及管理者、社區保健機構等,組織大型主題科普活動,穩步推進科普活動成果遍地開花,從而實現科協倡導的“大科普”工作格局,有效推動全民科普工作順利開展,提升全民心理科學素養。
推動兒童青少年心身發展與健康促進,保障兒童青少年健康成長
青少年是科普工作的重點人群,科普委通過“中小學生心理成長自主班會”大賽等項目,構建“體能、智能和心理”三維平衡發展模型,揭示個體發展過程中心身之間的交互影響。同時,科普委建立了權威性、互動性和參與性的科普資源平臺,匯聚成較有價值的信息化資源庫。另外,科普委進一步整合“心理科普傳播”專家團隊與“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與促進”專家團隊的專家資源、社會教育機構和生活服務機構的社會資源、中國心理學會的權威平臺及其他相關媒體方面的資源。
持續開展心理健康專業培訓,建立心理科普專業團隊與聯盟
科普委在更大范圍建立了一支具有專業水平的常規心理科普隊伍,鼓勵針對前沿、熱門的心理學應用領域推出專業水平的培訓服務,指導和支持各科普機構利用自身資源,面向有心理學知識需求的社會公眾開展各種形式的講座和培訓活動,推動心理學在各領域的應用,提高心理學專業服務能力和職業技能應用。
加強心理科普基地建設,拓展傳播渠道
2016年,科普委在全國范圍內遴選、建立了一批心理科普基地,使科普基地常規化、系統化,并且通過對科普基地設施建設的進一步完善,開發出一系列心理健康體驗式科普展項與設施,完善了適合我國國情、符合時代特征、有利于推廣的心理健康知識傳播模式。利用心理學會科普優勢資源、盤活當地資源,建立長效互惠的工作機制,發揮了地方科普基地的傳播效應。
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普及工作委員會的科普工作形式多樣,各地學會、機構、企業不斷參與,科普工作精彩紛呈。為此,科普委遴選出一些有特色的項目,通過圖文并茂的稿件向社會大眾展示心理科普工作的進展與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