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斗拉太
摘要:草地是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也是發展畜牧產業的基石,青海上擁有者豐富的草地資源,為地區畜牧產業的健康發展做出的突出的貢獻,同時草原植物根系發達,地面被植被覆蓋之后具有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的功能,因此,草地生態系統在保證牲畜食物安全和陸地生態保護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最近幾年,草原病害的發生給牧草質量和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的威脅,需要我們采取措施切實防治好草原病害。本文主要結合實際情況,就放牧與焚燒對草原病害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更好防控草原病害有一定幫助。
關鍵詞:放牧;焚燒;草原病害;影響
中圖分類號:S5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6-3637(2017)07-0003-02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選取
本次研究試驗地選擇在尖扎縣尖扎灘草原熱旦養殖專業合作社,地區草原的優勢草種為羊草,同時伴生有早熟禾、二裂委陵菜、棰穗披堿草等,土壤類型為栗鈣土,出現了鹽漬化傾向,PH值為7.6~9.2,土壤中有機質為0.08%~2.25%,速效氮為每公斤0.12~0.13g,速效磷和速效鉀為每公斤1.86~4.28g和118.45~170.22g。該地區羊草長期存在斑點病和葉斑病,并且病害呈現加重發生的趨勢。本次實驗從2015年到2016年,為期2年。
1.2 實驗設計
首先,放牧實驗設計。選擇地勢平坦,植被覆蓋均勻,進行劃區圍欄,采用隨機排列的手段進行設計,共合計3個放牧強度,分別為每公頃0只羊、3只羊、6只羊。每個輪牧分區面積為10000㎡,羊為本土羊,每天早上5點~6點放牧;其次,焚燒實驗。設置焚燒區域和不焚燒區域兩個處理,每個處理區域為10000㎡。上述實驗每個處理區域重復1次。4月中旬對焚燒區域進行焚燒處理。病害調查在每次草地植被調查期內進行,檢查葉片的損害情況,并進行記錄,每種病害采集樣本10分以上,帶回實驗室鏡檢。選定不同放牧強度和焚燒小區內按照W形取樣,每個處理區域隨機選擇40~50株羊草,按照如下等級對病害的嚴重程序進行分級:0級無任何癥狀,1級病斑面積小于5%,2級病斑面積在6%~12%之間,3級21~40左右,4級在41%~70%之間,7級在71%以上。發病率=(病株數/調查株數)*100%。
1.3 數據統計
實驗得到數據采用EXCEL2003記錄,并制成相應圖表,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進行方差分析。
2 結果
2.1 放牧羊草斑點病和葉斑病的影響
通過對圖1數據進行分析,羊草斑點病在7、8月份輕度放牧發病率最高,顯著高于重度放牧和不放牧(P<0.05),詳細情況如圖1所示。
通過對圖2數據進行分析發現,6~9月分,羊葉斑病的發病率均是重度放牧下最低,輕度放牧下發病率最高,隨著放牧強度的增強呈現先增加后下降的趨勢。6~7月份,重度放牧、輕度放牧以及不放牧條件下差異性不顯著,8月份和9月份重度放牧下發病率顯著低于輕度放牧(P<0.05)。詳細情況如圖1所示。
2.2 焚燒對羊草斑點病和葉斑病的影響
通過對圖3進行分析發現,在牧草整個生長季節內,焚燒均能夠降低羊草斑點病的發病率,其中6月份、7月份和8月份焚燒能夠顯著顯著發病率(P<0.05)。而9月份和10月份差異性不顯著。詳細情況如圖4所示。
通過對圖4數據進行分析發現,焚燒能夠顯著降低羊草葉斑病的發病率,焚燒后發病率高峰由8月份推遲到9月份。詳細情況如圖4所示。
3 討論
通過本次研究可以發現提高放牧可以降低羊草斑點病和葉斑病的發病率,一方面家畜通過采食牧草,清理草原病原,降低病害初次侵染的幾率,另一方面合理的高強度放牧能夠縮短寄主植株的生長周期,減少被病原侵染的機會。但是放牧是否適合防治所有草地植物病害,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做出研究。
焚燒同樣能夠減輕病害的發生,焚燒能夠清除草原植株殘體以及土壤中的表面菌核,防止致病菌再次侵染牧草,并且長期以來將焚燒作為牧草種子生產過程中必要的管理措施,促進了牧草種子產業的循序發展。在每年早春牧草返青前焚燒殘茬,消滅病蟲害,促進牧草生長。但是這種方法能否確保灰燼中是否存在病原菌,這種限制性都影響到焚燒手段在草原病害防治方面的實施。
總之,本次研究結果顯著,放牧和焚燒在降低羊草斑點病和葉斑病發生率方面有著較好的作用,對于是否適合其他草原病害需要我們做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原燁,張釗,趙寧,張永娟,粱虹,戎郁萍. 火燒和刈割耙除對草原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J].草業科學, 2011(10).
[2]王苗苗,李學玲,王釗齊,王翀,唐靜,林慧龍. 施行草地農業在食物安全上的“漣漪效應”[J]. 草業科學,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