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曉
摘 要:本文應用面板數據的固定效應回歸分析,對S&P500企業2010年~2014年自愿性碳排放信息及碳排放績效的相關性進行研究。發現碳排放績效越好的企業越愿意披露其碳排放信息,基于CDP報告格式的規范性和獨特性,可以證明自愿性碳會計信息的披露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在證明碳會計信息披露具有價值相關性的同時,針對提高碳排放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對所有樣本進行了相關性分析,并通過建立某一行業的碳排放績效CP2排除行業差異的影響,對高耗能行業的自愿性碳信息披露與碳排放績效進行了深入分析。
關鍵詞:CDP 碳會計 碳信息披露 碳排放績效 面板
中圖分類號:F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3(c)-165-02
1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全球溫室氣體(GHG)的排放量絕大多數來源于企業,以2010年為例,其中能源供用行業GHG排放占總排放量的35%,AFOLU項目占24%,工業行業占21%,運輸業和建筑業分別占14%和6.4%[1]。因此,控制企業的碳排放工作迫在眉睫。然而,減排政策的執行離不開真實可靠的碳信息披露。本文意在探究自愿碳信息披露與企業真實碳排放績效之間的關系,驗證自愿碳排放信息的真實性,并就如何提高碳信息的質量提出意見和建議。
2 研究設計
2.1 樣本的選取與數據來源
鑒于我國CDP報告處于初級發展階段,雖然CDP中國100強氣候變化報告的質量正在逐漸提高,但目前數據量仍較小,調查問卷完成情況較差,相比較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碳信息披露體系已基本建設完善。因此,本文選取2010年~2014年S&P500中完成CDP報告情況較好的170家企業作為研究樣本,并針對27家工業企業著重分析。
本文采用面板數據,為保證數據的可獲得性和完整性,對數據進行了如下篩選:(1)剔除超過2年未自愿完成CDP披露的公司。(2)無法獲取GHG排放量的公司。(3)剔除2011~2014年指標數據異常的公司。最終選取170家企業作為研究樣本,其上市公司年報通過美國證監會網站獲得,自愿碳信息披露信息通過CDP官網獲得,企業溫室氣體排放量通過企業社會責任報告(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及CDP報告獲得。
2.2 變量設計及說明
2.2.1 被解釋變量——企業自愿碳信息披露水平
CDP評分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對企業“管理”、“風險與機遇”、“排放”三大塊,進行考核得出分數,第二部分是獲得企業的問卷回答后,CDP項目組根據企業的回答狀況給出每一問題的得分。最后,對CDP問卷中所有問題的得分進行加總,得出該企業的實際得分,并將每個企業的碳信息披露得分標準化為百分制形式,即碳披露得分=(實際值/可獲得值)*100。
本文中以CDP官網公布的問卷評分作為企業自愿碳信息披露水平的計量。碳信息披露的得分越高,企業的自愿性碳信息披露水平也就越高。
2.2.2 解釋變量——碳排放績效
碳排放績效是衡量碳排放效能的指標用CP1和CP2表示,產生相同貨幣量的收入排放的碳越少,碳排放績效越好。最早期的研究依賴于從經濟優先權委員會(CEP)的排名。然而,CEP數據只涵蓋在高污染的行業,如鋼鐵、石油、造紙、電力設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少數美國企業和整個應用方法不一致行業(彭定康,2002)[3]而且,此前的研究通常使用范圍廣泛的環境數據,如排放的管道廢物;排放的氣體有毒物質,土地和水的污染物來衡量環境績效。
鑒于公眾對氣候變化的關注都集中在碳類化合物的排放水平,本文認為碳的排放量是碳性能的適當和客觀量度,因此建立模型如下:
企業碳績效采用實物計量模式,是指企業每產生一單位的收入(本文采用的貨幣單位為1000美元)所釋放的溫室氣體的數量(MWh)。其中溫室氣體包括按照國際標準劃分的第一范圍和第二范圍的溫室氣體。公式(1)中,CP1值越小表明企業的碳排放績效控制的越好,環境控制效率更高。公式(2)中,Nj為行業j的公司維度,j=基礎材料、消費者必需品、消費必需品、能源、金融、醫療保健、工業、信息技術、電信服務、公用事業行業,公式(2)中的CP2表示的是排除行業差異性后j行業的碳排放績效。
2.3 模型的構建
通過Hausman檢驗可知該模型符合解釋變量的嚴格外生性假設,即假定特異誤差與所有時期的每個變量都是無關的。其非觀測效應由于組內變換而消失,這種基于除時間均值變量的混合OLS估計量被稱為固定效益(FE)估計量,主要應用于多截面少時間序列的數據分析。建立模型如下:
公式中,β0為常數項,下標it表示第i個樣本公司在t年的指標值,CDP1為因變量——自愿碳披露程度,CP1為碳排放績效。
3 實證結果分析
本文利用STATA統計軟件,進行面板數據回歸分析。基于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只考慮單一變量自變量對自愿碳信息披露的影響,可將回歸結果表示為:
其中,為170家企業的資源碳信息披露和碳披露績效的相關系數,為j行業企業的相關系數,αi為工業企業固定效應的估計值。
(1)170家行業的CDP與CP1相關系數為-3.028,二者呈負相關,但相關性并不顯著。各行業CDP與CP2之間的相關性也不同,其中消費者非必需品行業(Consumer Discretionary)和能源行業(Energy)自愿碳排放披露和碳排放績效呈正相關,但相關性不強。原因如下:第一,非必需品行業和能源行業自覺進行碳披露的程度很低僅占20%左右,且通過分析CDP報告發現如上兩個行業企業調查問卷回復并不規范,存在一定的應付作答現象,尤其是像高耗能的能源企業可能存在一定的“粉飾”碳排放績效的行為。第二,非必需品行業如奢侈品類其高額的利潤與碳資源耗費并不成比例,導致其CDP得分與其碳披露績效相關性較差。
(2)分析工業行業的實證結果,發現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CDP與CP2負相關。排放績效越好的企業越愿意披露其碳排放信息,其原因在于充分的信息披露有助于企業從碳績效表現較差的企業中突出出來,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降低投資者的投資風險,使之更愿意以合理的價格購買該企業的股票,降低籌資成本進而提升企業價值。同時由于披露要求具有較為嚴格的標準或規范,可以進一步得出的判斷,即這種自愿披露的信息具有“一定”的真實性。該模型檢驗了自愿性碳排放信息披露與碳排放業績之間相關性,由回歸結果可知,工業企業自愿性碳信息程度與碳排放績效的相關系數為-58.741,基礎材料企業的相關系數為-23.691,并且都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拒絕相關系數為0的原假設。可見,S&P500上市公司中工業企業和基礎材料企業自愿性碳排放信息披露具有一定的價值相關性。
4 結論及建議
在經濟發展模式由傳統經濟向低碳經濟的發展進程中,溫室氣體披露信息的重要性日益彰顯。然而,由于碳信息披露等級和企業真實碳績效之間實證研究的缺失,自愿碳信息披露的可用性始終是個未驗證的問題。本文的研究結果與Clarkson(2008)和AlTuwaijri(2004)等人的猜想基本一致,通過面板數據的固定效應回歸分析驗證了碳業績表現優異的企業會披露更多信息來區分自己,從而吸引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自愿碳信息披露質量越高,其碳披露信息具有“一定”的真實性,但其信息披露的可靠性仍需要探究。
參考文獻
[1] 李朝芳.環境責任、組織變遷與環境會計信息披露——一個基于合法性理論的規范研究框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5).
[2] Denis Cormier,Michel Magnan,Barbara Van Velthoven.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quality in large German companies:economic incentives,public pressures or institutional conditions?[J].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2005,14(1).
[3] Clarkson P M,Li Y,Richardson G D,et al.Revisi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An Empirical Analysi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6,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