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俊 張錦國 田繼承 胡晉
1布氏桿菌病概述
布氏桿菌病(簡稱布病)是由布魯氏桿菌引起的人畜共患傳染病,在自然條件下,家畜對布魯氏桿菌的易感性存在種屬差異,羊的易感性比較強。羊的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生殖器官和胎盤炎,引起流產、不育、睪丸炎、跛行、后肢麻痹或脊髓炎;傳染無季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傳播途徑較多,可通過皮膚、消化道、呼吸道粘膜等途徑傳播。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將布病列為B類動物疫病,我國將其列為二類動物疫病,此病的流行和發生不但影響養羊業的繁育水平和經濟效益,而且對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也造成了嚴重危害。
2羊布病的調查
今年新春伊始,正是羊群發情繁育的極佳季節,可武穴市動物疫病預防控中心陸續接到養殖戶的訴求,普遍反映母羊流產、跛行、甚至羔羊死亡等現象,引起了武穴市畜牧獸醫局和武穴市動物疫病預防控中心的高度重視,恰逢湖北省開展布病凈化工作,立即制訂了《武穴市羊布病凈化方案》,決定在全市羊養殖場開展布氏桿菌病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實驗室血清學檢測,對全市147家羊養殖場11872只能繁母羊、773只公羊、8954只后備母羊和羔羊進行了全部調查,共調查12各鎮處,占全市12各鎮處的100%,調查行政村105個,占全市325個行政村的32.3%,調查肉羊養殖戶147個,占全市養羊總戶數的100%,具體調查結果列表如下:
2.1流行病學調查對象的確定
以全市各鎮處畜牧獸醫技術服務中心提供的報表為基礎,以曾經發生過懷孕母羊流產、公羊睪丸炎、育肥羊關節炎跛行的羊場為調查重點,對全市12各鎮處147家羊養殖場進行100%的排查,然后抽取血樣進行血清學檢測。
2.2流行病學調查人員的確定及培訓
各鎮處畜牧獸醫技術服務中心抽調一名技術骨干,武穴市派出3名技術人員,共計15人,組成技術專班,分成5個調查采樣小組,以鎮處為單位,整體推進。每個小組選組長一名,負責調查對象的宣傳,并組織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內容涉及品種、引種來源、疫病既往史、免疫程序、疫病防控、市場銷售等方面。同時對小組進行分工,2人負責采樣,1人負責信息登記、樣品保存,送市動物疫病預防控中心實驗室待檢等工作。
武穴市畜牧獸醫局成立以局長組長,分管技術工作副局長為副組長的的布病防控領導小組,中心專門成立技術專班,負責布病防控工作的指導、督辦和技術支持,在市疫控中心進行為期兩天的技術培訓,培訓內容涉及到羊布病流行病學的調查方法、調查內容、調查表格填寫、血清樣本采取、貯存、送檢程序和辦法。調查完成后,及時作出調查分析,撰寫布病調查報告。
2.3流行病學調查方法
2.3.1調查表法:
向全市各鎮處畜牧獸醫技術服務中心印發調查表,調查2017年肉羊養殖基本情況:包括肉羊總存欄數、公羊數、能繁母羊數、后備母羊以及羔羊數、出欄數、從業養殖人員從業年限、健康情況、文化程度、養殖規模等基本數據。重點調查免疫程序、疫苗種類、臨床癥狀、發病率、死亡率等情況。
2.3.2.現場調查法
參考調查表反映的情況,市動物疫控中心專家小組有針對性地深入鎮處養殖現場,對獸醫人員、養殖場主、飼養員進行詳細詢問調查,對肉羊群體和個體進行臨床檢查,對肉羊發病情況作出快速診斷,對調查表反映有問題的羊場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對品種選定、經營模式、養殖方法、生產情況、免疫程序進行深入分析,幫助養殖經營者度過困難,提高養殖經濟效益。
2.3.3.血清學監測
2.3.3.1對全市各鎮處147個肉羊養殖場進行100%的采血抽樣,按照動物疫病監測技術要求,對空腹肉羊采用真空采血管由頸靜脈采血5ml,貼上標簽、避光、室溫靜置后,盡快分離出血清(自然析出),送至市疫控中心實驗室待檢。
2.3.3.2監測試劑:哈藥集團生產的布魯氏菌病琥紅平板凝集抗原和深圳康百得公司生產的布魯氏桿菌病ELISA試劑盒。
2.3.3.3按照布魯氏菌病監測標準(GB/T18646-2002)進行操作,用哈藥集團生產的布魯氏菌病琥紅平板凝集實驗抗原來監測血清樣品中的抗體,如發生凝集反應,表明被檢血清中含布魯氏桿菌野毒產生的抗體,表明羊群受到布魯氏桿菌的野毒感染。由于存在假陽性問題,我們先由檢測成本相對較低的琥紅平板凝集實驗進行篩選,陽性反應血清再進行靈敏度高的ELISA實驗檢測,最后結合臨床癥狀判定是帶毒陽性還是臨床病例。
3調查結果和監測結果
3.1武穴市布魯氏桿菌病陽性血清分布表
全市12個鎮處抽檢血清樣品21599份,琥紅平板實驗初步篩查出陽性血清56份,經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確定陽性血清55份,結合臨床癥狀確診發病羊18只,帶毒羊37只。
3.2武穴市陽性血清臨床病例癥狀分布
3.3.武穴市陽性血清臨床顯著性檢測
4檢測結果分析及處理
我市此次布病普查自建國以來的第2次,第1次是在1988年全國動物疫病普查,當時的監測結果全部為陰性。隨著人們對草食動物肉食品需求越來越多,肉羊的養殖數量越來越大。頻繁引種和粗放的管理,是我市布魯氏桿菌病重新發生的主要原因,總結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4.1養殖戶大多數對布魯氏桿菌病造成的危害認識不夠
對如何有效的防治布魯氏桿菌并的相關知識了解甚少,致使購入或飼養病羊或帶毒羊只成為布魯氏桿菌病的傳染源,會導致疫病蔓延或呈持續性發展。
4.2自我防護意識淡薄
產羔、產犢高峰時期或母羊流產以及畜產品加工時,獸醫、飼養員、技術人員不及時妥善處理胎衣、胎兒。使得布魯氏菌得以通過媒介傳染給其它易感動物和人,致使人和其它動物感染發病。
4.3家畜及畜產品的流通
特別是跨省、跨縣的流通,在缺乏應有的檢疫情況下,流通渠道成為布魯氏菌病傳播的重要途徑。這次檢測檢出的陽性病例都發生在小型養羊場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4.4動物防疫監督部門對布魯氏菌病等疫病防治工作不重視,檢疫、監督力度不夠,也可導致布病傳播
4.5在調查過程中
有1家養殖戶,2016年做過檢測當時為陰性,根據調查反饋的信息,近2年來沒有從外面引種,周邊沒有其他養殖戶,不能確定病源,考慮其為山區放牧,懷疑是否與野生動物有關。
4.6對實驗室檢測出來的陽性血清病例及同群畜,全部予以撲殺和無害化處理
5羊布魯氏菌病的防治技術措施
5.1傳染源的控制和滅源
對布魯氏桿菌病臨床上出現流產等癥狀的可疑病例,經實驗室確診后予以撲滅和無害化處理。
5.2建立疫病報告制度
肉羊養殖場出現流產、不孕不育等典型癥狀時,特別是規模化養殖場,要及時上報疫情,確定為陽性病畜時,及時處置,并報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備案。
5.3阻斷和控制傳播途徑
羊群中如發現可疑病例,應及時消毒環境,更換飼養人員,阻止肉羊產品銷售和引種;大力推廣羊人工授精技術,切斷傳播途徑。
5.4培養健康畜群
提倡肉羊自繁自養;從外地引種需要進行血清學和病原學檢測,杜絕陽性種羊引入,自繁自養可以凈化疫病,確需引種,到國家指定的陰性場引種,壯大自己的種羊群。
5.5輔助技術措施
包括定期進行種羊群布魯氏菌病抗體檢測,從事養殖行業人員定期進行健康檢查;畜牧獸醫主管部門加強執法監督,對購銷種羊必須取得檢疫合格證明及免疫標識,建立可追溯體系。同時對我市所有規模養羊場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的要求,規范養殖秩序,按照養殖條件嚴格審核,符合條件的養羊場發放動物衛生防疫合格證,養殖條件不符合要求的養殖場依法予以處罰并責令整改,對拒不接受管理和拒不整改的養殖場戶依法取締關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