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笛 張軍璞
摘 要:本文借鑒USEM就業能力模型,利用浙江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的相關數據,構建了高職大學生求職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采用分層抽樣方法,在浙江省內的15所高職院校選取了552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運用因子分析法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分析結果表明,有成功求職經驗的學生對求職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指標的認知與所建模型基本保持一致,而無成功求職經驗學生的認知與模型存在較大差異。這表明,一方面本文建立的求職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是科學的,另一方面我們要加強對學生,特別是無成功求職經驗學生的教育和引導,提升其就業能力。
關鍵詞:高職 求職素質 評價系統
中圖分類號:F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3(b)-185-02
教育部等國家相關部門的數據顯示,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從2001年的114萬增加到2016年的756萬,特別是近10年來,我國的高職教育迅猛發展,畢業生人數連創新高。一方面是畢業生人數的急劇增加,另一方面是國家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增速放緩,我國的就業形勢異常嚴峻。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如何在就業市場與廣大本科生競爭,實現充分就業,就成為了一項緊迫的課題。要順利實現就業就要充分了解招聘單位的人才需求標準和要求,建立科學的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對高職畢業生積極應對競爭、實現就業是十分必要的[1]。
1 求職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構建
1.1 求職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參考USEM就業能力模型,對浙江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專家評審意見進行整理,通過對浙江省內7所高職院招生就業部門負責人的訪談,應用Delphi咨詢方法確定了本文的量化就業能力指標體系[2]。該體系主要分為五大類:學科理解力(U)、技能(S)、自我效能感(E)、元認知(M)和其他素質。
1.2 數據來源及評價模型的構建
本文選取第一至第八屆浙江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的126位高職大學生參賽選手作為樣本,根據專家評委的點評,給每個參賽學生的求職素質評價指標打分,分值范圍為1~5分。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對該126位高職參賽選手的9項求職素質評價指標進行分析,最后將每一項指標按照系數大小排序 。由此可見,對高職大學生求職成功影響最大的三個因素分別是專業技能、求職態度和人際溝通。而對求職成功影響較小的三個因素是學習方法、職場禮儀和外在形象。這與高職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目標和社會對高職畢業生的需求狀況是比較吻合的。
2 高職大學生對求職綜合素質認識的研究
2.1 研究對象的選取
本文選取紹興職業技術學院、浙江郵電職業技術學院、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寧波職業技術學院等浙江省內15所高職院校的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研究高職生對求職綜合素質指標體系的認識。本次研究共發放調查問卷600份,回收有效問卷552份,問卷有效率達到92%。調查對象的選取主要采用分層抽樣,以紹興職業技術學院為代表的民辦高職院校、以浙江郵電職業技術學院為代表的普通公辦高職院校、以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代表的省示范性高職院校和以寧波職業技術學院為代表的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的有效問卷回收份數分別為157份、204份、95份和96份,這四類學校的有效問卷占比分別為28.4%、37.0%、17.2%和17.4%,本次調查的置信度設置為95%。
2.2 因子分析
參考英國心理學家C.E.斯皮爾曼提出因子分析,可以用不多的幾個因子反映原數據的大量信息,這對我們的研究具有極大的幫助。現用因子分析法對求職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9個指標進行因子分析[3],第i個被調查對象對第j項指標的重要程度的打分我們用Xij表示。因為對求職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所包含的9個指標的認識存在明顯差異,我們將研究對象分為兩類:第一類,有成功求職經驗的高職生;第二類,無成功求職經驗的高職生。
首先分析第一類人群的數據,他們認為影響求職成功率的主要因素分別為F1、F2、F3、F4和F5。其因子載荷矩陣和因子貢獻率表分別見表1和表2。
由第一類人群的載荷矩陣可以看出,影響第一個因子的主要因素是專業技能和職業定位,反映的是求職者的工作能力;影響第二個因子的主要因素是求職態度;影響第三個因子的主要因素是人際溝通能力;影響第四個因子的主要因素是工作經驗;影響第五個因子的主要因素是外在形象。根據因子貢獻率可以得出求職綜合素質各項目重要程度的排名:工作能力、求職態度、人際溝通、工作經驗和外在形象。
同理,根據第二類人群的數據可以得到他們的因子載荷矩陣表和因子貢獻率表,見表3和表4。
根據第二類人群的載荷矩陣可以知道,影響第一個因子的主要因素是外在形象和職場禮儀,反映的是給招聘者的第一印象;影響第二個因子的主要因素是工作經驗;影響第三個因子的主要因素是職業定位;影響第四個因子的主要因素是求職態度;影響第五個因子的主要因素是專業技能。根據因子貢獻率可以得出求職綜合素質各項目重要程度的排名:給招聘者的第一印象、工作經驗、職業定位、求職態度和專業技能。
表4顯示,第二類人群的五個因子累計方差只有0.542,即他們對求職綜合素質具有公共認同的部分僅有一半,說明在無成功求職經驗的高職生中,他們對求職綜合素質體系的認識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和主觀性。
2.3 研究結果分析
在以上因子分析的基礎上,最終計算出第一類人群和第二類人群對求職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各指標重要性的認知程度,計算結果見表5。
我們將表5的分析結果進行研究發現,第一類人群除了在自我表現和工作經驗這兩個項目的認識上與我們的求職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有差異外,在其他方面都是一致的。這一方面說明了我們建立的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另一方面也說明隨著經濟社會環境的發展變化,招聘單位對應聘者所具備的素質和技能呈現出多樣化和差異化,第一類人群在認識上還存在不足之處。第二類人群的認知程度與實際要求存在較大的偏差,他們過于注重外在形象和工作經驗,從而忽視了一些重要的因素,比如專業技能和人際溝通等。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對于剛剛走上社會的高職畢業生來說,他們欠缺社會經驗,沒有經過歷練,專業技能還未充分展示,而通過外在形象和職場禮儀等可以給招聘單位快速認識自己的機會,將加強其對自己的好感,從而增加應聘成功的機會[4]。但從長遠來看,他們更應該熟練掌握專業知識,具備良好的求職態度和人際溝通能力。
3 結論和建議
本文以浙江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的相關資料為基礎,構建了高職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模型,研究發現,求職綜合素質各指標重要程度的排序如下:專業技能、求職態度、人際溝通、自我表現、職業定位、工作經驗、學習方法、職場禮儀和外在形象。有成功求職經驗的高職生對評價體系中各指標的認知與模型基本保持一致,而無成功求職經驗者的認知與模型存在較大差異。這一方面說明我們建立的評價模型是科學的,另一方面說明需要加強對無成功求職經驗學生的教育和引導。
高職學生更要注重專業技能的提高,不要過度看重外在形象。很多學生誤以為給招聘者的第一印象是決定性的,實則不然,根據評價模型,專業技能和外在形象的系數分別是0.9553和0.0081,他們的重要程度一個是第一,另一個是最末。在當今經濟降速換擋的時期,就業壓力大增,同一工作崗位競爭激烈,良好的求職態度和人際溝通技巧能夠幫助其獲得招聘單位的好感與信任。
高職生一定要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明晰自己的職業定位。隨著國家創新驅動增長戰略的實施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局面的興起,社會上的工作機會和崗位越來越多,但一部分學生卻到處亂投簡歷,逐漸迷失了方向。高職生作為技術技能型人才一定要明晰自己的職業定位,做好職業規劃,避免因為定位不清或不準而頻繁跳槽,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用人單位的信任和重用,收獲更大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 石勇.淺談學生社團經歷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4(8).
[2] 孫文凱,郭茜.學生工作經歷對收入有影響嗎[J].統計研究, 2015(5).
[3] 郁菊萍.高校學生社團工作經驗與就業能力的相關性分析[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2)
[4] 肖貽杰.高職學生就業能力結構及高職教育對就業能力影響的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0(13).
①基金項目:紹興職業技術學院2016年度課題“基于打造四眾平臺的浙江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優化與提升研究”(SZK201605)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王曉笛(1980-),女,黑龍江友誼人,紹興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方面的研究;張軍璞(1980-),男,河南葉縣人,紹興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計量經濟學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