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陸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村體育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本文分析了我國新農村體育運動發展的一些影響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對策。
關鍵詞:新農村;體育運動發展;影響因素;對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村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體育作為農村發展的重要一環,是保證農民身體健康和身心愉悅的核心。農村體育是現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征程中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發展和建設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匹配的“新農村體育”。否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將是不全面、不完善,缺乏生機與活力的新農村。農村體育是指在縣級以下廣大農村以農民為主開展的大眾性體育活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下的新農村體育,是廣大農民在小康社會的體育活動中,為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利用農閑或勞動休息時間開展的以鍛煉身體,豐富娛樂生活為主的群眾體育娛樂活動。兩者性質都是大眾體育,都是以提高農民健康水平,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為目的,只是兩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本文基于當前國情、民情為宏觀背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的實踐中提出的新戰略,也是我國當前理論研究過程中必須面對的新課題和新增長點。
一、影響農民參與體育活動的因素分析
農村體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既有一定的獨立性,但又要遵循一定的規律,農村體育作為社會結構的組成部分,要把它融入到經濟、政治、文化、教育、人文等社會大系統中,雖然近幾年農村體育發展迅速,但受地域和經濟發展不平衡影響,制約著農村體育的發展。
(一)農民體育觀念落后
在我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歷史中,農民的舊思想、舊觀念根深蒂固,“重文輕武”的社會現象在農村已經無法改變,再者農民受教育文化的機會較少,整體文化素質較低,使得他們參與體育的觀念淡薄,“無病即健康”的觀念已經扎根心底。據了解,有75.2%的農民認為勞動可以代替體育活動,而且對鄉鎮一級干部調查發現,對農村體育“非常重視”和“比較重視”的鄉鎮干部分別只有8%和20%,也就是說大部分鄉鎮一級干部對體育不重視,認為農村體育可有可無。
(二)政府和社會體育組織參與體育的管理機制和運行機制滯后
農村體育管理政府相關部門和社會體育組織共同組成,目前我國鄉鎮文體站有建立體育文件和制度的只有36.5%,能經常開展體育知識、法規宣傳的就更少只有15%,能經常收集農民體育需求信息的只有12.5%,在現有的文體專干部中,也有部分干部認為從事基層文體工作條件差、地位低、待遇差而缺乏工作積極性,更大一部分原因是領導不重視,把他們分配到農村的計生、治安等其它部門去工作,而導致文體部門機構形同虛設。所以鄉鎮體育管理機制滯后是制約農村體育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資金投入遠遠不能滿足農民體育需求
經濟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群眾體育的發展。農村地區在體育組織和場地設施的建設上,主要是通過行政性撥款、所在地的企業贊助、民間集資等。相比城市而言,農村體育行政性撥款比城市體育的投入要少得多,目前主要還是依靠企業贊助、民間集資這兩種方式。這樣就造成了農村體育基礎設施嚴重缺乏,許多鄉鎮根本就沒有像樣的體育設施,有的話也是一些象征性的擺設,主要是用來應付上級檢查。因此,增加農村體育資金投入,加強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村體育發展新的增長點。
(四)社會體育指導員缺乏
缺乏體育指導員是影響城鄉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原因之一。隨著農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農村常住人口中老年和少年兒童比例較高,這些人群的文化層次又相對較低。科學健身的知識更加缺乏,需要在體育指導員的科學指導下進行體育鍛煉。在調查中發現,社會體育指導員主要集中在城市,而農村體育指導員只有僅占總數的1.4%,遠遠不能滿足農村體育的需要,所以,缺乏體育指導員也是制約農村體育發展的因素之一。
(五)針對農村體育的政策法規和農村體育理論研究較少
目前,專門針對農村體育的研究很少。專門探索農村體育管理模式;農村體育特點、發展、鍛煉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比較缺乏。在對體育管理部門的調查中發現,我國針對農村體育政策法規除了頒布的《農村體育管理暫行條例》外,沒有發現另外制定的有關于地方性的專門針對農村體育的政策法規。
農村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農村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地區正大踏步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邁進。目標的實現為農村體育的發展提供了物資基礎,經濟條件改善的農民對精神生活的需求更加強烈。發展新農村體育是滿足社會主義新農村廣大農民對健康的需求和加快農村文化市場建設和經濟建設的時代發展的需求。農村體育作為一個社會現象必須從屬于一定的社會背景,必將受當地的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水平、意識形態等諸多社會因素的影響。
二、加強新農村體育發展的對策探討
(一)加強政府對農村體育的管理并逐步使農村體育制度化和社會化
把農村體育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政府對事關農民身體健康和社會發展的體育事業要加強領導,統籌規劃,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職能。各級體育局及相關部門要明確在農村體育發展中的職責,將農村體育健身設施建設納入各地區的發展規劃。農村體育要注重形成政府管理、依托社會、全民參與、村民自治的社會化管理體制。在解決農村體育問題時,以全面的、協調的、科學的發展觀出發,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讓農民自己選擇符合本地實際的發展模式,逐漸形成新農村體育的社會網絡化。
(二)大力培養新農村體育的骨干力量
在建立新農村體育社會化的管理體制過程中,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改變以往單純依靠基層行政干部為體育指導員的做法;建立和健全社會體育指導員崗位培訓制度,實行責權利相結合,使社會的體育資源得到最有效的應用。
(三)積極主動的加強資金投入,完善新農村體育場地設施建設
農村體育設施匱乏,公共體育設施不完善,成為制約農村體育活動開展的主要因素。我們要抓住政府大力投資興建農村體育設施機遇的同時,廣開資金渠道,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個人資助體育健身活動,形成多元化的投資格局,進一步完善新農村體育場地設施建設。
(四)加強對廣大農村居民喜聞樂見的民間傳統體育及傳統體育項目的挖掘和推廣
隨著“十三五規劃”的實施,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新農村體育將會有更大地發展空間,我們要結合新農村實際,努力探索適合新農村農民特點的體育活動方式。民族傳統體育具有獨特的特點、功能和價值,以及在農村開展的優勢,發揮民族傳統體育的作用,滿足農民健身的需求、豐富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促進農民間的交往和溝通、促進和諧社會的形成、增強農民的自信心,同時推動新農村體育的快速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的步伐。
(五)與時俱進,改革創新新農村體育,努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改革創新新農村體育活動,注重科學引導,通過制度的完善和體育活動的改革創新來推動新農村體育的發展。可以制定一部地方性的《農村體育工作條例》,配合國家的《農村體育管理暫行條例》,使有關部門在開展新農村體育時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減少隨意性和人為因素,優化農村體育發展環境,最終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總之,新農村體育發展應該以黨的十九大為契機,大力推動全民健身計劃,千方百計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滿足農民身體健康需要和身體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楊丹亞.社會變遷對農村體育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體育科技,2017(02):93-94+96.
[2]許彩明,武傳璽.我國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發展戰略環境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7(06).
[3]王保華.當代經濟體系下新農村體育發展研究[J].知識經濟,2015(15):20.
[4]胡安義,汪曉琳.小城鎮經濟發展中“新農村體育”發展的現狀及對策——以鄂西少數民族地區為例[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3(04):22-26.
[5]吳彩榮.新農村體育發展的幾點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14,11(06):253.
[6]韓成祥,布特.我國農村體育發展研究的反思與展望[J].浙江體育科學,2016,38(03):6-11+24.
[7]郇昌店,肖偉,郭修金.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運行邏輯、項目不足與完善思路[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5,30(01):23-28.
(作者單位:大同煤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