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順
A去年秋天,表弟家的干果生意陷入低迷。為了增加收入,腦子靈活的他去了一趟新疆,花了近萬元人民幣,將當地人的烤馕手藝和一口高大的烤馕爐帶回了家鄉。烤馕是新疆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品,表弟的烤馕在本地剛一上市,便以外干內酥、味道香美大受歡迎,因而每日來店買馕的人很多。
既然烤馕如此暢銷,按照常理,每天就該多烤些,也可多賺些錢。可奇怪的是,表弟將每天的用面量嚴格控制在25斤左右,烤馕的塊數也絕不會超過150塊,這樣可以在中午左右售完。于是,常有一些遲來的顧客會因買不到馕失望而歸。在一次家人小聚的飯桌上,我把心中的疑問全盤倒了出來,憨憨的表弟笑了一下,然后委婉地向我講起了他的生意經。烤馕的本錢不大,制作過程也不煩瑣,利潤還算可觀,150塊烤馕的純利潤足可抵得上一個小公務員的日工資了。但之前表弟已做過市場調查,發現此處的固定客源有限,每天來這里購物的都是一些常客,烤馕一旦做得太多,每日達到一種飽和狀態,用不了多長時間,人們便會因買得過頻而吃膩。這便是表弟不肯多做烤馕的真正原因,目的是喚起那些喜歡吃馕的人的味蕾之后,再讓他們隔三岔五地才能吃上一回,只有這樣,才能把烤馕的生意做持久。表弟的話不多,卻聽得我肅然起敬。
B無獨有偶,今年開春,我家小區附近新開了一家烤鴨店。店鋪的經營者是一位個頭不高的南方人,名喚阿海。開店之初,阿海便給自己定了一條規矩,烤鴨現烤現賣,每天只售100只,通常賣到過晌就關店,因而每天來這里購烤鴨的人都要提前排長隊。當然,對那些想吃烤鴨卻沒時間來站排的顧客,阿海也接受電話預約,然后利用關店后的時間送貨上門。他的這種人性化的銷售辦法,深受小區百姓的好評,因而生意一直好得很。我和阿海相熟后,好心地建議他每天多烤兩爐,留作傍晚時段集中出售,這樣會盈利更多。阿海笑著告訴我,一則烤鴨是個技術活,不能速成;再則,小區規模不大,購買力有限,他的買賣一般以讓每戶居民一周內能吃到一只烤鴨為佳,這樣的話,他的烤鴨店才會因為有了固定食客而長久賺錢。望著阿海一副敦實憨厚的模樣,我的心中不免生出敬佩之情。
“長久以來,受“無商不奸”這種狹隘思想的影響,商人在我心中的形象一直是“唯利是圖”的代名詞,只要商品有銷路,他們便可無限大地擴充經營時間和范圍,以便獲得短期利益的最大化。然而當下,我卻從表弟烤馕和阿海售鴨的故事中悟出“貨賣不足是盈余”的大道理,這才是新時代商人利用天時地利人和智慧賺錢的生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