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運靜
摘要:文章從病原學角度分析牛呼吸道疾病流行的根本原因,并據此提出相應的防控對策,為牛呼吸道疾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牛呼吸道疾病;病原學;流行原因;防控
中圖分類號:S858.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6-3637(2017)07-0152-01
1 引言
牛呼吸道疾病具有發病率高、傳播范圍廣的特點,而且致死率也極高,損害養殖戶的經濟效益。該病可發生于不同階段、性別、品種的牛只身上,在秋、冬兩季尤為高發。致病的主要原因在于牛只發生一種或多種病原感染,加之牛養殖環境、條件、管理、免疫等因素變化所產生的應激反應疊加影響所致。據資料表明,導致牛呼吸道疾病流行的根本原因在于病原單獨或混合感染牛群所致。其致病病原主要包括細菌(牛巴氏桿菌)、支原體、病毒(牛病毒性腹瀉病毒、牛呼吸道合胞體病毒、牛皰疹病毒1型)等。不同病原感染對宿主呼吸道機能的損害癥狀與程度也各有不同。
2 牛呼吸道疾病流行的原因分析
2.1 細菌感染
細菌感染導致牛呼吸道疾病發生與流行多是由一種兩端鈍圓但中間微凸的牛巴氏桿菌感染所致。該病菌在腐尸中存活時間極長,最長可達6個月之久。但在陽光直射環境下或干燥的空氣中,該細菌存活率較低,陽光直射下只需經過幾分鐘即發生死亡,在干燥環境中,該病菌也只可存活約2~3d。因此,采用一般的消毒液或采取高溫滅殺的方式,均可實現滅殺該菌。在引發牛呼吸道疾病感染和傳播中,該細菌的作用不可忽視,其具體的致病機制目前尚未明晰,但其屬于上呼吸道常在細菌,一旦動物發生其他致病病原感染時,則會大幅提升其繁殖能力和增殖數量,并作用和損害動物的肺臟、氣管等部位,引發肺炎、氣管炎、支氣管炎等,在犢牛身上還會引發化膿性支氣管肺炎。此外,該菌傳播的主要方式可通過直接接觸、飛沫傳播、飲水傳播,乃至被污染的牧草、塵埃等都可以成為傳播介質,因此一旦發生細菌性牛呼吸道疾病感染,則其大規模爆發的風險則相對較大。
2.2 支原體感染
牛支原體感染是導致牛呼吸道疾病發生與流行的另一個重要原因。近年來,在國內不同省份發生的牛呼吸道傳染疫情,其中多數都是因為在引進外來犢牛時,其身上攜帶牛支原體感染本地牛群所致。牛只感染支原體初期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食欲減退、精神抑郁、氣喘咳嗽尤以夜間氣溫轉涼之際最劇,少數病畜出現繼發性關節炎、腹瀉、結膜炎等,病重者可導致死亡。感染支原體的犢牛,其死亡率相對較高,一般可達到50%左右。經研究實踐證明,大多數牛只出現支原體感染而引發呼吸道疾病的情況多是在犢牛進行長途調運過程中,因此長度調運會導致犢牛出現不良應激反應,進而致其抗病與防御能力下降,從而發生支原體感染。
2.3 病毒性原因
病毒感染是造成牛呼吸道疾病發生和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易引發牛呼吸道疾病的病毒類型主要包括牛病毒性腹瀉病毒(BVDV)、牛呼吸道合包體病毒(BRSV)、牛皰疹病毒1型(BHV-1)這3種。其中在肉牛養殖場中,BHV-1是引發牛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毒類型。
3 牛呼吸道疾病防控對策研究
針對牛呼吸道疾病不同的發病和流行原因,所采取的防控對策也有所不同。以下,將針對上述三種原因提出相對應的防控對策。
3.1 牛巴氏桿菌病的防控
針對牛巴氏桿菌感染而引發的呼吸道疾病則應當從綜合預防角度著手,在犢牛入舍前使用福爾馬林消毒或3%~5%的火堿進行地面刷洗,對牛舍內各種用具進行全面消毒。定期給牛群注射出血性敗血癥氫氧化鋁菌苗,同時在疫情發生時,及時選用鏈霉素、青霉素等抗生素進行治療。
3.2 牛支原體病的防控
對于牛支原體感染引發的牛呼吸道疾病,則一般選擇細菌蛋白質合成的藥物進行防控與治療,如四環素類、氯霉素類、喹諾酮類等,其中四環素類藥物是國家限制使用類藥物,因此在選用此類藥物時應當慎重。此外,目前在用的其他類型防控牛支原體感染的呼吸道疾病疫苗都為全細胞疫苗,在使用過程中僅能夠提供部分保護或短時保護,且毒副作用較大。因此,針對牛支原體病的防控對策,一般重在綜合防治方面,具體包括:(1)嚴格管理犢牛引進,禁止從疫區引進犢牛,同時對引進犢牛需做好牛支原體病、泰勒蟲病、牛結核等常見病的檢驗檢疫與疫苗接種工作。(2)加強養殖管理,保障牛群飼養環境干燥、通風、衛生,且針對不同來源、不同年齡的牛只實施分欄飼養,日糧選擇上也應當保證營養豐富,粗精結合。做好牛群日常監控和檢測工作,及時發現病牛并將其隔離治療。
3.3 疫苗防治
由病毒性原因導致牛呼吸道疾病傳染與流行情況,則可以根據不同病毒類型選擇對應的免疫疫苗進行防控。如針對牛病毒性腹瀉病毒(BVDV)采取BVDV減毒或滅活疫苗,針對牛呼吸道合包體病毒(BRSV)采取BRSV疫苗,針對牛皰疹病毒1型(BHV-1)采取BHV-1疫苗等。
參考文獻
[1]王煒,武華.牛病毒性腹瀉病毒的多形性及疫病防控[J].動物醫學進展,2008,29(4):96~99.
[2]鄧宇,王新華,郭燕,等.抗BVDV卵黃抗體的制備[J].家畜生態學報,2001,28(1):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