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敬萍 凡玨
摘要:豬蛔蟲病是由豬蛔蟲寄生到豬小腸內而引起的一種線蟲病,主要危害3~6月齡的仔豬,在我國很多養豬地區廣泛存在。最近幾年,合肥市長豐縣按照“基地聯動,龍頭帶動,市場驅動”的工作思路,建設豬養殖示范基地,帶動了農民的養殖積極性,并發展“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做好養殖技術指導,解決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疑難問題.
關鍵詞:豬蛔蟲病;危害;防控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6-3637(2017)07-0153-01
豬蛔蟲病的病原是蛔蟲,屬于大型線蟲,主要寄生在豬的小腸內,雌性異體,成蟲呈現白色或者粉紅色,圓錐形,表面光滑。發病豬和帶蟲豬是主要傳染源,成蟲所產生的蟲卵隨著糞便進入周圍環境,在適宜的條件下發育成成蟲。豬采食了被污染的飼料、飲用水,接觸了被污染的用具之后就可能感染該種疾病。環境衛生條件差,飼養密度大,營養不足,不重視驅蟲的養殖場發病率較高。本文主要就一起豬蛔蟲病的診斷和防控進行了分析,現將研究內容報告如下:
1 發病情況
長豐縣某養殖戶共養殖生豬709頭采用自繁自育舍飼養殖,并嚴格按照當地動物部門制定的免疫計劃開展免疫(并未定期進行驅蟲),豬群生長情況一直比較良好。2016年8月23日,豬群中5頭4月齡的斷奶仔豬出現咳嗽、呼吸困難、嘔吐、流涎為主要癥狀的患病豬。發病后立即將患病豬隔離,并對豬舍進行全面消毒,使用抗生素治療,但效果不顯著,隨后幾天該豬舍和臨近豬舍發病豬數量增多。養殖戶立即將病情上報,防疫人員到場后發現成年豬舍飼養條件較好,斷奶豬豬舍衛生條件較差,飼養密度大,糞便未及時清理,地面潮濕,通風不良。結合發病情況和診斷結果確診為豬蛔蟲感染引起的豬蛔蟲病,并及時采取措施診治,在短時間內控制了病情,為養殖戶挽回了經濟損失。從發病到確診共有54頭豬患病,全部為4月齡的斷奶仔豬,死亡3頭。
2 發病癥狀
發病初期由幼蟲在豬體內轉移,會出現明顯肺炎癥狀,表現為咳嗽、呼吸急促、食欲減退、體溫升高到40度以上。所有患病豬精神沉郁,呼吸短促,心跳加快,食欲廢絕,并出現異食癖。患病豬臥地不起,不愿意行走,有1頭豬患病1周后死亡。所有患病豬出現營養不良癥狀身體逐漸消瘦,貧血,被毛雜亂無光澤,仔豬生長發育受到影響。隨著患病時間的增加,患病豬表現為呼吸困難,呼吸急促無規律,常常伴隨著沉悶粗重的咳嗽,有2頭病死豬最終衰竭而死。患病期間所有患病豬食欲減退,飲水量增加,出現嘔吐、腹瀉等癥狀。
3 病理學變化
將上述3頭病死豬解剖后發現所有病死豬身體消瘦,皮膚蒼白無光澤和彈性,肌肉發白,眼結膜蒼白。全身淋巴結腫大充血,肺臟腫大,呈現肺炎變化。所有病死豬胸腔、腹腔和心包積液,在表面存在出血點或者暗紅色針尖大小斑點。心肌松弛存在散狀出血點。2頭病死豬肝臟腫大,輕微黃染。腸管積氣,將腸道打開后發現腸管出血,1頭病死豬腸管嚴重出血,其中充滿了紅褐色和暗紅色腸道內容物,同時在腸管中還能夠發現幾十條長度為8~25cm左右的乳白色、身體光滑、形似蚯蚓、前后稍尖、圓柱形的大型線蟲,有的扭轉在一起呈現一個團狀,幾乎堵塞了腸管。
4 實驗室診斷
取患病豬新鮮糞便10g溶于100ml的飽和食鹽水中,充分混合均勻后,用60目銅篩過濾,將濾液收集到燒杯中,靜置沉淀匯40min左右,用一個直徑為5~10mm的鐵絲圈,和液面持平蘸取表面液膜,抖落在載玻片上,蓋上載玻片用100倍顯微鏡觀察,發現大量蟲卵存在。取病死豬病變肝臟和肺臟組織粉碎后放置于鐵絲網篩上,鐵絲網篩先放置于漏斗上,在漏斗下方用一個膠管連接一個小試管,隨后向漏斗中加入40℃溫水,靜置1~2h,取試管底部沉淀物制成涂片后鏡檢發現大量乳白色、身體光滑、形似蚯蚓、前后稍尖、圓柱形幼蟲存在。
5 防控
5.1 治療
內服精制獸用敵百蟲,每公斤體重用0.1g,在用藥后7d后再用藥治療1次,以驅除又發育成的蛔蟲成蟲。對于繼發肺部感染,體溫升高、氣喘、咳嗽明顯的豬,同時使用混感剎1kg+混感佳500g拌料1噸飼喂。為了縮短治療周期,本次治療嘗試使用中藥治療。選擇使用鶴虱5g,雷丸10g,使君子10g,檳榔10g,石榴皮1g,煎汁灌服,每天1劑,連續使用5d。此外,在治療的基礎上,全群豬內服驅蛔靈每公斤體重0.11g。采取以上方法,先停食10h,可提高預防效果。通過連續兩周的治療之后,患病豬逐漸恢復健康,半個月后隨訪,未繼續出現患病豬,豬群生長情況良好。
5.2 預防
在治療期間還要指導養殖戶做好預防工作,由于該養殖場從未進行過蛆蟲,因此,為養殖戶制定詳細的驅蟲計劃。育肥豬可在50~60日齡和80~90日齡各驅蟲1次,母豬產前2~3 周驅蟲1次后備豬配種前驅蟲1次,種公豬每年驅蟲2次。豬群在引種過程中要進行全面檢疫和驅蟲隔離30d以上,確保健康之后才能混群飼養。此外,還要指導養殖戶做好圈舍衛生防控工作,治療期間和驅蟲期間糞便要進行無害化處理,并進行嚴格的消毒,降低飼養密度,確保豬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