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婷婷

外壩的春日,是孩童的游樂日,村民的勞作日,老人的愛家日,也是張軒心中的青山幽幽、綠樹環繞、灰瓦白墻。
沿著公路蜿蜒而行,目力所及皆是青山綠水,記者此行目的地是涪陵區馬武鎮西南部的外壩村。
探尋外壩,緣于市人大代表鄧雪梅的建議。在2013年1月市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上,鄧雪梅提出《關于加強我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建議》,受到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軒督辦。同年6月夏至將至時,張軒前往外壩村調研。
記者循著彼時的足跡,要尋找的是4年后外壩的春日,是否與往日有著不一樣的精彩。
上午9點許,始達外壩村居民點,青山幽幽、綠樹環繞、灰瓦白墻的排排小樓……外壩村恬靜的春色爭相入目。
外壩的春日,
是孩童們的游樂日
臨近居民點入口的燈光塑膠球場早在2012年就投入使用,除了大人健身,孩子們也常來奔跑嬉戲。一個約莫三歲的小孩玩耍得滿臉通紅,然后一頭扎進村民楊永珍懷里。
日頭已經有些火辣,楊永珍仍坐在村小賣部門口和幾位阿婆閑話家常,綠蔭下涼風習習。嫁到外壩村的她覺得這樣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我娘家位置偏僻,沒有外壩這邊出行方便。特別是建了農民新村后,外壩越變越美越干凈,住起來更安逸了。”
“外壩村已經成功創建市級巴渝新居示范村、市級生態村,對生活污水、垃圾的治理在創建過程中發揮了大作用。”鎮人大主席李毅說。塑膠球場外,便是將污水變清水的人工濕地,其間植物郁郁蔥蔥。
村黨支部書記張希君告訴記者,“以前居民點的生活污水都是通過化糞池來處理,處理后的水雖然沒有固體垃圾,但仍然很臭。現在污水經過七格沉淀,由濕地內栽種的特定植物吸收污染源,留下凈水排向蒲江河,最終流向烏江。”
途經馬武鎮好幾個村的蒲江河在濕地旁緩緩流淌,河面干凈,沿岸青草叢生。村民們都說,人工濕地建成后,沒有了污水異味,蒼蠅蚊子也少了。村里每年還會組織人清理河道垃圾,蒲江河也變干凈了。
說起人工濕地的建成,與張軒的實地調研分不開。村民們還清楚記得2013年6月6日,張軒一行冒雨來到外壩村,詳細詢問村子里的生活污水、畜禽的糞便都怎樣處理,農村的生活垃圾又如何收集?
站在雨中,張軒對在場的人堅定地說,農村環境保護問題、生活污水處理問題是重要的民生問題,要加強規劃,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定期開展“回頭看”,對存在的問題要及時解決。
同年8月27日,市人大常委會聽取市環保局、市財政局關于《關于加強我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建議》辦理情況的匯報。張軒再次強調,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辦理好代表建議,并推動相關工作的開展。
關注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市人大常委會唯恐腳步太慢。
外壩的春日,
是村民們的勞作日
外壩村蔬菜基地內,一塊塊整齊的菜地里各樣蔬菜長勢正旺。在揚起的水霧背后露出一張黝黑的笑臉,土生土長的趙永洪正給蔬菜澆水。
他說自己原本在外做服裝買賣,見村里新居落成、道路通達,遂動了回村扎根的念頭。“我們村降水豐沛,有種植蔬菜的條件;加上運輸到涪陵只有不到30公里路,交通也很方便。”
頂著外壩村美麗的名頭,又有村里經過治理的好水加持,趙永洪的蔬菜挺暢銷。才投入一年,他已經小有盈利。
張希君說,這一塊七八十畝的菜地以前零星種著些水稻,雖未荒廢,但產出低。趙永洪回來搞蔬菜種植,讓一些沒有外出打工的村民到基地干活,每人每天的工錢至少六十塊,幫忙解決了就業還帶動村民致富。
受益于外壩村這一方水土,趙永洪也很愛惜它美麗的名聲。“都知道塑料袋難降解,但凡我們用過的農藥化肥包裝袋,要么輔助后期運輸,要么集中投放到垃圾箱,絕對不會隨便丟在田坎上。”
記者在居民點兩端都看到了趙永洪所說的垃圾箱,垃圾箱周圍的地面不見渣滓、污水,一地干燥整潔,其中貯存的垃圾會由環衛車定時來清理。
為了讓代表建議辦理“落地”,還鄉村幽靜美麗,重慶從2013年起開始實施“田園行動”,改善農村環境。農村生活垃圾整治與農村生活污水整治、畜禽養殖污染綜合整治同步進行,約400萬村民將因此受益。
外壩的春日,
是老人們的愛家日
光潔的地磚、雪白的墻面,符習于位于三樓的家整潔而溫馨。今年65歲的符習于是居民點的三名清潔工之一,在搬進居民點的新家之前,他一家老小住在高山上殘破的土胚房里。
過上好日子的符習于半工半志愿地當起了清潔工,每天在做好自己分區內的清潔工作后,他才會和其他老人一起打打牌、喝喝茶。這個活兒不累,關鍵要有責任心,為此他還經常充當宣傳員,勸誡村民不要亂扔垃圾。
從他家臥室的窗戶望向屋后,樹下綠草茵茵,不見任何垃圾。符習于說,“以前也有人愛護清潔意識差,往屋后傾倒渣滓、污水。經過這幾年宣傳,大家都慢慢養成了到垃圾箱丟垃圾的習慣。”
美麗鄉村更需美化人心,清潔工變身環保“大使”,居民點也經常開大會做宣傳,培養村民環保意識。由馬武鎮政府張貼的農村環境衛生責任告示牌,在居民點底樓的外墻上每隔一段距離即可看見,上面9條規矩隨時提醒著村民們要愛護自己的家園。
區人大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湛昌權說,“每年兩次來外壩村視察環境衛生工作,敲敲警鐘,固化環境整治成果。”
外壩村約有1800多人,大多數人在外務工,留守的多是老人,要改變原有的生活習慣并不容易。但現在村民們已會自發地互相監督,不隨地吐痰、不亂丟垃圾,保持這一方整潔,守護這一份美麗。
2014—2016年,張軒對《關于將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運處置的建議》《關于加快悅來污水處理廠和翠云片區排污管網建設的建議》《關于進一步重視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及傳統村落保護,建立美麗鄉村,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的建議》進行督辦。2014年7月,張軒率隊深入古路鎮草坪村查看垃圾清運系統,實地查看污水處理站運作情況。2015年至2016年間,張軒三次前往悅來實地督辦污水處理廠項目建設。
在2013年至2016年間,《關于進一步加大農村山坪塘整治及管護力度的建議》《關于著力推進農村“三權”抵押工作的建議》《關于加強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水生態環境保護的建議》《關于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的建議》《關于加快編制渝東南生態經濟走廊發展規劃的建議》等與美麗鄉村建設有密切聯系的市人大代表建議得到市人大常委會領導的督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