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媒體的發展,特別是以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媒體的快速發展正在深深影響著人們的社交方式乃至生活習慣:全新的虛擬交友體驗,便捷的網絡消費生活,整合的虛擬社交方式,使得微信成為當下最具代表性的社交媒體之一。短短數年的時間,微信吸引了全球數以億計的用戶,同時也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關注。但另一方面隨著微信的迅速崛起,伴隨其產生的一系列負面影響也在進一步的凸顯,迫切需要重視和解決。
關鍵詞:自媒體時代;社交媒體;微信;傳播流弊
一、自媒體時代的到來
媒體技術特別是手機智能化技術的快速發展向人們宣布了自媒體時代的到來。目前常見的自媒體渠道,包括微信、微博、博客、信息網站以及一些網絡媒體平臺。根據TNS的研究數據顯示,微信是中國使用最廣泛的即使通訊或聊天應用,并且微信的發展勢頭強勁,已經超過過去的社交第一名QQ成為我國社交領域新的領導者。而QQ掉到亞軍位置,微博屈居季軍。微信以其特有的社交整合功能和信息傳播的靈活性贏得了用戶的青睞,同時也更適合作為社交媒體的代表作為我們的研究范本。
二、微信傳播流弊怪現象剖析
(1)內容抄襲轉載泛濫。由于微信的信息傳播方式屬于社交網絡化傳播,更確切的說,是一種病毒式的鏈接傳播。因此,從源頭上查詢抄襲并不容易實現。同時,由于網絡尤其是社交媒體文化產品的生產和傳播仍處于一個上升發展期,我們相關的知識產權保護條例并不健全,這也更加劇了社交媒體信息抄襲的查處難度,削弱了對其保護的力度。
(2)媒介素養參差導致朋友圈侵權案件頻發。作為微信特有的朋友圈模式,建立的初衷是將志趣相投或者有共同關心事項的人們聯系在一起,方便交流,尋求社群認同。但是由于網絡傳播個體媒介素養的參差不齊,導致朋友圈隱私泄露以及品評他人甚至是謾罵事件頻出。一方面致使涉事人精神緊張,而另一方面建立在熟人社交基礎上的虛擬社群又使被評論者處于道德和審判的眼光之下,造成不經意間的社交侵權。
(3)微信過度營銷導致個人媒介焦慮癥加劇。微信作為一種基于熟人網絡建立起來的社交媒體,在快速膨脹過程中,過分強調虛擬生活整合,利用各種促銷方式推動人們將現實社交與網絡虛擬進行融合。其非常嚴重的后果之一就是人們已經逐漸習慣使用微信來完成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聯系,從而導致,一旦人們忘記攜帶手機,無法登陸微信,便會產生強烈的焦慮甚至是恐慌。媒介焦慮癥的現象不斷擴大和加劇。
(4)低俗、粗鄙文學作品及破壞社會安定言論堂皇入室。在標題制作上,過分強調使用嘩眾取寵的標題,忽略信息傳播的本質內容。使用文字驚悚體、內幕爆料體、誘導從眾體、慫恿分享體、訴諸溫情體、煽動情緒體等有“題”無實的方式擾亂視聽。在內容采集上,一些小工作室為了獲取點擊量,對于信息的制作缺乏把關,甚至有意使用暴力、色情圖片為傳播頁面,用來吸引受眾的眼球:直播車禍現場和情色誘導犯罪屢見不鮮。
三、應對微信傳播流弊淺見
(1)打鐵仍需自身硬:完善微信產品自身建設、加強技術過濾和監督力度。技術的發展帶來了社會的進步,但是,在微信傳播發展和上升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傳播流弊,究其根本,與微信團隊本身技術完善和技術過濾的能力也有相當的關系:對于信息侵權的字眼及連續結構化語言的審核與過濾可以有效地減少朋友圈的個人隱私泄露和侵權;對于信息轉載及傳抄通過傳播時間的打點鎖定,可以有效治理微信文化產品的抄襲;對于一些涉及暴力和色情內容的文字及視頻傳播的審核和限制可以有效地從源頭來限制低俗信息的傳播。微信團隊應采取相關的措施進而加強對微信相關信息進行監督和管理。制定標準信息傳播制裁標準:如對故意傳播低俗、色情、謠言和詆毀他人等相關信息的發布人進行封號或者注銷賬號的處理。對違規公眾號限制或禁止使用部分或全部功能、帳號封禁直至注銷等。
(2)文化傳播管理單位也需要進行對安全管理制度進行完善并且加強第三方的監管。對于互聯網監管部門來講,要避免網絡侵權以及社交媒體負面信息泛濫情況的發生,除了要加大審查力度,還要加大網絡整治監管力度:可以考慮增加專兼職網絡監察人員,必要時甚至可以發起網絡凈化志愿者的活動,充分發動人民群眾的力量。同時對人民群眾的檢測活動給予一定的獎勵,提高外部網絡凈化能力。對成立的微信群進行群主認證,施行群主負責制。社交媒體中發生的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力的傳播事件,群主發現后不及時制止的,給予行政罰款及解散微信群等處罰;對傳播不良視頻行為者給予嚴肅處理,觸犯法律的應予嚴懲。通過法律的威懾,對不當社交媒體信息傳播起到教育和引導作用;加強網絡文化教育,弘揚主旋律,推動正能量的傳播,引導大眾合法使用微信。
(3)對于廣大社交媒體的參與者來講,應當培養廣泛興趣愛好,同時不斷提高個人的媒介素養。
媒介焦慮癥的存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個人過分依賴手機等社交媒體而忽略了其他的現實互動方式的應用。對于微信個人用戶而言,要減弱這方面的病癥,就必須嘗試增加真實社交,豐富自己的生活,讓個人從虛擬生活中走出來。對于網絡侵權行為要不斷提高個人的媒介素養。一方面自己不參與侵權事件,另外一方面,對于已經發生的侵權事件,應該盡最大努力消除事件的影響力。對于網絡中出現的不良信息,通過媒介素養的提升,個人可以準確的辨別這些信息內容的真偽,做到不制作、不觀看、不傳播。進而形成良好的社交媒體傳播環境。
(該成果為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科研資助項目,課題名稱:社交媒體情緒化傳播現象研究,項目編號:2016KY33)
參考文獻
[1]克里斯托弗·考德威爾.集體思維降低個體智商[N].王慧玲譯.金融時報.2012,06(B7).
[2]王歡,祝陽.人際溝通視閾下的微信傳播解讀[J].現代情報.2013,33(07):24-27.
[3]顏美如.影響大學生網路人際關系吸引因素之研究[D].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2010,04.
[4]王瑤.微信與微傳播[J].傳媒觀察.2013,02:39-41.
[5]王利芹.新媒體背景下傳統媒體商業融合發展思路探析——以河南交通廣播為例.理財.2016,07:83-86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