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瑜
摘要:體操課作為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重要課程之一,近年來它的開展狀況呈下滑趨勢,其中很多社體專業的學生對體操方面的知識了解不夠,本文運用問卷調查法、專家訪談法等研究方法,以太原市高校中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學生為調查對象,對學生們的體操課上課狀況,該學校的體操課開展狀況等進行調查和統計分析,總結而得結論:雖然大多數學校都有開設體操課,但是各高校對體操課不是很重視,學生們對體操方面的認識和對體操課不是很感興趣。
關鍵詞:體操課;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可行性建議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經過對山西省太原市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調查和網上的資料查閱,了解到體操課的開展情況不是很好,很多高校體育院系中體操課只上一個學期,一周最多只上兩節課,而且上課內容單調,因為體操的受傷率較高,學生負傷后國家沒有相應的政策應對,其責任由學校甚至是老師擔責。這使得很多老師不敢教學生較危險,相比較難的,有技術含量的動作,使得學生學不到其中的精華部分。
(二)研究目的與意義
本次研究內容以山西省太原市比較具有代表性的5所高校中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通過調查與分析各高校中體操課的開展狀況、學生對上體操課的主觀意愿、具體行為以及體操課程的內容考核形式,之后綜合考慮以及參考一些合理性的建議,發現體操課程近些年來開展情況不盡人意和制約體操課順利開展進行的各種因素,根據這些意見與建議對學生上體操課的行為進行進一步的規劃和對體操課程內容,制度等方面的革新。希望能對體操課的開展和執行推廣的問題有所幫助,使學生們更加喜歡體操課。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山西省太原市(太原師范學院,山西財經大學,太原科技大學、山西大學,中北大學)這5所高校中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體操課的開展現狀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根據研究需要,通過山西財經大學圖書館對資料進行查閱及在中國知網的檢索,查閱與體操課在高校社體專業開展狀況的資料,全面的了解到體操課在高校社體專業開展狀況的研究成果和文獻。
2.問卷調查法
制作論文研究問卷并進行調查。問卷調查主要包含體操課開展狀況,體操課教學情況等。以太原市高校(山西大學、財經大學、科技大學、太原師范大學、中北大學、)為調查對象,進行問卷的發放(每個學校各30份)。最終進行整理和歸類,最后確認其可信度并得出結論。
3.訪談法
對山西省太原市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體操課的老師進行了訪談,結合本文的研究需要,針對性了解各個高校體操課的開展現狀和課程內容、方法等。
4.數理統計法
通過對調查問卷進行統計整理、分析和通過其他途徑所獲得的資料、數據,運用計算機數理統計工具和并分析,為這次論文的撰寫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數據。
三、結果與分析
太原市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體操課開設情況與分析
1.體操課開設情況調查表
表3-1顯示了五所高校社體專業體操課的開展狀況,其中開設了體操課的占總人數的82.35%,而認為開設體操課的都是:財大、山大、太原師范、中北的學生。調查的學生中有大部分沒有選修體操。所以調查結果有24人表示沒有開設。占總人數的17.65%,由此可見并不是所有的學校都重視體操課,都把體操課設為必修課。
由表3-2可知體操課只上一個學期的占76.7%的比例,上兩個學期的只占23.2%。而上3個、4個或更多的更是一個也沒有。表明體操課的開展時間很短,只是簡單地學習一下體操,沒有深入的去學習,說明各高校都沒有充分的重視體操課的學習時間和深入的去學習體操。
2.學生對體操的認知情況
學生實際上對是否開設體操課還是有一定的差異的,存在學習認為非常必要和不必要的兩級現象。如表3-3,并不是所有的高校學生都認為需要開設體操課,雖然認為需要開設的人數多于不開設的,但是從一定的角度表明學生們對體操的認知程度和重視度不足。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山西省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中體操課的開設狀況。
可以看出高校的師資力量以講師為主,器材、場地等基礎設施雖然基本能滿足教學需求,但是改進的空間還很大,并沒有完全滿足教學需求。
2.學生們對體操的認知程度
從學生整體上看,對體操的了解程度非常低,興趣程度不高,很多學生談到體操都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和定義。當談到學習課時大都認為一周一節課就能學好。而高校對體操的理論知識方面也不夠重視,更多的是注重室外運動的練習,如:技巧、隊列隊形等。
3.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
統計分析可知,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有:(1)學校方面:領導的重視程度不高、基礎設施不完善、師資力量不夠雄厚。(2)學生自身方面:自身的體操基礎差,對體操不感興趣等。(3)社會方面:體操沒有大眾化,與社會接軌太少。
4.學生對體操課的課程內容和考核的評價
由結論可知學生們對體操課的內容和考核還是可以的,學生大都表示基本滿意。同時上課內容多為室外運動,在理論方面涉及很少。教學效果上有些差強人意。課時方面:學校每周開設課時和學生們認為開設課時有很大的出入。考核方面學校大多只重視技巧的考核。理論和其他方面則很少。
(二)建議
1.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體操的教材應以健康性、發展性和興趣性相結合為原則,教學模式方面:建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精選體操課的課程內容和緊緊跟隨社會發展的腳步。
2.高校社體專業體操必修課要改革學時的分配,增加基本體操課時,競技體操方面應突出趣味性,簡化動作,同時培養學生們的示范、自我講解能力(如:編寫教案)、創新能力(如:創編徒手操)、組織能力。
3.學校方面:校領導、院領導要充分的重視,完善基礎設施、增強學校的師資力量,組織成立體操社團。
4.社會方面:跟隨時代的潮流,要不斷變革保持體操的活力,實現體操的大眾化,社會化,走出校門,與社會接軌。
參考文獻:
[1]蔣世玉.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體操必修課程改革現狀與發展趨勢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235-237.
[2]楊曉捷,薛敏,陳曉霞.關于高校體育教學中體操類項目設置問題的研討[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
[3]楊波,馬海濤.論體育院校體操普修課教學改革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3(20).
[4]童麗平.藝術體操練習對女大學生形體姿態變化的實驗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8).
[5]陳敏.中日高等師范院校體育教育專業體操課程體系的比較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6:833-903.
[6]呂萬剛等.大、中學校體操教學現狀的調查及分析[J].武漢:武漢體育學報,2006(7):94-97.
(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