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藝術資源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具有悠久的文明史和非凡的文化藝術價值。隨著中外藝術交流的日益頻繁,傳統藝術資源的應用領域也日益廣泛。本文通過分析傳統藝術資源的特點,尋找傳統藝術資源與現代藝術設計相融合的合理契合點,分析代表性的傳統元素在現在設計中體現,展現傳統藝術元素在現代設計中的繼承與發展趨勢。
關鍵詞:傳統藝術;藝術資源;現代藝術設計;藝術傳承
一、傳統藝術資源的滋養
傳統民間藝術是人們在經年累月的勞動生活實踐中派生出的文化現象[1],其表現主題、形式品類、工藝材料都與一定區域內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尤其是在材料選擇上更突出體現了就地取材的地域特點。我國傳統藝術歷史悠久并且具有較豐富的種類,每一種都具有獨特風格,蘊含濃厚的中國民間特色,其生命力也是最為自由的,這種獨特的魅力對于現代藝術設計有非常重要的啟示[2]。藝術設計的目的是文化活動下的強大的知識組織,是需要經濟結構和心理知覺兩方面來詮釋。但人的意識體系總是無法完全感知到在文化活動下的傳統的記憶以及傳承的潛意識,而藝術設計的形式受到了現今社會形態那種把興趣從傳統道德轉向即時效益的做法的影響,變得脆弱缺乏了品質和內涵的東西。
二、傳統藝術資源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
(1)傳統藝術資源中符號造型在設計的應用。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我國的傳統藝術造型已經形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符號系統,成為了一種具備獨特風格以及情感的表層符號,而且是跟當時當地的工藝特點以及技巧和社會文化系統相對應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以及區域特點。具有典型傳統特色的符號,比如祥云等,在不同的時期也得到了不同的發展和應用,并且這些傳統的文化符號在現代設計中也具有了新的時代特點。在對現代設計的平面設計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到,現代設計理念中的留白、虛形等都是受到了民間美術設計元素的影響。在招貼的設計中,很多優秀的作品都是通過運用正負形的關系來讓圖形更具感染力。
(2)傳統藝術資源中的象征意味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傳統美術是勞動人民來利用民間美術的形式來寄托自己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理想的生活狀態。因此,大量的民間美術作品在創作時都采用了象征以及寓意的手法。比如鴛鴦寓意夫妻生活美滿、桃意味著長壽等,像奧運福娃那樣可以在造型設計中融入豐富的文化韻味以及寓意等,傳遞創作者的設計理念以及自身的生活感悟。同時,傳統藝術資源中的色彩在現代設計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如陜西的刺繡等,都是采用了紅綠、藍黃等較為強烈的色彩對比來進行搭配。
三、現代藝術設計追求人性化發展
(1)綠色設計的追求。綠色設計的追求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根本性需求。沒有良好的生活環境,人就無法在地球上生存、繁衍和發展。藝術設計活動是人們非常寶貴的創意勞動之一,當人們生存的自然、社會環境適宜時,可以觸發設計師良好的創造意識,從而使設計師在創意設計和實踐中做出杰出的藝術作品。20世紀人們的消費更加注重物品的良好生態狀況,以一種合理、科學和可持續發展的態度進行理性消費。設計師在設計產品的用途方式和選材上更注重生態性。現實人們的生態消費需求已成為社會消費的方向,也為綠色設計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非物質設計的追求。在知識爆炸和信息技術空前發展的今天,數字媒體技術等的相關應用和使用已經觸及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因此,現代設計藝術早已脫離了傳統大工業時代的純物質產品生產的設計,在設計方式、設計理念、設計導向等方面更趨人性化,向非物的設計發展,使人類的生活更加舒適和安逸。在更高級的層面上,進行設計導向的本體化追求,突出設計的終極目標,將人的需求和發展放在設計的首位去思考,其中主要通過設計所產生的精神效應來撫慰人們在高速度、快節奏的生活壓力下所產生的焦慮、沮喪、頹廢和迷茫,使人們的生活超越物質的禁錮,去追求精神健康的享受。
(3)多感性設計理念。雖然視覺的感覺力是人類對外器官中最為敏銳的,但其還是有局限性。于是乎現代藝術設計師試圖最大限度地發揮人體器官的參與作用,以使信息能更好地被受眾所接收。設計師可以在一幅作品中加入聲音元素來傳遞信息,從而發揮聽覺的信息傳播意義;也可以加入材質肌理元素傳達信息,以發揮觸覺的信息捕捉價值。氣味元素也不可避免地被借用到藝術設計作品中來,嗅覺的信息接收能力也被發掘出來。現代藝術設計將多種感覺器官和他們的外感價值運用到同一作品中,作品的信息傳播和接收效應被極大地提升了,從而取得良好的信息傳達效果。
四、現代藝術設計中人性化理念表達
現代設計藝術是人類生活的重要元素,它源于生活,同時又服務于生活。設計是人類生活方式的物質化積淀。現代社會以其繁忙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生活壓力,設計要改善人們的生活。“藝術設計產品能發揮審美功能,它們以美的外形、結構和色彩向大眾傳播審美信息,滿足、激起和發展他們的審美需求,并促使審美需要變成消費需求。人們需要越來越多的新產品,這不僅為了這些產品新的屬性,而且為了滿足審美需求,生產也越來越關心大眾的審美需求和審美趣味。”同時,人類生活環境和資源的保護也應該是設計者的關注點,是設計人性化的重要指標。現代藝術設計應該思考人們的生活質量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不能以環境惡化為代價去進行設計生產,也不能以資源破壞和枯竭為代價進行設計制造。
參考文獻
[1]楊曉榮.黑龍江傳統民間美術文化探源[J].學術交流,2011(12):157~160.
[2]周映河.傳統民間美術資源在現代藝術設計教育中的傳承與應用[J].藝術教育,2012(9),125~160.
作者簡介
劉海玲(1987-),女,聊城大學美術學院15級研究生,專業為藝術學,研究方向為視覺傳達。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