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藝術史中,書法與繪畫的關系問題一直受到關注。文人畫的興起伴隨著書畫“同源” “同體” “同法”和“援書入畫”諸說逐漸在畫學文獻中占據了顯赫的位置,這一趨勢至明清可謂煌煌大觀,并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繪畫的發展理路。書畫同源,中國繪畫與中國書法關系密切,兩者相輔相成。書法注重氣勢之美、意態之美、韻律之美。中國畫,除了在筆墨運用上,與書法具有共同的規律性外,本身還帶有強烈的書法趣味。中國書法和繪畫有著一樣的創作工具、一致的審美關和相似的審美現念。
關鍵詞:繪畫;書法;聯系;影響
一、書畫同源的由來
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關系密切,在畫史上,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說,“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他還說“書之體勢,一筆而成,氣脈通連,隔行不斷,維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既其前行,世上謂之一筆書。其后陸探微亦作一筆畫,連綿不斷,故知書畫用筆同法”。此可謂關于書畫表現形式同源的最早論述了。這里張彥遠指出,起源于畫卦、鳥書和象形字的漢字與繪畫有著同源和同體的關系。在論及繪畫的骨法用筆時,張彥遠又指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故工畫者多等書”。就是說,從骨法用筆而論,書法與中國繪畫是同法的。
近代中國繪畫史家在研究上古繪畫起源時,往往追溯到有史前期的象形文字,而認為它們在形成的初期是書畫異名而同體的。但也有不少學者認為原始文字主要用于記事,是一種符號,各指一定事物的,具有較強的抽象概括性;而圖畫是美化裝飾生活的,反映人對生活的感受,人的情感、愿望和審美要求的,它們自始就有不同的內涵。有人認為中國的繪畫起源于彩陶,要早于“象形文字”時期,一既是在象形文字流行的年代,二者也并非漏體。由此看來,兩者的發展并非同步。它們的起源,還有待于考古學家去作結論`但作為文字的書寫藝術一書法,和使用同樣工具,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的中國傳統繪畫,在其發展過程中,確實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們雖都有自身的演變發展規律,但在歷史上相互影響,相互結合,齊頭并進的時代是現實存在的,特別是中國文人畫的興起和發展,就是書法與繪畫相結合的產物。
二、書法與繪畫的用筆
唐代柳公權說:“令筆心常在點畫之中。指出書法用筆貴在中鋒;即下筆鋒要居中,首尾講回鋒與收鋒,正如黃賓虹所說:“落筆應無往不復,無垂不縮,往而復,使運筆沉著不浮。只有這樣一畫之中的筆鋒才有回環顧視,藏鋒而有力,具有美的因素和獨立的意義,畫論中把這種運筆形成的筆跡稱為骨,并強調“以骨為質”。作畫最忌描、涂、抹;描,筆無起伏收尾,也無“一波三折”;涂、僅見其墨,不見有筆,即墨中無筆也;抹、橫拖直拉,非人用筆,是人被筆所用也。這幾種不同于一波三折的用筆方法,其一畫的筆跡,無力也不美,是不能稱之為“骨”的。繪畫與書法在其萌生階段,線有框廓形體,構成字形的功能,當它們發展到高級階段,線就兼備暢神達意的高級功能了,去追求物我合一的境界,表達作者的心靈,書畫用筆都受著“意”的支配和“情感”的左右,一在寫畫的全過程中,“意”、“感情”往往和用筆融合在一起,筆所到之處,其跡無論是點,是線,或是面(大墨塊),都是感情活動的痕跡,下筆之前要“意在筆先”,下筆之中要“不滯于手,不凝于心”一氣呵成,書畫畢要達到“畫盡意在”。中國書畫用筆在情感或者意氣的支配下,還要求一個“連”字,即無筆不連,或筆斷氣連,或跡斷勢連,或形斷意連。所謂“風趨電疾意在筆先”,或“體格精微筆不妄下”,則都是要一氣呵成的。
三、書法與繪畫的構圖
不論是顧愷之的置陳布勢,還是謝赫的經營位置,談到的都是構圖。是對賓主、虛實、繁簡、疏密、藏露、參差、呼應等對立統一的有機安排和把握。中國畫講究謀篇布局,要求構圖服從于整體內容和意境的需要,強調內容決定形式。書法也同樣講究構圖。其名結體。從結體而育,經營一個字的整體結構,要先重點考慮主要筆畫的形象處理,至于其余筆畫的高低遠近的擺布,一般只占次要地位。筆的處理是否恰當,影響著結體的成敗,所以“濘書者必爭此一筆”。在有經驗的書家筆下,次筆總是作適當的約束、控制,對主筆起著映襯、烘托的作用;而主筆則在一定范圍里舒展突出,做到著實有力,生動有致。
書與畫都強調“計白當黑”“虛實相生”書法和國畫的章法都叫“布白”,字的結體叫“小布白”,這說明了“白”在一個字、一幅書畫作品中的重要性。結體中的“布白”,是指結體的空間“虛實”問題,即一個字的筆畫把方框內的空間分成若干部分。章法上的“布白”,是指章法上的“虛實”問題,即若干個字畫把大的空間分成若干部分。書法中這種以富有生命力的線條劃破空間的構造意識,直接影響到國畫的空間意識.正如宗白華先生所說:“中國畫里的空間構造,既不是憑借光影的烘染襯托(中國水墨畫并不是光影的寫實,而仍是一種抽象的筆墨表現),也不是移寫雕像立體及建筑的幾何透視,而是顯示一種類似音樂或舞蹈所引起的空間感。確切地說,是一種書法的空間創造。”正因為書與畫在空間創造上是如此的相聯相通,所以,畫家常常關注書法,書家往往借用畫理.
四、書法對于繪畫的影響
書法要是線條的藝術,而中國畫的造型基礎也是線條。書畫的筆法是相通的,都要求有力變化多端,反對疲軟兄板。書法用筆多提倡筆從多力豐筋,畫法筆設重骨法挺拔。繪畫追求書寫性,是當代文化的一種風向,說明對書寫、書意的本質不求甚解,更多是當成文化元素去理解。西方的書寫性和我們理解的書寫性相似但不同,西方的書寫是物的通暢感和律動,而我們是指人的自然,是書寫自然的本意,換句話說就是“寫心”,書寫需要寫出書者的逸氣和品格,物是要消失在意境中的,進而什么樣的書寫稱為“寫”而不是描,例如中國書法一開始并不主張從自由抒發入手,而是要從正楷寫臨帖中體會字的端莊厚重,特別是少年期,其從開始就培養人端莊品性,這個意圖很明顯就是塑造人的重要性,其次是在其成長過程中的各家體會,包含著對整個生活和生命世界的交流和心得。書法是中國繪畫的基礎,它的用墨筆力和意識是書法的具體體現。
作者簡介
王海燕(1991),女,聊城大學美術學院15級研究生,專業為美術,研究方向為國畫。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