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創產品是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地域文化品牌形象能夠反應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也可以從側面折射出當代人對精神消費上的需求。本文主要對發展中國文創產品的重要性進行探究,主要研究內容從文創產品對文化、社會實踐、經濟三個方向的影響進行分析,將文創產品的開發與社會經濟結合論述。
關鍵詞:文化;轉型升級;民俗文化
文化創意產業則以其鮮明的產業特征受到我國政府的重視。文化創意設計是我國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地域性,文化性。我國的民俗文化產品豐富多樣,并且各具特色。
一、文創產品開設計影響總述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今時代,文創產品不僅僅是門藝術學科,它更是一種文化象征,它的出現本身代表著傳統文化的發展。有效開發和利用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與創新來提高我們行業競爭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二、文化創意產品對文化的影響
由于自古以來劃分地域不同受到交通的制約,所以各地呈現出不同的文化風格,但相同的是文化是孕育我們人類的土壤,我們的文明發展離不開文化的代代傳承。它作為歷史文明的積淀,作為社會發展方向的航標,引領著我們不斷發展進步。以“打動”為初衷,以更為細膩的情感體驗為保證,以對民俗文化的系統化開發為方法之一,以理性、全面的市場分析和營銷策略為途徑,旅游產品與民俗文化的設計創新,將能夠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強大的支持,并為世界了解中國和本土民眾了解自己建構起結實的橋梁。[1]
(1)文化產業的轉型分析:文創產品不僅僅是簡單的商品,它可以反映出消費者的心理意識。與一般商品而言,它綜合了藝術性,地域性,文化性,觀賞性,實用性,人文性為一體。每個人由于生長環境,消費方式,審美意識的不同,從而決定了產生的選擇也千差萬別。熱衷于研究傳統文化的人可能會選擇傳統手工藝品;愛好旅游的人也許會選擇輕便小巧又富有寓意的產品。對文創產品選擇上的復雜性也會促使設計師創造出各式各樣的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為文創產品的市場帶來更廣闊的局面。
(2)人才培養影響分析: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文創產品設計是新型藝術設計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創的設計教育影響著藝術設計教育,為文創產業培養專業對口人才,促進文創創業的系列化、規模化、綠色生態化、人文化方向轉型升級。傳統的藝術教育模式注重學生設計技巧和審美一時的培養,通過基礎三大構成: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來學習掌握相關知識,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生也面臨著知識結構拓展更新以及社會需求對接的新問題。[2]在文創設計的發展中,將市場與設計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不是為了利益的追逐,而是為了設計出緊跟時代的步伐,經得起市場檢驗與時俱進的產品。
三、文化創意產品對社會實踐的影響
文創產品是地域風土人情,生產生活方式整體精華的濃縮,它很好地起到了一個地域文文化品牌的宣傳與展示。從一件文創產品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設計者所要傳達給我們的語言,產品的外觀,制作材料,手工藝,別具一格的審美綜合呈現在了一樣產品中,通過購買產品消費者可以領略到獨特的地域文化和藝術享受,讓文化品牌通過實物宣傳贏得口碑。在生產和服務方面可以為消費者提供文化含量較高的產品,滿足消費者精神方面的需求,促成消費市場的繁榮,還可以與其他產業有機的融合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有效的推動中國社會實踐的多元化發展。
四、文化創意產品對經濟的影響
文化是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動力,并且滲透于經濟發展的各個過程。無論是傳統文化,民俗文化,客觀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都對經濟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文創產品,是以文化背景作為設計依托,以市場消費需求為導向,以文化產品服務于社會,并贏得社會經濟效益和口碑的一種新型產業,它是受制于市場經濟條件下,適應藝術與文化綜合呈現的效果發展起來的。[3]一方面,經濟始終是文創產業發展的基礎,文創產品的發展不能夠獨立于整體經濟的運行,它的方向始終依賴于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文創產業的不斷探索升級為我國經濟增長和發展提供了源泉和動力。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相應有了更高的要求。[4]在茶余飯后的時光,人們不僅限于看電影逛街等休閑娛樂,他們更需要得到文化意識上的充實。文化消費需要的增長速度比物質生活消費的需求增長速度更加猛烈。
五、結語
大力發展文創產品可以促進我國設計創作能力和工藝水平的提升,弘揚傳統民俗,提升文創產業的經濟增長比重,加強國際間的文化交流。這有利于弘揚發展民俗文化產業,擴大國際間的文化交流,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
參考文獻
[1]鐘蕾.李楊.文化創意與旅游產品[J].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8.
[2]吳朋波.旅游紀念品設計[J].人民郵電出版社,2014:5.
[3]覃芳圓.中國福文化旅游紀念品設計研究[D].江南大學,2010.
[4]李國利.民俗文化市場化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09:4.
作者簡介
韓萱(1994—),女,漢族,籍貫:廣西桂林人,廣西藝術學院設計學院,16級在校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藝術設計,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
(作者單位: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