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順利推進脫貧攻堅戰,就必須在資金和政策等外力的作用下,增強貧困戶的主觀能動性和內生動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從而促進增產增收,打贏脫貧攻堅戰。遠程教育模式在脫貧攻堅戰里的主要應用范圍包括:貧困戶在精神層面“缺動力”的增強、在智力層面“缺支持”的提高,在產業層面的“缺路子”的突破。文章根據遠程教育模式的特點和發展趨勢,論述了遠程教育模式在有效銜接脫貧攻堅戰方面的意義和可能性,進而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遠程教育模式;脫貧攻堅戰;MOOC;微課;應用
[中圖分類號]G7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17)04-0080-03
2016年12月2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國務院扶貧辦聯合發布了《中國扶貧開發報告2016》。報告指出,參照2010年農民年人均純收入2300元的扶貧標準,自1978年至2015年,農村貧困人口由7.7億減少至0.5575億,總量減少約7.14億。同期農村貧困發生率,從97.5%下降到5.7%,降低了91.8個百分點,中國為全球貧困事業的推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當然,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脫貧攻堅戰推進過程中還遇到不少困難和挑戰,其中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貧困戶文化素質總體偏低,自我發展能力不足,產業脫貧發展缺乏支撐。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向縱深發展,基于網絡、面向大眾的在線課程呈井噴式發展,涌現出了MOOC、微課等新的遠程教育模式。這些新的遠程教育模式吸引了大量的高校教師和學生的參與。由于參與方式更多維,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因而可以有效地面向所有人提供隨時隨地的學習培訓。如何依托新技術新教育模式的優勢,補齊脫貧攻堅戰中貧困戶方面的短板,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脫貧攻堅戰中遇到的問題
(一)貧困戶在精神層面“缺動力”
在實踐當中,我們發現大多數貧困問題,從表征上看,是物資匱乏型的“物質貧困”,但透過這些表面現象,究其根源是“人窮志短”的 “精神貧困”在作祟:貧困戶進取意識不強、自我發展意愿不明,內生脫貧動力不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不愿脫貧”,一些貧困戶把現在正享受的扶貧政策當成一種理所當然政策性福利待遇。因而,盡管有能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脫貧,但主觀上仍不愿意失去享受扶貧政策的權利,不愿脫貧。二是“不敢脫貧”,一些貧困戶由于地處偏遠,受教育程度不高,對于往什么方向發展,如何發展等不明了,擔心沒有了扶貧政策的支持,僅憑一已之力,就算僥幸脫貧,返貧的機率還是很高。三是“不能脫貧”,一些貧困戶主觀上有脫貧的意愿,特別是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再繼續受窮吃苦,只是囿于資金和生產技術匱乏,沒有尋求到脫貧的切入點和突破點而舉足不前,脫不了貧。
(二)貧困戶在智力層面“缺支持”
貧困戶之所以沒有能力擺脫貧困,除了精神層面的動力不夠外,還有智力方面的不足。一方面,對于非在校貧困戶,表現為沒有經過系統的教育,從而導致缺少脫貧致富的理念與辦法。比如,對于自家養的雞,在大部分貧困戶眼里,只是一只逢年過節或是平常改善營養的食物,而不是通過一定的包裝與宣傳,通過增加農副產品的產業鏈和附加其上的價值,轉身變成特色農副產品、綠色農產副品、無公害農副產品,來獲得更高的收入進而脫貧。甚至,守著金山銀山、青山綠水而難揭開鍋的貧困戶比比皆是。另一方面 ,對于在校的貧困學生,一些因為家庭困難,盡管心里依依不舍,也不得不中斷學業離開學校,到社會上去謀生。還有一些貧困學生受社會上讀書無用論的侵蝕、沖擊,動搖了通過讀書改變貧困落后現象、改變命運的決心和信心。
(三)貧困戶在產業層面“缺路子”
在現實中,大部分的貧困地區集窮、老、少、山、石、庫于一體,這些貧困地區不僅道路、水利灌溉等農業生產基礎設施都相對比較落后薄弱,一些地方的田地還零星分布于石山當中,土地貧瘠,種植成本高,產出低。生活在這些地區的貧困戶,還面臨著發展資金匱乏、信息不暢、抵制自然災害風險能力差、適應市場波動能力近乎為零等先天不足,難有“路子”依靠自身力量去發展現代化農業,有效參與工業的各個過程。
二、遠程教育模式應用于脫貧攻堅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方面,遠程教育模式在軟硬件方面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大規模在線教育為特征的第四代遠程教育模式在近幾年取得了新的突破性進展。第四代遠程教育模式既保留了以往三代不受時間與地地域限制,有效向農村和貧困地區延伸的網絡辦學體系和大容量資源的優勢,還以更經濟實惠的方式,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答疑的翻轉課堂,做到了隨時隨地隨處學,增添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向互動,使教育培訓更有針對性、更迅捷、更方便。
另一方面,貧困戶教育培訓的特點與遠程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對接。與傳統教育比較,遠程教育的教學可以沖破時空限制,通過微視頻,增強課程對貧困戶的吸引力,培養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的同時,突破傳統教育的局陷,針對貧困戶的學習時間零碎化的實際情況和不同層次的真實需求開展教育培訓,提高貧困戶在精神層面、智力層面、產業發展層面的供給水平,推進脫貧攻堅戰攻堅拔寨階段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
三、遠程教育模式應用于脫貧攻堅戰的可行性
(一)理論上的可行性
根據構建主義理論認為,學習者的知識可以借助教師與同伴的幫助,在一定的環境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和工具來獲取。由此可以推斷出,如果貧困戶作為學習者,也可以在教師、幫扶單位、幫扶責任人、同伴的幫助下提升各項技能。即可以利用新的MOOC、微課技術,先由教師團隊根據各級扶貧平臺收集到的大數據,梳理出貧困戶的需求情況,然后以貧困戶的需求為導向,制作有針對性的學習微視頻、課件、動畫,提高課程的實用性,幫助貧困戶獲得更多更高質量的知識。課中或課后,貧困戶也可以在幫扶單位和幫扶責任人的幫助下,把在實踐過程中的遇到的問題,向同伴或教師請教,以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生存生產技能。從這個角度來說,遠程教育模式運用于脫貧攻堅戰具有理論基礎支撐。
(二)軟硬件方面的可行性
首先,第四代遠程教育興起于2012年,經過近5年的不斷創新發展,教師團隊可以利用手機、直播室、錄課室等制作微視頻、課件,為實施遠程教育運用于脫貧攻堅戰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其次,移動4G網絡、無線網絡的大范圍覆蓋,為貧困戶在他人幫助下,實現隨時移動學習提供了技術支持。遠程教育可以有條件提供在線的涵蓋農業常識、農業種養新態勢、農業發展、就業創業職能技能等翻轉在線課程,供貧困戶自主學習。
再次,可以有效反饋貧困戶的學習情況。基于信息技術的MOOC、微課等遠程教育平臺已經可以實現記錄和存儲數據,教師團隊可以根據這些大數據分析貧困戶的學習特點、發現新的學習需求,進而提供更適合、更個性化的課程內容。
最后,課程眾包交互學習方式可以幫助貧困戶有效學習。在學習方式上,MOOC、微課以眾包交互為特點,在這些學習平臺,既有大量的教師團隊,也有其他的學習者,利用好這些團隊和學習者的集體智慧和有機互動,可以共同探討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四、遠程教育模式應用于脫貧攻堅戰的路徑
(一)在貧困戶精神層面的應用
扶貧先扶志,幫困先療心,如果不注重貧困戶精神層面上的改變,貧困戶自身主觀上仍認為脫貧是政府和幫扶干部的份內事,行動上仍不作為,政策再好,資金再多,外力再強,可持續脫貧也終將是一句空話。可以通過遠程教育,把其他貧困戶創業增收的先進事跡、實現就業創業、古往今來通過自身不斷奮斗獲得成功的經典故事、優秀人力資源激勵的案例以視頻短片的方式來引導貧困戶,讓他們意識到,有了外力的幫助,還要自身的努力才能擺脫貧困、戰勝貧困,幫助貧困戶更新觀念、自立自強,喚起自我脫貧的斗志和決心,樹立起“懶惰可恥”和“我要脫貧”的志氣,變被動救濟為主動脫貧,解決好貧困戶“不愿脫貧”“不想脫貧”的問題。
(二)在貧困戶智力層面的應用
脫貧攻堅戰,關鍵在人。給錢給物,雖能解一餐之饑,治一時之困,終歸不能從根本上拔掉窮根。越是在攻堅階段,就越是要充分發揮“智力”的關鍵作用,讓貧困戶有一技之長。一是遠程教育平臺可以提供更個性化的學習。依托MOOC、微課等網絡平臺,為貧困戶可以借力教師團隊、海量學習資源、多元的教學學習方法,學習到更適合自身需求的實用技能技巧提供現實可能性。二是遠程教育平臺可以提供效果更高的學習。課堂教學中插入MOOC、微課教學視頻,或是在這些視頻當中穿插進行相互交流討論、游戲、現實操作等互動環節,一方面吸引了貧困學員的注意力,讓他們在互動中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升學習的效果。另一方面,貧困學員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多次觀看,在反復觀看中,理解所學知識,或是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三是遠程教育平臺可以提供優質學習資源。利用遠程教育平臺的優勢,打破傳統的時空限制,為貧困孩子提供優質學習視頻,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三)在貧困戶產業層面的應用
俗語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實踐證明,產業是貧困戶發展的根基,是脫貧攻堅戰的主要依托,沒有產業支撐的脫貧攻堅戰,都會成為無源之水,難以確保脫貧效果的穩定性和持續性。遠程教育模式在貧困戶產業層面中的應用,主要體現為創新產生式、混合式教學策略,以推進貧困學員學習效果的提升。就是要圍繞產業發展所亟需的職業技能人才培養、種養殖技術、就業創業技巧等培訓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借助遠程教育信息化技術,按類收集、存儲,運用大數據分析平臺,歸納這些問題所表現出來的共性,分析這些共性表現背后的深層次原因,進而明確基于實際需求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在教學中,采用產生式教學策略,引導貧困學員善于發現問題,勇于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也可以采取以線上線下相結合、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相結合、部分情景再現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移動APP推送、產業發展能手在技術技能、經驗經歷、方式方法等方面的現場視頻傳幫帶的學習培訓方式,幫助貧困學員加快成長的速度,提升自我發展能力,找到產業發展的路子,從根本上鏟除滋生貧窮的土壤。
[參考文獻]
[1]陳肖庚,王頂明.MOOC的發展歷程與主要特征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3(11).
[2]莫光輝.大數據在精準扶貧過程中的應用及實踐創新[J].求是,2016(10).
[3]夏冬梅,程千.遠程教育中新型產業工人的學習特點與教學策略探究[J].新疆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4).
[4]楊穎,殷明,席曉.“互聯網+”時代,大數據助力精準扶貧快速落地[J].通信世界,2016(04).
[5]余慧.網絡環境下教學策略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6(31).
[作者簡介]韋麗琨,女,廣西廣播電視大學教師,碩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責任編輯 朱春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