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枝
摘 要 陶瓷藝術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和審美水平的提高,陶瓷藝術也需不斷地創新表現手法,創造出具有時代特點的陶瓷藝術品,以適應新的時代環境要求。本文對現代陶瓷雕塑的成型方法和裝飾手法進行了介紹,旨在促進陶瓷雕塑的不斷創新,使陶瓷藝術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關鍵詞 現代陶瓷雕塑;藝術;創新;成型方法;裝飾手法
0 引 言
傳統的陶瓷雕塑表現手法雖然經典,但是對于許多現代人來說已經有些食之無味。當前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文化藝術的界限也逐漸消失,人們的觀念變得更加開放,對于藝術的看法也隨之更加多元化。在這樣的背景下,現代陶瓷雕塑藝術家在傳統基礎上對陶瓷雕塑藝術進行改革與創新,為陶瓷雕塑作品注入個性特點和時代精神就顯得十分重要。
1 現代陶瓷雕塑的成型方法
(1)直接成型
在現代陶瓷雕塑中,直接成型的手段是最為常用的,也是最為基礎的成型方法,其主要方法有:拉坯成型法、泥條盤筑成型法、泥板粘接成型法、泥條泥板混合成型法及捏塑成型法等。陶瓷藝術家只需按照自己的構思,用自己的雙手對材料的形狀進行塑造就可以了。這種成型方法能夠讓陶瓷作品有著濃郁的原始風格,對藝術家的藝術思想能夠有一個更為淋漓盡致的表達,極具個性,是對傳統陶瓷雕塑中所強調的“規整性”的顛覆,更符合現代人追求自由、張揚自我的審美意識。同時在材料的選擇上,直接成型的特點使得材料對陶瓷雕塑的影響很小,材料的精細程度如何遠不及陶瓷藝術家對材料的運用手法重要,為了制造出一件優秀的陶瓷雕塑作品,藝術家需要不斷地在同一件作品中去感悟,熟練自己的制作技巧。
(2)間接成型
間接成型法,顧名思義就是不直接使用陶瓷藝術家的雙手,而是利用模具達到使陶瓷雕塑成型目的的手法。雖然使用模具的方式與直接成型法相比,缺少了原始的美感與獨一無二的特色,但是對推進陶瓷藝術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積極影響。當前我國各地的陶瓷制作工坊基本上都以間接成型法為陶瓷雕塑制作的主要方式,在間接成型的手段之下,陶瓷藝術家只需要使用模具就可以快速實現陶瓷雕塑的成型,加快了陶瓷雕塑作品的制作周期,提高了制作效率,使得精美的陶瓷雕塑作品可以實現大批量的生產。不僅如此,陶瓷藝術家對于陶瓷雕塑作品的創意與靈感可以體現在模具的制作上,通過模具將更多的藝術靈感具象化,用最簡單、最方便的方式使之進行傳播,促進產品的市場化發展。但是量化生產也給陶瓷雕塑作品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比如說,間接成型的陶瓷雕塑作品在大規模的生產中不可避免地要以犧牲精細程度為代價,導致雖然制作出的陶瓷雕塑作品看似精美,但是千篇一律,細節禁不起推敲。在各種高新技術不斷涌現的今天,如何做到在不放棄陶瓷雕塑作品量化生產的同時對其進行進一步的優化和創新,是當前陶瓷產業從業者需要不斷思考的問題。比如可以利用目前十分火熱的3D打印技術將細節做工最好、最為精美的陶瓷雕塑作品進行量化生產,這樣生產出來的作品能夠盡可能的保證其具有“原汁原味”,在量化造型的基礎上將陶瓷雕塑作品內在的靈魂也“復制”出來,提升其藝術價值,促進陶瓷市場的不斷發展。
2 現代陶瓷雕塑的裝飾手法
(1)對傳統裝飾手法的創新
陶瓷藝術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而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和審美水平的提高,陶瓷藝術也需不斷地創新表現手法,創造出具有時代特點的陶瓷藝術作品,以適應新的時代環境要求。傳統的陶瓷雕塑創作是有著很多規矩的,無論是原料的選擇還是燒制的過程,一旦出現問題,都會導致陶瓷作品出現一些“缺陷”,而這些“缺陷”一旦產生,就會被視作“廢品”進行淘汰,不能夠稱其為陶瓷藝術品。然而現代陶瓷雕塑藝術對于這些“缺陷”卻有著另類的解讀,比如說傳統陶瓷作品中釉色的缺陷代表著這件作品的不完整,但是現代陶瓷雕塑藝術家卻認為有這種“缺陷”的作品,是具有十分獨特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的,這種思想代表著新的審美情趣,也讓陶瓷藝術朝著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正因如此,雕塑藝術家會有意識地在陶瓷雕塑制作和燒制的過程中創造一些突發事件,試圖制作出更為獨特的作品。比如說在一些以動物為題材的作品中,經常使用到“起泡”這一表現形式,陶瓷雕塑藝術家需要借助泥、火、釉三者之間在燒制過程中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反應,來實現這種“意想不到”的“缺陷”效果,等待“起泡”的過程是激動人心的,這一過程本身為一件陶瓷雕塑作品注入了更多的創作樂趣,使現代陶瓷藝術作品有了更加迷人的魅力。
(2)裝飾手法的反借用
一件陶瓷雕塑作品的審美價值不僅僅取決于藝術家對于陶瓷雕塑作品的設計以及為其注入的思想價值,也取決于藝術家使用了什么樣的手法對其進行制作。泥、火、釉三者構成了陶瓷藝術的語言,三者之間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也就是說,陶瓷雕塑藝術家如何對泥、火、釉進行控制,決定了陶瓷雕塑作品的外部特征。比如,在火的高溫作用下,泥土與釉發生反應,借助二者之間的不匹配收縮,有意識地導致產生釉面開裂的現象;再比如說,燒制之前在陶瓷雕塑的泥坯上滴上一些油、或者撒上一些鹽,就會使陶瓷雕塑作品形成縮釉效果。這些都是對常規“缺陷”原理的應用來達成另類的裝飾效果,是一種“反借用”。現代陶瓷藝術家可以利用這些原理,借用這些手法,給自己的陶瓷雕塑作品以更多的表現可能性。
(3)對材質的直接借用
對材質的不同選擇,會導致最終制作出來的雕塑作品有著不同的藝術風格與審美效果。材質本身具有的特征會影響陶瓷雕塑作品的特點與感染力。比如說,陶泥和瓷泥是兩種材質特征有著一定差異的制作材料,陶泥質地更為酥松,粗獷而質樸,具有原始而自然的風味,但缺少精雕細琢的功能;而瓷泥則更加細膩,能夠勝任一些需要嚴謹工藝的精致陶瓷工藝品的制造。那么,在制作粗狂題材的陶瓷作品時,就要選擇陶泥為制作材料,而制作具有精致的小型擺件時,則要選擇質地更為細膩的瓷泥為制作材料。這樣的選擇手段能夠讓具有不同功能的陶瓷雕塑作品更好地發揮其使用價值
3 結 語
總而言之,現代陶瓷藝術家以開放的藝術眼光對傳統陶瓷藝術的不斷傳承和發展,使當前陶瓷雕塑藝術的表現手法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今后,陶瓷藝術家仍然要不斷發揚優秀的傳統陶瓷文化,并結合現代藝術語言進行更具創造力的陶瓷雕塑作品的制作,使陶瓷藝術更具時代色彩。
參 考 文 獻
[1]包林平,張仁保.談當代陶瓷雕塑藝術的表現語言[J].陶瓷研究,2011(02):34-35.
[2]張書暢.論漢代陶瓷雕塑藝術風格的形成[J].中國城市經濟,2011(18):321.
[3]鄭開明,陳春華.現代陶瓷雕塑表現手法研究[J].藝術科技,2014(01):165.
[4]林建華.現代陶瓷雕塑表現手法探究[J].藝術科技,2015(02):135.
[5]洪梓樺.在陶瓷雕塑創作中感受藝術美[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6(04):19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