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杰
宜興紫砂壺歷史悠久,在數百年的發展歷程中逐漸被世人所認可,是舉世公認的沏茶茗具。紫砂壺外形古樸雅致、溫潤如玉,集實用與賞玩于一體,而其冠絕于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其本身所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美學意境。紫砂壺藝術是一門高雅的陶瓷藝術,是一種博采眾長的文化表現形式,往往能傳達一種情懷、一種境界和一種氣質,以及深入心靈的文化氣象。
對于紫砂壺藝創作者而言,文化元素更是紫砂壺創作表達的主脈,不同風格的紫砂壺能夠表現出不一樣的內涵意境,豐富情感、豁達胸襟、收獲共鳴。就像顧景舟大師在《簡談紫砂陶藝鑒賞》一文中所說,“抽象地講紫砂陶藝的審美,可以總結為形、神、氣、態四個要素,從這幾個方面貫通一氣才是一件真正完美的好作品。”因此,壺藝創作講究形神兼備是格外重要的,一把壺之所以能成為一件藝術品,不僅僅表現在外形的精美絕倫、巧奪天工,更表現在人文內涵的挖掘,使之有內涵、有分量。紫砂壺“龔燈溢彩”(見圖1)形簡而神不簡,其造型周正端莊、氣宇軒昂,在給人帶去視覺享受的同時,更給予人們豐富的文化體驗,這些文化元素正是作品的主旋律,賦予人們內心深處強烈的感觸與聯想。
宮燈,又稱宮廷花燈,為帝王之家的照明工具,在中國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據記載宮燈始于東漢、盛于隋唐,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它不僅可以作為裝飾照明的燈具,更將燈具的實用性與工藝美術、人文傳統完美結合,既有實用價值,又表現出東方藝術和我國民族文化的風格,富有文化藝術鑒賞的價值。宮燈因其雍容華貴、充滿宮廷氣派而聞名于世,儼然是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符號,直到今天,人們依然喜歡以宮燈來表達內心對祥瑞美好的祈盼祝福。可以說,宮燈文化是中華吉祥文化的一個縮影和典范,自古以來,僅僅在紫砂壺這一藝術形式中,以宮燈為原型的優秀作品便不勝枚舉。紫砂壺“龔燈溢彩”顧名思義也是以宮燈為原型,其壺型就來源于傳統“六方宮燈”的形象,在融入古時宮燈的韻味之時,更營造出令人流連的美雋氛圍。
紫砂壺的造型大致可分為圓器、方器、花器和筋紋器四大類,方器造型紫砂壺主要由長短不同的直線組成,如四方、六方、八方及各種比例的長方形等,講究線條流暢、輪廓分明、平穩莊重的造型規則,十分考驗制作者的技法功底和嚴謹程度。紫砂壺“龔燈溢彩”將宮燈藝術與紫砂藝術完美結合,整器以流暢的線條和婉轉的弧度表現出方中寓圓的形態特征,線條美感不言而喻,宮燈之意象及意境也在線條勾勒中得以完美演繹。
紫砂壺“龔燈溢彩”整器造型獨特,胎質呈熟栗色,零星鋪砂點綴其間,壺身豐潤飽滿,容量大,三彎流、飛把、圈足、矮頸、珠鈕、圓鼓蓋彼此呼應,作品以線條流轉的韻味與合理的線面搭配來完成對六方形態的架構,顯得生動而柔和。六條棱線以蓋鈕之頂為中心,向下貫穿于蓋、頸、肩、身、足,將壺體等分成六面,線面挺括平正、輪廓線條分明,壺身、壺蓋均微鼓,方中藏圓,蓋鈕亦是方圓一體,甚為小巧可愛,整體剛柔相稱。壺流轉折處柔婉順暢、圓潤彎轉,六條棱線精神矍鑠,富于變化。整器造型規整,沒有鮮明的棱角壓抑,圓潤之余不失方器傲骨錚錚。
吉日良辰,宮燈溢彩雍容姿;華燈高懸,歡愉喜慶人間態。吉祥文化是古人在長期的生活、生產實踐中自然誕生的一種文化情感,它涵蓋的范圍極廣,凡美好事物都可納入其中,以此寄托內心美好的情感。宮燈文化的核心也是表達對吉祥美好的祈盼,“龔燈溢彩壺”除了在外形上達到美觀的效果,更毫無保留地將宮燈的藝術氣息和人文底蘊呈現出來,整把壺無不向人們傳達著美好的愿景,升華了作品的內在氣韻。
紫砂藝術歷久彌新的魅力,既來自于其本身所具有的自然氣質,更來自于其所承載的文化藝術等價值。紫砂壺的人文內涵,一方面提升了作品的價值含量,另一方面更賦予人們精神的力量。“龔燈溢彩壺”便是十分鮮明的例子,它將傳統宮燈的形象和寓意統一到一把壺里,并通過方中寓圓的造型、均勻鋪砂的裝飾,詮釋出人們心底最真摯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