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發兵 丁怡舟 侯麟軍
[摘要]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鄧小平形成了關于中華民族的一些重要思想。鄧小平的這一思想主要包括:堅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捍衛中華民族獨立;強調全國各民族的團結是中華民族團結的基礎;堅決反對分裂國家,捍衛中華民族的統一,要通過現代化建設提升國家實力和中華民族凝聚力;要堅持獨立自主、自強自信的民族精神等方面。鄧小平的這些思想對于當前中華民族的建設和復興仍然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鄧小平;中華民族;民族獨立;民族精神
[中圖分類號]A8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21(2017)04—0020—07
中國語境下的“民族”有兩個層面的指向:一是“國內五十六個民族”這一意義上的民族(ethnic group),一是包括了國內所有民族在內的國家民族(Nation),即“中華民族(the Chinese Nation)”。鄧小平關于中華民族的思想主要包括:堅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捍衛中華民族獨立;全國各民族的團結是中華民族強大的基礎;堅決反對分裂國家,捍衛中華民族的統一;要通過現代化建設提升國家實力和中華民族凝聚力;要堅持獨立自主、自強自信的民族精神等。
一、堅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捍衛中華民族獨立
自1840年進入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就一直面臨嚴重的外部危機,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一方面使中國淪喪了大片國土,變為一個半殖民地國家,另一方面也極大地打擊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這種民族危機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國主義大舉侵略中國期間達到了頂峰,中華民族面臨著生存與滅亡的考驗。抗日戰爭前長期積貧積弱的中國內部可謂矛盾重重,例如,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之間、工人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之間、地方軍閥與國民黨中央政府之間、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政權之間都存在矛盾。但是在日本大舉加緊侵略中國的背景下,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成為主要矛盾,中國革命“主要的打擊對象是日本帝國主義”。
抗日戰爭時期的民族救亡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凝聚全民族的力量來爭取抗戰的勝利。對此,鄧小平強調,“無論在根據地或敵占區、游擊區,一切政策、一切工作的出發點,都必須緊緊掌握住擴大中日矛盾的原則。這正打到敵人的痛處。……我們應好好抓住這個基本特點去發展工作,掌握中日矛盾的實質,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各階層一切抗日人民對敵斗爭。”
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絕大部分中國人都站到了民族大義一邊,團結起來共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而少部分漢奸親日派則選擇了投降并依附于日本帝國主義。對于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漢奸親日派的投降行徑,鄧小平在各種工作中進行了堅決斗爭,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日本帝國主義和漢奸親日派的政治目的是要把中國變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其文化工作方針是施行奴化政策,以奴化活動和奴化教育來腐蝕我們的民族意識,消滅民族愛國思想,摧殘民族氣節。”
針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以及漢奸賣國賊的投降行為,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中華民族優秀兒女進行了堅決抗擊。1938年1月12日,時任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的鄧小平對此撰文指出,“中華民族的兒女,是要站在最前線與日寇拼命的,他們是能夠以自己的血肉,換取民族的解放的。”鄧小平還就抗戰后中國的政治前途進一步指出,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抗戰民主派,“在政治上主張團結抗戰到底,徹底解放中華民族,建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鄧小平對捍衛中華民族的獨立的強調不僅反映在其思想上,更具體地體現在了他的抗日斗爭實踐當中。抗戰期間,鄧小平先后擔任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一二九師政治委員、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書記、中共中央北方局代書記等職務,在不同的崗位上從事反擊日本侵略的工作。鄧小平強調捍衛民族獨立的斗爭是有前途的,他于1943年1月26日在中共中央太行分局高級干部會議上以華北地區的抗日活動為例指出,八路軍“堅持華北抗戰”的方針“嚴重地打擊了敵人的爪牙,打坍了晉東南、冀南廣大地區的維持會及為敵利用的封建組織……建立了廣大地區的抗日政府;消滅了六七萬皇協軍及偽化了的土匪會門等封建武裝,普遍成立了抗日游擊隊,發展了正規軍數倍;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抗日宣傳和民族教育,激發了人民的抗日積極性”。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不僅在軍事上實施武裝占領、經濟上掠奪各種資源,而且在文化方面推行奴化政策,他們“毀滅中國的文化機關,焚毀中國的民族典籍,屠殺與監禁愛國的文化人、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建立漢奸文化機關,豢養一批漢奸文人,鼓吹東洋文化”,通過各種措施試圖摧毀中華民族的自信心。針對日本帝國主義在淪陷區的奴化教育,鄧小平提出在文化上要主張新民主主義的文化、中華民族解放的文化,即“抗日第一,反帝、反抗民族壓迫,主張民族獨立與解放,提倡民族的自信心,正確把握民族的實際與特點的文化”。此外,鄧小平還特別強調要加強宣傳教育,指出“無論對本軍、友軍,根據地和敵占區的人民,以及偽軍,都需要灌輸以民族的愛國的思想,提高其民族自信心與自尊心……更要激勵民族氣節,反對動搖變節,提高對敵斗爭的勇氣”。
總的來說,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華民族優秀兒女在抗日戰爭期間同侵略者進行了嚴酷的政治、經濟、文化斗爭,“大大地發揚了根據地和敵占區人民的抗日積極性,堅定了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正是這些斗爭,使得中華民族能夠戰勝日本帝國主義并贏得最終的勝利。
二、各民族的團結是中華民族團結的基礎
鄧小平在參加革命工作的歷程中,不管是早期在廣西領導開辟和建設左右江革命根據地還是后來參加長征,都有大量的時間是在民族地區度過的,因此對于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是比較熟悉的。正是在這些歷史活動中,鄧小平開始廣泛接觸到少數民族群眾,并對民族問題有了一定的認識。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史上不同民族之間有著友好交往的悠久歷史,但另一方面不少地方由于各種原因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的隔閡也很深。這可以說是我國民族方面的重要國情之一。正是基于對民族問題的了解,鄧小平在新中國成立后主持西南地區工作期間采取了很多措施緩和歷史上的民族隔閡問題。他曾經在1950年7月歡迎赴西南地區的中央民族訪問團的講話中總結道:“在中國的歷史上,少數民族與漢族的隔閡是很深的。由于我們過去的以及這半年的工作,使這種情況逐漸地在改變。”對于消除民族隔閡的長期性問題,鄧小平也同樣有清醒認識,他強調只有真正消除了不同民族間的隔閡才能形成中華民族團結的大家庭,指出“少數民族要經過一個長時間,通過事實,才能解除歷史上大漢族主義造成的他們同漢族的隔閡。我們要做長期的工作,達到消除這種隔閡的目的”,否則“這種歷史的隔閡、歷史的裂痕就不可能消除”。
與此同時,鄧小平對新中國的民族政策也充滿了信心,他說:“我們是有條件消除民族隔閡的。……今天我們政協共同綱領所規定的民族政策,一定能夠消除這種隔閡,實現各民族的大團結。”鄧小平以西康省(1939—1955年)藏族的情況為例,特別提到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影響——“過去藏族與漢族的隔閡很深,但是我們進軍西南,特別是宣布了解放西藏的方針,提出十項條件以后,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進去以后,首先宣布了共同綱領的民族政策,同時我們軍隊的優良作風也在一些具體問題上體現出來,例如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尊重藏民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不住喇嘛寺等,這樣就贏得了藏族同胞的信任……我們的政策只要確定了,是真正要實行的……因為這個政策符合他們的要求,符合民族團結的要求。”
隨著新中國成立后民族地區的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各個少數民族都陸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由此也在新的基礎上結成了社會主義的團結友愛、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關系。基于此,鄧小平指出:“在實現四個現代化進程中,各民族的社會主義一致性將更加發展,各民族的大團結將更加鞏固。”
三、反對國家分裂,捍衛中華民族統一
“臺灣問題”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因國內政局變動而衍生出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如何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的問題。鄧小平一直強調臺灣問題事關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核心利益,觸及全國人民的統一觀念和民族感情。1984年6月22日和23日,鄧小平在分別會見香港工商界訪京團和香港知名人士鐘士元等的談話中堅定地強調:“實現國家統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統一,一千年也要統一的。”1986年9月2日,他在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記者邁克爾·華萊士(Mike Wallace)電視采訪時就“為什么臺灣要同大陸統一”的問題時說道,“這首先是個民族問題,民族的感情問題。凡是中華民族子孫,都希望中國能統一,分裂狀況是違背民族意志的。其次,只要臺灣不同大陸統一,臺灣作為中國領土的地位是沒有保障的”。鄧小平后來進一步從歷史和民族情感的角度指出:“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統一是包括臺灣人民在內的中華民族的共同愿望,不是哪個黨哪個派,而是整個民族的愿望。”1990年9月15日,他在會見馬來西亞郭氏兄弟集團董事長郭鶴年時談話又一次強調,“大家都是中華民族子孫”,“我們要共同奮斗,實現祖國統一和民族振興”。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時代主題從過去的“戰爭與革命”轉變為“和平與發展”,鄧小平也順應時代的發展并尊重歷史和現實提出“和平統一”。他在1983年6月26日會見美國新澤西州西東大學教授楊力宇時指出:“和平統一已成為國共兩黨的共同語言。但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此后,鄧小平又在1987年4月16日會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時講話強調:“我們主張對我國神圣領土臺灣實行和平統一,有關的政策,也是眾所周知和不會改變的,并且正在深入全中華民族的心坎。大勢所趨,祖國遲早總是要和平統一的。”
在爭取解決臺灣問題過程中,鄧小平富于歷史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構想,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他強調這一構想是“根據中國自己的情況提出來的……如果不能和平解決,只有用武力解決,這對各方都是不利的。……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我看只有實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1990年4月7日,鄧小平在會見泰國正大集團董事長謝國民時再次指出:“我們相信,最終將靠‘一國兩制把我們國家統一起來。”
隨著20世紀80年代以來臺灣島內政治生態的變化,“臺獨”分裂勢力逐漸成為解決兩岸統一問題中不可忽視的因素,鄧小平對此進行了堅決斗爭。他在1984年10月3日會見港澳同胞國慶觀禮團時講話指出,“一九九七年以后,臺灣在香港的機構仍然可以存在……但是在行動上要注意不能在香港制造混亂,不能搞‘兩個中國”。1990年9月15日,鄧小平在《共同努力,實現祖國統一》的講話中針對有人想搞“兩個中國”分裂國家的陰謀特別提出:“現在臺灣有人想搞‘一國兩府,連聯合國的局面都想改變,實際上還是搞‘兩個中國……這不行。再沒有比‘一國兩制的辦法更合理的了……現在對臺灣是個機會,對整個民族是個機會,需要大家努力,推動臺灣走向統一。”
鄧小平“一國兩制”的構想最初是因為臺灣問題而提出的,雖然由于種種原因這一構想在臺灣問題上暫未得到實現,但在1997年香港地區和1999年澳門地區回歸祖國的過程中卻得到了落實,它不僅使得中國順利恢復了對這兩個地區的主權,而且保持了這兩個地區的繁榮與穩定。“一國兩制”構想在香港和澳門地區的成功實踐證明了鄧小平思想的預見性,也為臺灣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四、要通過現代化建設提升國家綜合實力和中華民族凝聚力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都開始將注意力集中到經濟建設方面來。在此背景下,鄧小平指出,“我們集中力量搞四個現代化,著眼于振興中華民族。沒有四個現代化,中國在世界上就沒有應有的地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被鄧小平賦予了極大的意義,對此他提出:“能否實現四個現代化,決定著我們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在中國的現實條件下,搞好社會主義的四個現代化,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就是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旗幟。”1980年1月16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會議上就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解決的幾個問題進行了專門講話,在講話中他進一步提出,必須“要有一條堅定不移的、貫徹始終的政治路線”,“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
改革開放前,我國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矛盾非常突出,計劃上、財政上、物資上、外貿上的問題比比皆是,分配政策上平均主義和“大鍋飯”思想盛行。為了促進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鄧小平推動了各個領域的改革,例如在分配問題上他提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并指出先富群體在社會中具有帶頭示范的意義——“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來,就必然產生極大的示范力量,影響左鄰右舍,帶動其他地區、其他單位的人們向他們學習。這樣,就會使整個國民經濟不斷地波浪式地向前發展,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
在緊抓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鄧小平特別重視科學技術的作用,他認為“科學技術是人類共同創造的財富。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需要學習……先進科學技術”。鄧小平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1988年10月24日,他在視察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時說:“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教育與科技進步是緊密聯系的,鄧小平因此也特別強調教育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特殊作用。1985年5月9日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他提出,“忽視教育的領導者,是缺乏遠見的、不成熟的領導者,就領導不了現代化建設”。鄧小平還特別強調杰出的科學人才的作用,“革命事業需要有一批杰出的革命家,科學事業同樣需要有一批杰出的科學家……也只有有了成批的杰出人才,才能帶動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此外,鄧小平還十分關心知識分子和科技工作者的生活待遇問題,多次強調改善知識分子的待遇。
在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鄧小平非常重視海外華人華僑的特殊作用,并把動員海外華人華僑關心和促進現代化事業作為爭取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渠道。1985年5月9日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他特別提到不少愛國僑胞熱心地在祖國大陸各地捐資辦學,幫助祖國大陸地區發展教育事業的情況。1986年6月18日,鄧小平在會見來自加拿大、美國、聯邦德國、澳大利亞、巴西以及港澳等國家和地區的榮氏親屬回國觀光團部分成員和內地的榮氏親屬談話時指出,歷史上以榮氏家族為代表的民族資本家“在發展中國民族工業上是有功的,對中華民族做出了貢獻”。鄧小平在談話中歡迎海外華人華僑積極參與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并希望華人華僑在海外積極宣傳中國,相信“國外的華僑、華人是會熱心支持我國的建設事業的”。
五、要堅持獨立自主、自強自信的民族精神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立的新中國終結了近代以來百年屈辱的歷史,并在新中國成立后較長的一段時期內保持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也迅速提高,人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也不斷提升。鄧小平對此曾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改變了中國的形象……凡是中華兒女,不管穿什么服裝,不管是什么立場,起碼都有中華民族的自豪感”。以后,面對變化的國際局勢,鄧小平指出:“西方一些國家對中國的制裁是不管用的……中國是垮不了的,而且還要更加發展起來。這是民族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時代的要求。”針對“八九風波”中某些西方國家干涉中國內政的做法,鄧小平于1990年7月11日會見加拿大前總理特魯多時嚴肅地講道,“中國永遠不會接受別人干涉內政”。針對某些西方政府試圖通過和平演變的方式推翻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的陰謀和企圖,鄧小平在1989年10月31日會見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時強調,“這只能激起中國人民的反感,使中國人奮發圖強……沒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獨立,國家是立不起來的”。
鄧小平強調中華民族應該有自己的民族自信心,他說:“中國的形象如何還是要看大陸,中國的發展趨勢和前途也在大陸。”鄧小平一直強調在改革開放和實現國家現代化過程中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重要性,但他同時強調,“絕不允許把我們學習資本主義社會的某些技術和某些管理的經驗,變成了崇拜資本主義外國,受資本主義腐蝕,喪失社會主義中國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針對改革開放后西方文化大肆滲透的情況,鄧小平堅決反對民族虛無主義,提出“一定要在全黨和全國范圍內有領導、有計劃地大力提倡社會主義道德風尚,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提高民族自尊心”。
針對當時中國整體國力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暫時落后的局面,鄧小平提出:“中國人要振作起來。大陸已經有相當的基礎。我們還有幾千萬愛國同胞在海外,他們希望中國興旺發達,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我們要利用機遇,把中國發展起來……二十一世紀中國是很有希望的。”鄧小平還強調辯證地看待同西方國家的交往,即“我們繼續堅持同對我們友好的西方國家交往,繼續堅持學習資本主義國家一切對我們有用的東西,但是同時必須發揚愛國主義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他強調,“中國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
長期以來,人們比較多地注意到鄧小平關于少數民族工作方面的理論與實踐,實際上他關于中華民族的思想,強調獨立自主、自強自信的民族精神等也同樣值得深入學習和研究,這對于實現民族復興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責任編輯 付國英 王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