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中林
[摘要]社會主義本質論是鄧小平理論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的基礎是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物質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的本質,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式,科學地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和“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兩個首要問題。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根植于深厚的唯物辯證法,即抓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一根本社會矛盾并深刻闡明其運動發展的規律。本質論中的五個本質規定共同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各層次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在實現社會主義本質的過程中應該堅持三個原則:將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根本任務;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須以生產力的一定解放和發展為基礎;堅持以共同富裕為目標。
[關鍵詞]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歷史唯物論;歷史辯證法
[中圖分類號]A8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21(2017)04—0034—06
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是鄧小平理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僅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而且對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具有根本的指導意義。為了更好地在這個理論指導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有必要通過對它進行哲學分析,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這個理論。
一
在1992年鄧小平提出這個理論之前,人們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是模糊不清的。那時我國理論界對“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討,提出了多條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簡單地說,有社會主義公有制、按勞分配、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發展經濟、共產黨的領導、無產階級和人民的政權、社會主義的民主和法制、馬克思主義指導的精神文明、民族平等和團結、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但是,這些“本質特征”都不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而是由其本質所決定的基本特征。人們是把社會主義的本質與其基本特征混同了,認為它的基本特征即是它的本質。即使有人認為社會主義本質與其基本特征有區別,但也是把它的某個基本特征,即某項基本制度(如公有制),視為它的本質。這實際上還是混淆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與基本特征的區別。
唯物辯證法認為,本質是事物的決定因素,沒有本質就沒有事物。它決定事物的性質、特征和發展。或者說,本質是事物產生和存在的根源和基礎,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規律。特征是指作為事物特點的征象,是事物的外部形態。本質和特征既相區別又相聯系,即本質決定特征,特征表現并影響本質,不能把本質與特征混為一談。鄧小平按照事物本質的科學定義,透過社會主義的各種特征,深刻揭示和高度概括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從而劃清了社會主義本質與其基本特征的界限,澄清了人們在社會主義本質問題上的模糊認識,使人們樹立了科學的社會主義本質觀念。
二
唯物主義一元論的世界觀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共同的本質和統一的基礎。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精神,精神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共同的本質和統一的基礎,這是唯心主義一元論的世界觀。把前者貫徹到社會歷史領域,就是歷史唯物主義;把后者貫徹到社會歷史領域,就是歷史唯心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是關于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因而它是既唯物又辯證的科學歷史觀。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就是建立在這個科學歷史觀基礎上的,因而它是正確的、科學的。
在社會歷史領域有兩類基本現象:社會存在,即社會物質現象、物質關系;社會意識,即社會精神現象、精神關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映并反作用于社會存在,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社會存在就是指不以人們的社會意識為轉移的社會物質生活過程,主要是指作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統一體的社會物質生產方式。生產力是由參與社會生產過程的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和勞動者等物質要素構成的。生產活動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而進行的物質活動。它雖然是人們有意識的生產活動,但它必須符合生產的物質規律,才能生產出滿足人們需要的物質產品。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按照物質利益關系所自然形成的經濟關系即生產關系也是物質關系。可見,生產方式雖然同人的有意識的活動相聯系,但它本身卻是一種物質的活動和在物質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經濟的即物質的關系,它是不依人們的意識為轉移的、客觀的社會存在,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有著自己固有的客觀規律。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社會的物質載體,其他一切復雜的社會關系,都是在它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沒有生產方式,就沒有人類社會。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的性質、結構、特征、面貌和發展,制約著包括經濟、政治、精神在內的整個社會生活過程。因此,社會物質生產方式就是人類社會的本質;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它的物質生產方式。
鄧小平遵循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式,依據我國前三十年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經驗教訓,特別是后十年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并借鑒國際社會主義實踐的經驗教訓,透過錯綜復雜的社會歷史現象,深入到社會主義物質生產方式內部,完整、深刻、準確地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也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相互作用的規律。因此,這個論斷既是唯物的又是辯證的;既指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社會主義的物質生產方式,又指出了社會主義本質的實現是一個按上述規律發展的過程。
社會的本質決定社會的性質和特征。鄧小平所揭示的社會主義本質,不僅決定了我國社會的社會主義性質,明確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根本區別,而且決定了我國社會各領域各方面的基本特征:在生產力方面,是發達的社會化生產力;在生產關系方面,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在經濟運行機制方面,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政治方面,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的政權,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健全的社會主義法制;在意識形態方面,是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這些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是由它的本質所決定、所要求的。沒有這些基本特征,社會主義本質就無從實現。因為這些基本特征不僅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而且實現了社會主義本質,是實現社會主義本質的可靠的經濟保障、政治保障和思想保障。社會主義本質的實現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的各個階段,社會主義本質的實現程度是不同的,是由低到高逐步實現的。與此相應,在這個過程的各個階段,由社會主義本質所決定的它的各個基本特征的完善程度和形式也是不同的,也是由低到高逐步完善的。在生產力不斷發展的推動下,隨著社會主義本質的逐步實現,它的各個基本特征也會逐步完善。
在歷史唯物主義看來,既然現實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那么,作為世界組成部分的人類社會的本質,當然也是物質的。只不過要確定“什么是社會主義”的本質還有兩個條件:第一,它必須是物質關系;第二,它必須對整個社會起決定作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即經濟基礎雖然都是物質關系,都屬物質領域,但它們都對整個社會不起決定作用,都不是整個社會的決定因素。生產力雖然決定生產關系,但它不能直接決定上層建筑,而是通過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起間接決定作用。經濟基礎即生產關系雖然決定上層建筑,對上層建筑來說,它是本質;但它不能決定生產力,而是被生產力所決定。所以,社會主義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都不能單獨成為社會主義的本質。我們一直在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是對的。但是,歸根到底,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互聯系構成的物質生產方式決定上層建筑及整個社會。因此,符合社會主義本質這兩個條件并能推動整個社會發展的,只有社會主義的物質生產方式。所以,社會主義物質生產方式,就是社會主義的本質。
三
“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五個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共同構成了社會主義本質這個有機整體,它們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但是,它們在社會主義本質整體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據此,我們可把它們分為五個小層次、三個大層次,而如果聯系其反面來考慮,三個大層次之間和每個大層次中的小層次之間都存在著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
第一大層次,是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這是社會主義的第一個本質規定和第二個本質規定,它們是社會主義本質整體的首要規定,是實現社會主義其他三個本質規定的根本前提和根本途徑,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實現第一個本質規定,必然促進第二個本質規定的實現;不實現第一個本質規定,也就不能實現第二個本質規定。要實現第二個本質規定,必須首先實現第一個本質規定;不實現第二個本質規定,也就不會去實現第一個本質規定。實現第一個和第二個本質規定,是為實現社會主義的其他三個本質規定奠定物質基礎,沒有第一個和第二個本質規定的充分實現,也就不能完全實現社會主義本質的其他三個規定。
第二大層次,是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這是社會主義的第三個本質規定和第四個本質規定。它們是在第一個本質規定和第二個本質規定有一定實現的基礎上,逐步實現第五個本質規定的根本途徑和根本手段,是社會主義革命或改革的實質內容。只有實現了第三個本質規定,才能實現第四個本質規定;不實現第三個本質規定,也就不能實現第四個本質規定。要實現第四個本質規定,就必須先要實現第三個本質規定;不實現第四個本質規定也就不會去實現第三個本質規定。第三、第四本質規定的實現,又能夠促進第一、第二本質規定的實現。否則,不僅不能實現第五個本質規定,而且會阻礙第一、第二本質規定的實現。
第三大層次,是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是社會主義的第五個本質規定,也是最后一個本質規定。它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和最終目標。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最后結果。實現第五個本質規定必須在實現第一、第二兩個本質規定的前提下,并且必須通過第三和第四兩個本質規定的途徑和手段才能做到。而實現最后這個本質規定,既能促進第一、第二本質規定的實現,又能扼制和消滅剝削,防止和消除兩極分化。否則,不僅阻礙第一和第二個本質規定的實現,而且會加劇剝削和兩極分化。
上述五個小層次、三個大層次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了社會主義本質的全部內容。根據各個層次之間的辯證關系,我們在實現社會主義本質的過程中,應該堅持三條原則。
第一,始終堅持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根本任務的原則。唯有如此,才能為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創造深厚堅實的物質基礎,才能把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和共同富裕變為現實。
第二,始終堅持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要在生產力有一定解放和發展的基礎上的原則。唯有如此,才能在與一定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程度上真正做到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也才能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毋庸諱言,事實證明,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落后的情況下,一定的剝削和貧富差別的存在是有利于生產力和經濟發展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不能進行不利于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徹底消滅剝削和拉平貧富的革命或改革。正是根據這條原則和這個道理,我國現階段的政策既堅持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又允許各種所有制和多種分配方式的產生、存在和適當發展,這是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
第三,始終堅持共同富裕的原則。唯有如此,才能大大促進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才能積極地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才能保證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方向。鄧小平所說的“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不只是一個時間概念。也就是說,這不是指只有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結束時才達到共同富裕,而在這之前的很長的歷史時期可以兩極分化。不是這樣的!所謂“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主要是指社會主義本質五個方面規定的實踐順序的概念。也就是說,社會主義五個方面的本質規定在實踐順序上“共同富裕”排在最后面,所以說“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據此,我們在實現社會主義本質的過程中,它的五個方面的規定是依次循環向前的螺旋型的歷史發展過程,其終點就是差別極小的、高度的共同富裕,就是社會主義歷史過程的終結,就是向共產主義過渡的開始。
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只有始終堅持上述三條原則,才能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才能發揮社會主義本質五個方面規定的積極作用,防止它們本身或其反面的消極作用,沿著社會主義本質自身發展規律,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本質,從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
四
社會主義本質的實現是一個過程。
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中,用了“解放”、“發展”、“消滅”、“消除”和“最終達到”幾個動詞,這表明,社會主義本質是運動發展的,是由社會主義本質五個方面規定的運動發展及其相互促進而形成的社會主義本質整體的運動發展。一方面,社會主義本質的運動發展必然形成過程,這個過程就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實現過程。因此,社會主義本質的實現是一個過程。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本質的運動發展決定和推動社會主義的運動發展。社會主義本質發展到、實現到什么程度,社會主義的發展也就達到什么程度。社會主義的發展過程,就是其本質的實現過程。因此,社會主義是一個發展過程,這就表明,它的本質的實現也是一個過程。
鄧小平揭示的社會主義本質,就是社會主義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規律總是存在于、貫穿于事物發展過程中。離開事物發展,離開事物發展過程,規律就無從表現,無所寄托,就不復存在。事物發展過程就是其規律的實現過程。規律本身就是過程,就是事物確定不移的發展過程。據此,鄧小平揭示的社會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互作用的規律,就存在于、貫穿于社會主義的發展過程中。社會主義發展過程就是這個規律的實現過程。因此,社會主義本質的實現是一個社會主義的發展過程。
事實證明,事物本質(含本質的規律)的暴露是受事物的條件決定和制約的。社會主義本質只有在社會主義一定條件下才能有一定程度的實現,沒有一定條件它就不會有一定程度的實現。而這個一定條件,是在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和具備的,不是一下子就具有的,因而社會主義本質也是逐漸實現的。而且其本質的實現所必需的條件具備到什么程度,其本質的實現也就達到什么程度。在實現社會主義本質所必需的各種條件中,生產力是最根本的條件。由上可見,社會主義本質的實現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社會主義條件形成和具備的過程,也是社會主義的發展過程。在社會主義進程中,社會主義條件的形成要經歷由不夠具備到比較具備再到完全具備這樣幾個階段;與此相適應,社會主義本質的實現也要經歷由不夠充分到比較充分再到完全充分這樣幾個階段。因此,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過程也就分為低級、中級、高級這樣幾個歷史階段。由此可見,社會主義本質的完全實現,只能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最終結果。我國是在經濟文化落后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的,因此首先要經歷一個特殊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這個初級階段,社會主義本質的實現是很不充分的。雖然我國已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我國生產力有了較大解放和發展,基本消滅了剝削和兩極分化,正在向共同富裕的目標邁進,但是,在總體上我國生產力還落后,并受到原經濟體制的束縛,因此必須通過改革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生產關系方面,我們還允許個體經濟、私有經濟和外資經濟的產生、存在和發展,還允許按資分配和各種合法收益的產生、存在和發展,還存在較大的貧富差別,還遠未達到共同富裕。我國現階段的這種實際狀況,說明社會主義本質的完全實現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鄧小平運用唯物史觀,正確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作為物質形態并具有內在規律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從而創立了科學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我們在用這個理論指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也要依據這個科學歷史觀,從物質生產方式的實際情況出發,遵循生產方式的發展規律,做好各項工作,從而加快實現社會主義本質的進程,縮短實現社會主義本質的過程。
(責任編輯 肖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