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旭超
摘 要 一把紫砂壺不僅展現了制作者出色的手藝,還集結了繪畫、書法、印章等多種藝術精華。紫砂壺藝術是制壺藝人的精湛技藝與傳統文化的完美結合,充滿著詩情畫意。
關鍵詞 華竹壺;紫砂;文人墨客;詩情畫意
從古至今,我們在紫砂壺上能見到的裝飾圖案,一是詩詞賦,再就是梅、蘭、竹、菊、花鳥、山水以及古裝人物,這些元素也是中國書畫藝術中最為常見的。紫砂壺具有將中國傳統藝術“詩、書、畫、印”融于一體的顯著特點,其裝飾藝術已成為我國傳統藝術的一部分。正如這款紫砂“華竹壺”(見圖1),它巧妙地利用大自然中的植物竹子來鑄造壺器造型,既形象生動,又充滿詩情畫意。
1 紫砂“華竹壺”的造型
紫砂“華竹壺”精選原礦紫砂泥制成,色澤沉郁厚重、質感豐盈。此壺以“竹”入題,竹節蒼勁有力、形神并茂,是不可多得的佳品。壺身由竹節夸張變化為圓形而成,塑成主干,竹節簡潔有致、中正沉穩;壺鈕、壺流化為新抽嫩枝,均有竹葉伸出,自然地舒展于壺身之上;壺把動勢內醞、生動有力;蓋上堆塑屈曲的竹枝為橋形鈕,鈕下貼塑竹葉紋飾,清奇有神。整器縱觀之神韻生動,此壺的技藝和脫俗的心態詮釋了那竹高風亮節的風骨和挺拔不羈的品格,在賞壺者品味紫砂之中更添一份超然幽靜之趣。
2 紫砂“華竹壺”的審美
一把紫砂壺除泥色、造型以外,它還綜合了繪畫、文學、書法、金石諸多方面藝術的外在裝飾。松、竹、梅是最常見的中國文化符號,也是紫砂壺的造型基礎,紫砂壺樸雅、素面素心,肌理溫潤如玉、色澤古雅淳厚,“紫而不姹、紅而不嫣、黃而不嬌、黑而不墨”,符合傳統文化中和的審美觀。
(1)符合紫砂文化的中庸之道,中和之美、中庸之道是傳統儒家修行法寶,是一種不偏不倚、折衷調和的處世態度,其追求的是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的神圣境界。以造型來說,基本上非圓即方,經過變化、變形則可呈現出“方匪一式,圓不一相”的多彩世界。但無論哪種造型都要求壺體圓潤光潔,塊面挺括規正,線條變化流暢。圓器講究“圓、穩、勻、正”,達到柔中有剛、圓中有變、有骨有肉、骨肉亭勻。如“掇球壺”恰如大小兩球相疊,珠圓玉潤、形制優美。方器則要求線面挺括、輪廓分明,以直線為主、曲線為輔,粗細適度富于變化,口蓋劃一,剛中有柔,方中寓圓。這種剛柔互濟的造型觀念合乎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庸之道,切合“正、清、和”的儒家文化,也符合“敬清雅和”的茶道文化。總而言之,紫砂體現了傳統文化的中庸之道、中和之美。以花貨“華竹壺”為例,制壺藝人以竹等自然題材入壺,這是因為竹子在詩歌意象和民俗文化中象征著堅定的意志。
(2)符合紫砂文化的意象之蘊、含蓄之美,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含蓄,古代詩歌中多用竹子作為意象,由于文人介入,竹子文化的意象豐富多彩,比如“高風亮節”、“竹報平安”,這些以竹為題材的壺,從壺名上就充滿了濃郁的書卷氣、文化味,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愿,體現了傳統文化的意象之蘊、含蓄之美。紫砂的裝飾集詩、書、畫、印于一體,集中反映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尤其是紫砂壺上的銘文,雖只有短短幾句、廖廖數言,但卻言簡意賅、字字珠璣,是文人和藝人精心構撰的文學精品。
(3)符合紫砂文化的哲理之思、文學之美。“梅花松竹為三友,詩酒琴棋作四時”,這些銘文充滿著詩情畫意。從修辭手法看或比興、或對仗、或用典、或擬人,即便是引用現成的茶聯茶詩、名人詩句也大都精心挑選、反復斟酌,再加上秀逸遒勁的書法,銀勾鐵劃的陶刻,以及篆刻印章款識,雅俗共賞的壺名,這些都充分體現了紫砂文化的哲理之思、文學之美。
3 小 結
宜興紫砂壺浸淫著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造型、題銘充滿了文人雅趣和書卷之氣,所以有“文人壺”之說,又因為它是民間工藝美術,植根于傳統的民俗文化,使它洋溢著生活情趣和鄉土氣息,我們要繼承這一優良傳統,不斷提高紫砂的文化品味,但時代在發展,人們的審美觀也在悄悄地發生改變,因此,在注重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與時俱進,注意作品的時代氣息,并使兩者有機結合,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總之,傳統文化是根,藝人唯有不斷汲取傳統文化的養分,宜興紫砂才能繁榮、興旺、發達。
參 考 文 獻
[1]韓其樓.紫砂壺的評價、鑒賞與選用[J].榮寶齋,2010(05):232-239.
[2]脈脈.紫砂壺鑒定要領[J].藝術市場,2013(03):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