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藏必須走有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發展道路。西藏山南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布局受自然條件、社會因素、經濟條件的制約,應從構建生態安全屏障、大力開發可再生能源、提高高原特色產品的附加值等方面進行產業布局。
關鍵詞:西藏;山南;特色優勢產業;產業布局
一、對西藏特色優勢產業的認識
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等因素,西藏自然資源種類繁多,具有豐富的地熱能、太陽能、核能、光能、林業和野生動物資源,比如林芝林業資源豐富,初步形成了米林縣藏藥材種植基地、林芝縣蔬菜基地等特色區域林下資源種植業;文化資源豐富,文化產業、旅游業、藏醫產業、西藏民族手工業等特色產業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礦產資源也十分豐富,其中鉻礦、銅礦、硼礦、菱鎂礦、剛玉等礦產儲量居全國前列。
二、山南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布局及現狀
(一)山南市大力發展民族手工編制業
近年來,山南地區立足當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氆氌、藏毯、邦典、卡墊等特色民族手工編織業,依靠傳統的民族手工產品帶動旅游業的發展,帶動當地農牧民脫貧致富,提高了生活水平。成立于2006年的扎囊縣陽光氆氌廠,主要主要生產白氆氌、花氆氌、十字氆氌等,不僅在西藏自治區市場前景廣闊,還出口到日本、越南、尼泊爾等國家和地區,民族手工產品倍受國內外游客喜歡。
(二)山南市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
“十二五”期間,山南地區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善,交通條件的改善,游客逐年增多。山南市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旅游業,市旅發委共投資1009.34萬元,建成了措美縣西村農家樂建設項目、浪卡子縣扎馬龍旅游特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等一批鄉村旅游項目。農牧民從中抓住商機,開辦農家樂、家庭旅館等鄉村旅游服務設施,農牧民收入也不斷增加。乃東區2015年從事旅游經營的農牧民人數425人,人均年收入達到1.2萬元,實現增收510萬元。
(三)山南成為西藏藏源文化特色旅游和藏藥材種植基地
山南的特色旅游文化是藏源文化和宮殿文化,非常具有地方文化特色,聞名于世的雍布拉康就位于山南市,第一座寺廟桑耶寺,第一部經書邦貢恰加,第一部藏戲巴嘎布等,均誕生在山南。因此大力發展山南藏源文化和宮殿文化,可以做成西藏的歷史文化旅游精品;藏藥材也是山南的特色傳統產業,要進一步優化藏藥材的種植品種,提高產量和質量。
三、影響山南特色優勢產業布局因素
(一)自然條件及自然資源
自然條件,即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部分,包括影響人類生產、生活的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等。自然資源指自然條件中被人利用的部分。沒有獨特的自然條件及高原環境,就不可能形成了米林縣藏藥材種植基地、太陽能等新能源產業、高原生物和綠色食品業、綠色畜牧業等特色產業。
(二)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中的經濟管理體制、國家宏觀調控、法律、政策等對產業布局的影響。在市場經濟管理體制下的產業布局,注重產業布局的經濟效益,要求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取得最高的利潤。比如西藏民族手工業,就具備成本低、投入少、見效快、效益好等特點。還有一些高原特色產業,在政策和市場需求的導向下應運而生,比如說高原凈土產業、高原特色農業、藏醫藥產業及特色農畜產品的深加工等行業。
(三)經濟因素
經濟因素包括生產力發展水平、市場需求、市場競爭、金融因素、基礎設施條件等等。隨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逐漸提高,高原特色生物產業、建筑建材業、農畜產品加工業得到了大力發展,通過產業化經營形成規模經濟。隨著西藏基礎設施的完善,尤其是青藏鐵路的修建,西藏的特色民族手工業、藏醫藥產業、民族手工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四)技術條件
技術的進步改變了自然資源的經濟意義,擴展了產業布局的地域范圍,開拓了資源的利用領域。隨著西藏技術條件的改善,西藏自治區政府大力推動特色民族手工業、清潔能源業、天然飲用水產業等支柱產業,高原優質特色農業和農畜產品加工業、藏醫藥業、特色文化產業等四大特色產業發展。
四、促進山南特色優勢產業布局政策
(一)積極推進生態安全屏障建設
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是西藏產業發展最重要的保障,直接關系到西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維護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所以在西藏特色產業發展過程中,生態建設必須貫穿產業始終。山南市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重大民生工程,突出生態和社會兩個環境,全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讓青山綠水為群眾帶來更多收益。
(二)積極開發可再生能源
西藏可再生能源資源主要有水能、太陽能、地熱能、風能和生物質能。水能和生物質能集中分布在藏東南(包括昌都、林芝地區和山南地區東部),太陽能等主要分別在西藏中西部地區。西藏可再生能源的全面開發及其配套電網、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將是未來20多年內總投資2萬億元以上、2020年以后年均產值達到1500億元、提供施工和運營就業崗位10萬個以上的巨大產業。
(三)加大研創特色系列產品的功效及附加值
首先,西藏山南地區在研創特色系列產品的過程中,積極構筑高校、農牧科學院(所)、產業基地(企業)三方合作的發展途徑,即“3+X”的發展途徑。其次,科學推進特色資源與特色技術緊密相結合的業務流程和發展途徑。提高高原特色農產品、畜產品、林產品、藥產品、工藝品、飲品、食品等產品的附加值及生產經營技巧。
基金項目:本文為李穎主持的校級社科基金課題《西藏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布局研究——以山南地區為例》(2016mdyjs017017)系“西藏民族大學2016年度研究生實踐與創新課題資助”。
參考文獻
[1]狄方耀,毛陽海,陳愛東.西藏經濟熱點問題研究[M].廈門大學出版社,2014.
[2]中國西藏新聞網.
[3]趙莉,陳愛東.關于西藏綠色特色優勢產業體系的構建及布局探討———基于建設生態西藏的視角[J].西藏民族大學.生態經,2013.
[4]尕藏才旦.試論西藏特色產業發展現狀及途徑[J].西藏大學,2015(12).
作者簡介
李穎(1990-),女,河南鞏義人,現為西藏民族大學財經學院在讀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問題。
(作者單位:西藏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