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寬 楊德貴
摘 要:針對武陟縣規劃設計備用水源地供水量6萬m3/天的需求,本文在通過一系列調查及試驗成果的基礎上,初步查明了武陟縣水文地質條件,對擬建水源地進行了開采方案設計,采用有越流補給水文地質模型和漢圖什公式,運用解析法對水源地開采方案進行了合理性評價。
關鍵詞:越流補給;解析法;水源地評價;武陟縣
0 引言
武陟縣位于河南省北部,黃河北岸,與鄭州隔河相望,屬焦作市??h域面積860km2,人口71.1萬。為滿足城區快速發展的需要,規劃設計并評價供水量6萬m3/d備用水源地,用于城區居民生活及工業用水。
1 工作概述
為初步查明武陟縣水文地質條件,在武陟縣范圍內進行了資料收集、水文地質測繪、地球物理勘探、水樣采集、水文地質鉆探、抽水試驗等水文地質工作,基本查明工作區內150m以淺的含水層的巖性結構、埋藏條件、分布規律及富水性特征;基本查明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件及其動態變化規律;通過單孔、多孔抽水試驗,求取了淺層(0~60m)及中深層(60~150m)含水層水文地質參數。
水文地質條件:勘察區地表被第四紀地層所覆蓋。地下水賦存于細砂、中砂、粗砂、卵礫石孔隙中。地下水類型屬于松散巖類孔隙水。根據地下水埋藏條件、成因類型、水力特征,結合地下水開采現狀,將區內地下水劃分為淺層水、中深層水及深層水。淺層水系指埋藏于地表下約60m以淺的承壓含水巖組,砂層厚度約40m。中深層水系指埋藏于地表下約60~150m深度的承壓含水巖組,砂層厚度約54m。深層水為150m以下承壓含水層。其中淺層與中深層水之間隔水層不連續,淺層水越流補給中深層水,中深層與深層水之間具有穩定隔水層,無補給關系。
通過已查明的水文地質條件,初步確定水源地開采井沿沁河呈條帶狀布置,開采中深層(60~150m)承壓含水層地下水。
以下將采用解析法,對擬建水源地開采方案進行設計并用解析法對設計方案進行評價。
2 水源地開采方案設計
本次水源地擬開采中深層地下水6萬m3/d。水源地開采井沿沁河線型布置于沁河大堤臨河側,采用井群集中供水方式,設置150m深完整井28眼,取水層厚度均為54m,其中同步開采井26眼,備用井2眼,井間距均為300m,開采量平均每眼井為2400 m3/d。擬建井位布置設計如圖1所示。
3 水源地開采方案評價
3.1 水文地質模型
根據勘探孔抽水試驗觀測數據及求參結果,中深層含水層為越流承壓含水層,接受上部淺層含水層的越流補給。所以,本次將工作區概化為第一類越流系統,即弱透水層的彈性儲水釋水可忽略不計,且在主含水層抽水期間相鄰含水層的水頭保持不變。
假定條件:主含水層抽水期間,相鄰含水層的水頭保持不變,弱透水層的彈性儲釋水可忽略不計。主含水層與相鄰含水層初始水頭面水平且相等。主含水層地下水水平徑向二維流動,相鄰含水層中地下水越流補給主含水層水,地下水在弱透水層中水呈垂直一維流動。相鄰含水層在與主含水層的初始水頭面水平卻相等。其他條件同泰斯假定:含水層均質,各項同性,無限延伸;滲流服從達西定律;承壓完整井;主含水層中地下水瞬時釋放。
單井定流量有越流承壓完整井流的數學模型如下:
(1-1)
定義為越流系數。此定解問題可解得降深方程(漢圖什公式):
(1-2)
W(u)—泰斯井函數;1/B—越流補給系數,取1.1×10-4;W(u,r/B)—第一類越流系統的定流量井函數;Q—設計開采量(m3/d),取2400m3/d;K-滲透系數(m/d),取25.5m;M-取水段厚度(m),取54m;r-計算點與井心距離(m);a-導壓系數,2.68×106m2/d;t-開采年限內單井累計開采天數(d)。
3.2 水位預測
經過對中間若干擬建井水位降深逐個計算,確定30年后ZK19井降深最大,設為擬建水源地中心井。在此對中心井19號井水位降深進行預測。
采用抽水試驗求取的水文地質參數與開采數據,求得u,r/B后查表求得W(u,r/B),帶入公式(1~2),得水源地所有開采井對中心開采井ZK19的疊加干擾降深。最終計算得:開采井對中深層地下水增開6萬 m3/d后,第1年末、第5年末、第10年末、第15年末、第20年末、第30年末中心井ZK19預測降深分別為:14.93m,15.21 m,15.43 m,15.78 m,15.85 m,15.88 m。
4 結論
由水位預測數據可知,該開采方案下開采后,地下水水位很快趨于穩定,并隨著開采時間的增加,水位下降速度逐漸變慢,20年以后地下水水位基本穩定,補、排達到新的平衡。另現狀靜水位埋深24.00m,即水源地開采30年后中心開采井動水位埋深為39.88m,小于含水層的頂板埋深60m;因此,使用該方案情況下,擬建水源地開采中深層地下水6萬 m3/d的開采量是有保證的,此開采方案合理。
另經對比,當設計同步開采井24眼時,單井開采量增大,計算預測30年后中心井動水位埋深大于60m,低于含水層頂板,含水層疏干,設計方案不合理。
所以設計同步開采井26眼,另配備2眼備用井,水量有保證,且30年后預測動水位高于取水含水層頂板,該開采方案合理。
參考文獻
[1]沈照理.水文地質學[M].科學出版社,1991.
[2]史長春.水文地質勘察(上下冊)[M].水利電力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河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一地質環境調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