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軼
摘 要:隨著國內包裹快遞行業的快速發展,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由于包裹快遞類業務需要攬收、運輸、分揀、投遞等多個部門共同配合完成,因此建立有效的包裹快遞業務內部轉移定價機制有助于明晰企業內部各部門的經濟責任,客觀公正地評價業績,有效調動積極性,提升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
關鍵詞:郵政 包裹快遞 內部轉移定價
中圖分類號:F2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12(c)-013-02
2016年全國包裹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312.8億件,同比增長51.4%;業務收入累計完成3974.4億元,同比增長43.4%[1]。隨著國內包裹快遞行業的快速增長,以及部分快遞企業在資本市場成功上市,升級服務將成包裹快遞市場未來的競爭點[1]。由于包裹快遞業務實物傳遞的特點,需要企業內部不同地域、不同作業環節的多個部門、多個不同經濟責任主體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因此制定有效的內部轉移定價機制,才能使企業集團有效調動所屬各部門積極性,提升整體服務水平和競爭能力。
1 包裹快遞業務內部轉移定價機制存在問題
1.1 內部轉移定價損益責任不明
多年來,郵政企業不斷嘗試新業務拓展新領域,但回過頭來看,寄遞類業務仍是目前及今后帶動郵政企業發展的重要支柱業務。由于長期投入不足,當前快速增長的包裹快遞業務與企業網運、投遞能力不足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為制約業務發展的重要因素。而其根本原因是網運投遞的內部轉移定價損益責任不明晰。各級郵政企業長期將網運、投遞作為成本中心,包裹快遞業務內部轉移定價收入未作為網運、投遞部門損益組成部分,扭曲了兩個環節為企業創造的價值,在上下各級以利潤為導向的前提下,網運、投遞環節難免成為成本壓縮的重點,導致投入長期不足。
1.2 內部轉移定價與實際成本偏離
當前郵政企業包裹快遞業務的內部轉移定價按企業內部統一制定的單價執行。統一的內部轉移定價雖在總體上與市場價格接近,且具有簡便易行的優點,但也導致內部轉移定價與實際成本偏離。定價偏離的主要原因有:(1)由于包裹快遞業務轉移定價涉及的部門地域分布廣,地域間人工成本、運輸成本存在顯著差異,導致部分地域轉移定價結算收入與實際成本存在較大偏離。如,部分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在網運分揀、郵件投遞等環節,取得的內部轉移收入難以彌補實際支出的人工成本及勞務外包費用。(2)包裹快遞業務具有明顯的淡旺季特點,在春節、雙十一、雙十二旺季期間,各大快遞行業運力飽和,運輸成本、人工成本季節性漲價明顯,淡旺季成本差異導致偏離。(3)包裹快遞運輸采取集散方式,一級干線(以跨省運輸線路為主)、二級干線(以省內運輸路線為主)、區內轉趟(市區內盤駁轉運)各類郵路車輛運力、裝載率等的差異,導致不同類別郵路運輸成本與統一的內部轉移定價偏離。(4)統一制定的內部轉移定價執行多年,未根據市場變化調整,也加劇了轉移定價與實際成本的偏離。
1.3 內部轉移定價缺乏動態調整優化機制
內部轉移定價由上級部門制定,服務提供部門和使用部門無法充分參與定價過程。執行過程中內部轉移定價與實際成本出現偏離,也缺乏有效的渠道和機制進行調整優化。由于限制了內部服務的使用部門必須使用內部服務,如前端經營部門必須選后端運輸部門提供的郵件運輸服務,導致同類服務的市場價格難以有效、及時傳導至企業內部,不利于企業整體成本優化,同時也影響了經營部門的產品定價和營銷政策。
1.4 定價結算信息系統無法滿足經營決策需求
包裹快遞業務內部轉移定價結算必須采集大量數據,如:郵件的重量、體積、運輸路徑、處理節點、投遞信息等,因此必須依靠有效的信息系統作為支撐。郵政企業當前的內部結算信息系統僅能初步滿足包裹快遞業務的內部結算要求,但是在實時性和多維度提供數據等方面還存在不足。如,無法按照客戶、郵件流向、郵路等維度提供內部轉移定價信息,無法對包裹快遞業務開展精細化的損益分析,在經營決策支撐方面難以滿足需求。
2 包裹快遞業務內部轉移定價機制改進對策
2.1 明晰內部轉移定價的損益責任
近年來,隨著快遞物流行業競爭的愈演愈烈,競爭已經由簡單的業務量比拼轉向全方位服務競爭。各級郵政企業均已認識到盡快提升內部處理、郵件運輸、郵件投遞等環節的處理能力和服務質量,是促進包裹快遞業務健康、快速發展的根本舉措。因此,必須從機制上,進一步明晰內部轉移定價的損益責任,促進全網各單位愿意加大運輸、投遞能力投入。
要對網運、投遞等部門開展清晰的內部損益核算,把轉移定價結算收入作為網運、投遞等部門的收入,還原其為企業創造的價值。同時,將結算收入和利潤納入績效考核,使業務量增長、處理效率、成本控制等指標成為運輸、投遞部門關注的核心,徹底將其從成本中心轉變為利潤中心。只有這樣,各級郵政企業才能看到網運、投遞帶來的利益流入,才能不斷加大投入,提升服務質量。
2.2 制定貼近市場的內部轉移價格
包裹快遞業務處于充分競爭的市場,同時由于郵政企業當前自身能力還難以滿足業務發展需求,在網運、投遞等環節大量使用社會外包服務。由于存在市場價格,因此采取以市場價格為基礎的內部轉移價格,最能體現客觀性和公平性[2];可以有效促進自有網運、投遞等環節成本降低,又能與取得的外包服務價格保持相對一致,同時又確保在產品定價時不與實際成本及競爭對手價格產生較大偏離。
在以市場價格為基礎制定內部轉移價格的同時,還應充分考慮省份地域、淡旺季節、郵路屬性等因素造成的實際成本差異。為簡化便捷的開展內部結算,采用調節系數方式解決各項因素導致的成本差異問題。如,針對東部、中部、西部不同省份和業務淡旺季分別制定差異化的投遞轉移價格調節系數,實際執行的投遞轉移價格=基本投遞轉移價格×地域調節系數×季節調節系數。
2.3 建立內部轉移定價動態優化機制
必須在企業內部建立一套內部轉移定價的動態調整優化機制,以確保內部轉移定價能夠隨市場變化及時調整,并傳導至業務經營前端,使服務定價與市場接軌。針對一級干線郵路,由企業內部郵件運輸部門(郵區中心局)進行內部招投標運營;針對二級干線郵路,給與經營前端部門一定的選擇權,可依據價格優先的原則,在社會運輸服務或內部運輸服務間選擇使用。因承擔普遍服務必須開通但裝載率不高的運輸郵路,在給與一定補貼基礎上,可由承運部門自行下調郵件運輸轉移定價,以鼓勵經營部門收寄該郵路路向郵件。
每半年或一年對企業內部和社會同行的投遞和分揀處理單價、處理效率進行調查,參照本企業及社會平均薪酬水平等進行詳細分析,根據分析結果對投遞和分揀內部轉移定價進行調整。
只有通過建立內部轉移定價動態優化機制,才能使內部轉移定價趨于合理,同時倒逼前端經營部門和后端網運投遞部門不斷向市場看齊,不斷優化流程提升效率。
2.4 完善內部轉移定價結算系統
對現有內部轉移定價結算系統進行全面改造,將前端收寄數據和后端運輸、分揀、投遞數據全面整合,實現以多個維度(客戶、郵件流向、郵件類型、郵路、部門等)統計展示內部結算信息的功能,在支撐網運、投遞等部門利潤中心損益核算的同時,為經營策略、定價調整、郵路優化、成本控制等提供數據分析和決策依據。在結算系統中,還應實現內部轉移定價動態調整、數據異常預警等功能。
3 結語
郵政企業應當持續完善包裹快遞業務內部轉移定價機制,使內部轉移定價不斷優化,貼近市場和實際,并通過利潤中心的預算及績效考核等機制加以落實,從而充分調動企業內部各方積極性,主動降低成本,提升整體效率,使郵政企業在包裹快遞業務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
參考文獻
[1] 彭穎.快遞業競爭焦點轉向服務[N].南方日報,2017-10-18.
[2] 財政部會計資格評價中心.高級會計實務[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