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霞
摘 要:“一帶一路”倡議是陜西農產品走出去面臨的重要機遇期。經過多年的發展,陜西農產品“走出去”成效初顯,但同時也存在著態勢不足的問題,集中體現在產品結構單一、規模較小、企業競爭力偏弱、交流合作平臺缺乏、保障機制不健全等方面。要解決好這些問題,就必須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交通樞紐與物流中心;以園區為載體,抱團走出去;塑造農產品國際品牌,增加市場的美譽度。
關鍵詞:陜西農產品 “一帶一路” 園區載體 品牌建設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12(c)-155-02
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視察時強調,陜西要找準定位,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并對陜西提出了“追趕超越”的目標和期許,指出“要立足資源的多樣性,扎實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陜西作為農業大省,陜西獨特的地理位置、復雜的地形地貌,孕育了多種多樣的物種資源,比如蘋果、獼猴桃、魔芋、紅棗,還有綠豆、蕎麥等都是發展外向型經濟的農產品。陜西農產品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深入全球農業資源配置和競爭,是深入推進陜西農業供給側改革,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化的有效途徑。
1 “一帶一路”為陜西農產品走出去提供重要的歷史機遇
陜西是“一帶一路”的核心區,推動陜西農業在對外開放上有所作為。2015年10月,陜西省出臺了《加快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的若干意見》對陜西農產品融入“一帶一路”做出了安排部署,明確指出要積極搭建“一帶一路”合作交流平臺,有針對性陜西與絲路沿線國家在果業技術交流、牧草種植加工、畜牧養殖示范、加工物流中心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
一是拓展了農產品的市場空間。在“一帶一路”倡導的區域合作框架下,通過逐步建成高水平的自貿區網絡,必將推動形成公平、合理安全、穩定的區域農產品市場體系,使沿線各國家能平等、安全分享各國經濟發展、農產品市場增長帶來的利益。“一帶一路”與中國西部緊緊相鄰,而陜西又是西部的核心區域,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有利于拓展陜西農業的發展空間,形成覆蓋“一帶一路”區域的農業供應鏈,對促進陜西農產品建立全球價值鏈有利。
二是搭建了農產品的國際合作平臺。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立足我國的農業特色優勢,圍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重點涉農企業、農特產品,我國搭建了會展機構協作辦展、組團參展、交流合作、高峰論壇等平臺,促進了國家間的務實農業合作。陜西農特產品豐富,農業技術先進,要積極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利用好這些平臺,加快農產品走出去步伐。
三是有利于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的轉型升級。農產品加工業是陜西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也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力量。但陜西農產品加工業總體大而不強,經營分散、規模偏小,標準化程度低,這與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不相適應,與工業發展轉型要求不相適應,與城鄉居民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不相適應。“一帶一路”加快農產品走出去的同時,也反向倒逼農產品加工業的轉型升級。
2 陜西農產品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現狀與問題
2.1 陜西農產品融入“一帶一路”現狀
就目前陜西農業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現狀而言,正處于追趕和超越的階段,陜西省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主要節點,在發展過程中要以建設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為統領,努力打造承接東部到全球產業轉移的首選之地,成為建立海上絲綢之外的交通,制定并出臺了一系列規劃和措施。和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以及地區在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開展富有成效的交流和合作,才能“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目前陜西舉全省之力,正在整合農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資源,積極申報絲綢之路經濟帶自由貿易試驗區,努力建設能更好輻射帶動對外開發的新高地。在農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必須以技術為核心,以相應的資本為紐帶,以農業種植和加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逐步建設國家資助創新示范區和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加快陜西省金融改革創新力度,努力建設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具有影響力金融中心[2]。
2.2 陜西農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2.1 市場定位模糊
大量實例表明,陜西農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在于明確農產品的市場定位。但我國一帶一路建設的起步比較晚,很多制度、規范、體制還不夠完善,對農產品市場定位還存在模糊不清的問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業參與“一帶一路”的建設步伐。比如:蘋果、獼猴桃等還沒有形成屬于自己的產品和標志,也沒有明確陜西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可以提供什么產品來滿足這些客戶群體什么樣的需求。
2.2.2 競爭力不足
競爭力是一個國家、企業獲得持續穩定發展的前提條件,在“一帶一路”大環境的背景下,古絲綢之路上各大城市和國家都獲得了良好的發展機遇。都在爭先恐后地發展該區域的核心競爭力。而陜西省屬于內陸城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場信息流通的速率,雖然在計算機互聯網的背景下,信息傳輸的速度大大增加,但缺乏真實性和可考察性。導致陜西出產的農產品缺乏市場信息掌控的時效性,大大降低了農產品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競爭性。
2.2.3 農業合作交流不深入
農業合作交流不夠深入是目前限制陜西農產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主要因素,在種源引進、農業設施設備、農業創新技術交流、人才培訓、農產品精深加工等領域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交流和合作還不夠深入。導致陜西農產品的產量、種類、品質等方面一直難以取得重大突破。
2.2.4 保障機制不夠健全
完善建設的保障機制是農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和前提,也是保證相關工作能順利開展的基礎。但就陜西目前農業發展的現狀而言,各種保障機制還不夠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陜西農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效率。
3 陜西農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路徑選擇
3.1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國際性的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
基礎設施建設陜西農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基礎和保障。陜西是一個不沿邊,也不靠海的內陸城市,對外開發大受限制,但在“一帶一路”的框架中,陜西卻成為連接中亞橋梁的主要紐帶。比如:近年來,陜西完善交通基礎設施投資900多億元,高速公路里程超過5000公里,從2014年~2017年中旬,陜西省新增鐵路600多公里,“長安號”國際貨運列車市場每天一班正常運行。截至2017年上半年,陜西省共有24條國際航線和密集的國內航線等,這些基礎設施的完善為陜西農產品走向世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交通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中,要以系統化的思維做鐵路、公路、航空綜合立體交通的規劃,在硬件設施建設、軟件設施建設和政策匯聚后就會自然形成物流樞紐。
3.2 加快合作園區建設,抱團發展
在“一帶一路”大環境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陜西要想充分發揮企業絲綢之路起源地的優勢,就必須加快合作園區的建設,最大限度上提升陜西對外開放水平。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逐步適應國內企業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逐步打通陜西面向從長江流域和東部沿海經濟帶的進出口,并緊抓在西咸的去建設國家級新區機遇。第二,主動借鑒上海自貿區農業對外合作與交流的經驗和啟示,申請成立絲綢之路經濟帶陜西自由貿易區,重點發展國際配送、國際采購、出口加工農產品,以及離岸金融業務,并對海關特殊監督區管理制度進行探索和完善。第三,逐步拓展經貿交流渠道,充分發揮“一帶一路”的作用和平臺。切實做好中國東西部合作和投資貿易洽談會,辦好“一帶一路”的高峰論壇,努力打造國際化農業合作發展平臺。同時還要充分發揮陜西楊凌農業高新技術領域的優勢和西安高新區產業優勢,努力與絲綢之路上的國家進行農業合作和交流,建設一批境外現代化農業示范園區,進一步推動“一帶一路”事業持續穩定的發展[3]。
3.3 創建品牌,提升核心競爭力
一個國際化大品牌不但能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而且也是一個國家的標志和象征。因此,陜西農業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必須積極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比如:2016年5月25日,愛菊集團和哈薩克斯坦的合作,主要是出于食品安全考慮,看中了哈薩克斯坦地廣人稀、作物自由散種,不施化肥農藥的天然優勢。這一項目也是“中哈產能與投資52個合作項目清單”中我國唯一的糧油加工型農業項目。愛菊是借助“一帶一路”積極“走出去”的陜西農業企業,但并不是唯一的農業企業[4]。同時,為有效落實“走出去”的發展戰略,陜西農業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要嚴格遵循《陜西省關于加快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的若干意見》中的規定,積極搭建一帶一路合作交流平臺,為實現陜西農業“走出去”的發展戰略提供有效的保障。
3.4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強化環境保障
服務就是生產力。一是要搭建信息服務平臺,全面收集、整理分析和發布“一帶一路”農產品貿易信息,探索建立穩定的對外農業投資合作信息采集網絡,實現資源共享、信息互動,并在信息共享的基礎上組織專家進行分析。二是建立健全農產品行業中介服務網絡。充分利用海外華人、華僑創辦的中介服務機構,為境外涉農企業提供投資環境評估、法律、項目咨詢等服務。三是加快培育以果業、糧食、畜牧、茶葉等為重點的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等社會化服務組織,發揮行業自律、價格協調、應對貿易糾紛抵御境外風險等方面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葉奎.“一帶一路”建設對商務英語人才培養的思考[J].中國商論,2017(20).
[2] 王亞云.“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12).
[3] 華蕓婷.開發性金融助力“一帶一路”的案例及啟示[J].浙江金融,2017(01).
[4] 朱瑞庭.“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零售業“走出去”戰略的聯動發展[J].經濟體制改革,2016(02).